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樹麻雀

鎖定
樹麻雀別名麻雀、家賊, [9]  是雀形目雀科麻雀屬小型鳥類。 [14]  體長13-15釐米,虹膜暗紅褐色,嘴一般為黑色,但冬季有的呈角褐,下嘴呈黃色;額、頭頂至後頸慄褐色,頭側白色,耳部有一黑斑,在白色的頭側極為醒目;背沙褐或棕褐色具黑色縱紋,頦、喉黑色,其餘下體污灰白色微沾褐色;腳和趾等均污黃褐色。 [10] 
樹麻雀在中國各地具有分佈,在歐亞洲也均有分佈。 [10]  喜歡棲息在有人類生活的各種生境,適應力強,十分常見;性活潑,常集羣活動,一般在地面、草叢及灌叢中覓食,發出叭叭嗜啥的叫聲,較為嘈雜;在地面行進時為齊足跳動,而非邁步走動;食性較雜,主要以穀粒、草籽、果實為食,繁殖期間也吃大量昆蟲;繁殖期3-8月,營巢於牆洞等各種建築上的空洞縫隙人工巢箱、樹洞甚至空調外機的孔洞中,巢由植物纖維、絨毛等構成,碗狀。 [11]  樹麻雀自然生長的多數在4年以內死亡,其壽命雄鳥略高於雌鳥。 [12] 
樹麻雀是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11]  是人們喜愛的小動物之一。2000年8月,樹麻雀被國家林業局組織制定的《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國家保護動物。 [13] 
中文名
樹麻雀
拉丁學名
Passer montanus
別    名
麻雀
歐亞樹麻雀
霍雀
瓦雀
嘉賓 展開
別名
麻雀
歐亞樹麻雀
霍雀
瓦雀
嘉賓
硫雀
家雀
老家賊
只只 收起
外文名
Tree Sparrow
Eurasian Tree Sparrow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雀科 [1]  [5] 
麻雀屬
樹麻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燕雀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10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樹麻雀形態特徵

樹麻雀
樹麻雀(12張)
樹麻雀的雄鳥從額至後頸純肝褐色;上體砂棕褐色,具黑色條紋;翅上有兩道顯著的近白色橫斑紋;頦和喉黑;雌鳥似雄體,但色彩較淡或暗,額和頰羽具暗色先端,嘴基帶黃色。 [4] 
成鳥:從額至後頸純肝褐色 [8]  ;上體砂褐色,背部具黑色縱紋,並綴以棕褐色;尾暗褐色,羽緣較淺淡;翅小覆羽栗色,中覆羽的基部呈灰黑色,具白色沾黃的羽端,大覆羽大都黑褐色,外翈具棕褐色邊緣,外側初級飛羽的緣紋,除第一枚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內側次級飛羽的羽緣較闊,棕色亦較濃着;眼的下緣、眼先、頦和喉的中部均黑色;頰、耳羽和頸側白色,耳羽後各具一黑色塊斑;胸和腹淡灰近白,沾有褐色,兩脅轉為淡黃褐色,尾下覆羽與之相同,但色更淡,各羽具寬的較深色的軸紋,腋羽色同脅部。 [4]  虹膜深褐色,喙黑色,腳粉褐色。 [7] 
幼鳥(7-10月間):羽色較成鳥蒼淡。頭頂中部砂褐,兩側和頸肝褐色較濃;背部黑紋比成鳥少;翅上的橫斑不顯;眼先、頦和喉暗灰或灰黑;頰與喉側均灰白,耳羽後部的黑斑比成鳥淺淡;胸灰沾棕;腹污白;兩脅和尾下覆羽渲染灰棕色。 [4] 
虹膜暗紅褐色;嘴一般為黑色,但冬季有的呈角褐;下嘴呈黃色,特別是基部;腳和趾等均污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6-24克,♀17-23.7克;體長♂115-150毫米,♀116-147毫米;嘴峯♂9.5-11.8毫米,♀9-12毫米;翅♂60-78毫米,♀61-70毫米;尾♂44-66毫米,♀44-66毫米;跗蹠♂17-20毫米,♀17-20毫米(指名亞種)。(注:雄性—♂;雌性—♀) [4] 

樹麻雀棲息環境

樹麻雀是世界分佈廣、數量多和最為常見的一種小鳥,主要棲息在人類居住環境,無論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澤和農田,還是城鎮和鄉村,在有人類集居的地方,多有分佈。棲息地海拔高度300-2500米,在中國西藏地區甚至可達4500米。麻雀棲息環境很雜,但一般總是多棲息在居民點或其附近的田野。大多在固定的地方覓食和在固定的地方休息;白天活動的範圍大都在2-3千米之內,晚上匿藏於屋檐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巖穴內以及村旁的樹林中。 [4] 

樹麻雀生活習性

樹麻雀習性

性喜成羣,除繁殖期外,常成羣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集羣多達數百隻,甚至上千只。一般在房舍及其周圍地區,尤其喜歡在房檐、屋頂、以及房前屋後的小樹和灌叢上,有時也到鄰近的農田地上活動和覓食。每個棲息地都有較為固定的覓食場所如場院、豬圈、牲口棚和鄰近的農田地區,活動範圍多在1-2千米內。在屋檐洞穴或瓦片下的縫隙中過夜,也有在房舍或村旁附近的巖穴、土洞和樹上過夜和休息的。性活潑,頻繁的在地上奔跑,併發出嘰嘰喳喳的叫聲,顯得較為嘈雜。若有驚擾,立刻成羣飛至房頂或樹上,一般飛行不遠,也不高飛。飛行時兩翅扇動有力,速度甚快,大羣飛行時常常發出較大的聲響。性大膽,不甚怕人,也很機警,在地上發現食物時,常常先向四周觀看,無危險,才跑去啄食,或先去幾隻試探,然後才有更多的鳥陸續飛去,稍有聲響,立刻成羣驚飛。 [4] 
樹麻雀的兩翅與其身體相比較,相當短小,故不能遠飛,往往僅在短距離間活動。飛行時速度每秒種不超過8-10米,高度一般在10-20米,而且飛行不能持續到4分鐘。麻雀找食時很機警,如地上撒有糧食,它總是先向四周巡視後,覺得安全,或見有幾隻在吸食是,更多的鳥才敢飛去,而任何一個突然的聲響,都會毫不例外地全被驚飛。 [4] 

樹麻雀遷移

樹麻雀是留鳥,雖一年四季均為集羣活動,顯有不同,春季繁殖期間,雌雄主要成對活動,共同營巢、孵卵、餵養幼鳥,幼鳥長大習飛離巢,先隨老鳥一起活動,而後老鳥進行第二次繁殖,幼鳥才自相結羣活動。秋後,所有成鳥與當年的幼鳥合羣,其數量可達數百以至上千只在田野或倉庫等地探食穀物。冬季,仍結羣覓食,不過羣集變小,活動範圍也由散佈在田野的情況,漸縮到房院周圍,至春初漸分散為更小的羣,並開始自相配對。在西北地區,由於季節氣候變化劇烈,秋末冬初尚可見到垂直遷移現象。像青海湟水河谷的樹麻雀,寒冬到來時,逐漸從海拔較高的上游地區遷移到較暖的下游地區去過冬。 [4] 

樹麻雀食性

食性較雜,主要以穀粒、草子、種子、果實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間也吃大量昆蟲,特別是雛鳥,幾全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據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國各地學者對麻雀食性的大量研究,樹麻雀的食物主要以各種農作物種子為食。如在河北地區全年剖檢的800餘隻鳥胃,各種農作物佔全年食量的52.22%,其餘全為農作物和野生植物種子,其中農作物種子主要為穀粒、麥粒、稻穀、糜子等;雛鳥則幾全以昆蟲為食,尤以甲蟲等鞘翅目昆蟲居多,其次為鱗翅目和同翅目昆蟲。 [4] 

樹麻雀鳴叫

鳴聲極噪雜,略似“zek-zek-chi,chi,zek,zek,”平時總是三五隻或更多的羣集,嘰嘰喳喳叫得不休,特別是集大羣時,百米以內均可聽到。 [4] 

樹麻雀分佈範圍

現存(繁殖):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不丹、波黑、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法羅羣島、格魯吉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列支敦士登、馬來西亞、蒙古、黑山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挪威、波蘭、俄羅斯聯邦(歐洲區和東亞區)、塞爾維亞、新加坡、西班牙(加那利羣島)、塔吉克斯坦、泰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越南。
現存(季節性不確定):中國澳門。
現存(留鳥):阿富汗、安道爾、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保加利亞、聖誕島、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意大利、拉脱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耳他、摩爾多瓦、荷蘭、北馬其頓、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烏克蘭和英國。
現存:德國、希臘和俄羅斯聯邦。
現存(非繁殖地):伊拉克和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
現存和介紹(留鳥):加拿大、東帝汶和美國。
現存和遊蕩(非繁殖地):阿爾及利亞、埃及、直布羅陀、冰島、以色列、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現存和引進(繁殖地):澳大利亞、關島、馬紹爾羣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北马里亞納羣島、帕勞和菲律賓。
現存和起源不確定(非繁殖地):蘇丹。 [3] 
樹麻雀分佈圖 樹麻雀分佈圖

樹麻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3-8月,繁殖的早晚隨地區而不同。1年繁殖2-3次,也有多至4次(中國廣州等亞熱帶地區)和少至1次的(寒冷的青藏高原地區)。在長白山等北方地區,4月份即開始配對繁殖,配對時雄鳥顯得特別活躍,不停地抬頭舉尾、東張西望、站立不安,並同時發出低弱的叫聲,有時還引起羣內他雄鳥參加。營巢於村莊、城鎮等人類居住地區的房舍、廟宇、橋樑以及其他建築物上,以屋檐和牆壁洞穴最為常見,也在樹洞石穴、土坑和樹枝間營巢或利用廢棄的喜鵲巢和人工巢箱。在貴州赤水縣,甚至見到一對樹麻雀經過一整天和家燕的搏鬥,終於將一對在室內牆壁上已營好巢的家燕趕走,強行佔據了家燕巢。 [4] 
巢呈杯狀或碗狀,洞外巢則為球形或橢圓形,有蓋,側面開口。營巢材料主要是枯草、葉草、莖、鬚根、雞毛、麻、破布等,內墊有絨毛、獸毛、羽毛等。雌雄鳥共同參與營巢活動,通常就地就近採集營巢材料。巢的大小為外徑15-31釐米,或14-21釐米×20-28釐米,內徑7-11釐米,高7-20釐米,3-8釐米。每個巢營造時間5-6天。 [4] 
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通常每天產卵1枚,產卵時間多在早晨5:00-9:00,偶爾也有隔1天產卵的。每窩產卵4-8枚,多為5-6枚,也有少至3枚和2枚的。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白色或灰白色,或白色稍沾灰藍色,被有黃褐色或紫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集;也有呈灰色或淡褐色的,被有黑褐色斑點或塊斑。卵呈橢圓形,大小為17.1-21.5毫米×12.6-15.4毫米,卵重2-2.6克。 [4] 
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卵期12±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4克左右,全身赤裸無羽,未睜眼,雌雄親鳥共同覓食喂雛,每天餵食200次左右,經過15-16天的餵養,幼鳥即可出飛離巢,離巢的幼鳥仍需親鳥餵食1周左右才能獨立覓食生活。 [4] 

樹麻雀亞種分化

樹麻雀(10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Passer montanus dilutus
Richmond, 1896
2
Passer montanus dybowskii
Domaniewski, 1915
3
Passer montanus iubilaeus
Reichenow, 1907
4
Passer montanus kansuensis
Stresemann, 1932
5
Passer montanus malaccensis
A. J. C. Dubois, 1885
6
Passer montanus montanus
Linnaeus, 1758
7
Passer montanus obscuratus
Jacobi, 1923
8
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 1885
9
Passer montanus tibetanus
E. C. S. Baker, 1925
10
Passer montanus transcaucasicus
Buturlin, 1906
[2] 

樹麻雀保護現狀

樹麻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樹麻雀種羣現狀

樹麻雀估計全球數量為2000萬。在歐洲,繁殖種羣估計為24,000,000-38,200,000對,相當於47,900,000-76,400,000只成熟個體(2015年)。 歐洲約佔全球範圍的25%,因此,對全球數量規模的初步估算為191,000,000-306,000,000只,儘管需要進一步驗證。 [3] 
趨勢依據:在沒有任何下降或嚴重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人們懷疑物種數量總體上是穩定的。 然而,在歐洲,1980年至2013年之間的趨勢表明,物種數量出現了適度下降(EBCC 2015)。 因此,估計總體趨勢正在下降。歐洲該物種的下降可能是由於農業種植的變化,例如增加了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以及穀物的秋季播種,導致該物種的食物減少。 [3] 
樹麻雀在中國分佈廣,數量大,是中國城鄉房舍和庭院地區常見鳥類之一,伴隨人類而棲居,和人類關係極為密切。由於樹麻雀主要以穀物等農作物為食,特別是在秋季穀物成熟期間,常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羣飛到農田啄食穀物,給農作物的收成帶來很大影響,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曾將麻雀和蒼蠅、蚊子、老鼠一起作為四害,號召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除四害運動,加以消滅。配合這一運動全國鳥類工作者對麻雀的食性作了大量研究後,最終對麻雀的益害問題作出了較為公正的評價:麻雀在秋季穀物收穫期間,成羣飛到農田啄食穀物,確實給農業收成帶來很大影響,但在非農業區和秋收以後這種危害就很不明顯,雖然秋收以後麻雀還在田間或道旁撿食拋撒的穀粒,但這不能歸為有害,因為它並不影響收成。因此麻雀的危害有着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在夏季,它也吃昆蟲,特別是雛鳥,幾全以昆蟲為食,也有有益的一面,因此對麻雀不能只看到有害的一面,應全面考慮,特別是應從生態平衡角度考慮,適當的控制麻雀的種羣數量即可。為此從1960年以後又將四害中的麻雀改為臭蟲。對麻雀的益害問題應辯證的考慮。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