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樸犀

鎖定
樸犀,後更名樸文成,高麗王朝中期大臣。1231年蒙麗戰爭爆發,樸犀和金慶孫二人以在龜州保衞戰中抗擊蒙古兵而著名,戰後樸犀回故鄉隱居,後來官至門下侍郎平章事。
本    名
樸犀
別    名
樸文成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中期
出生地
竹州
主要成就
龜州保衞戰

樸犀人物生平

樸犀是竹州(今韓國京畿道安城市竹山面)人,十世祖是高麗太祖的開國功臣樸奇悟。泰和四年(1204年),其父樸仁碩在晉州道按察副使任上討平“南賊”金順等人有功,樸犀因而被高麗熙宗召入宮中充當侍從。 [4]  樸犀在宮中入侍十六年之久,其後在中書門下省、刑部、御史台等部門任職,並外放西海道楊廣道等地,後擢為知三司事,長期侍奉在高麗高宗身邊。 [5]  [6] 
辛卯年(1231年),樸犀被外放為西北面兵馬使。當年八月,蒙古大汗窩闊台藉口問使者著古與等被殺之罪,派撒禮塔率大軍入侵高麗,高麗蒙古戰爭爆發,高麗出動三軍抵禦蒙古兵。高麗連戰連敗,鹹新鎮、鐵州相繼失守並遭屠城,接着蒙古軍隊連續攻陷靜州、朔州。靜州守將金慶孫和朔州守將金仲温棄城投奔龜州。
此時樸犀駐防龜州,手下只有兩千名防秋士兵。 [6]  樸犀以金仲温軍守城東西,金慶孫軍守城南軍,都護別抄及渭、泰州別抄二百五十餘人分守三面。蒙古兵圍城數重,日夜攻西南北門,城中軍突出擊走之。蒙古兵擒渭州副使樸文昌令入城諭降,樸犀斬之。蒙古選精騎三百攻北門,樸犀擊卻之。蒙古創樓車及大牀,裹以牛革中藏兵,薄城底以穿地道。犀穴城注鐵液以燒樓車,地且陷,蒙古兵壓死者三十餘人。又爇朽茨以焚木牀,蒙古人錯愕而散。蒙古又以大炮車十五攻城南,甚急。犀亦築台城上發炮車飛石卻之。蒙古以人膏漬薪厚積縱火攻城。犀灌以水,火愈熾,令取泥土和水投之乃滅。蒙古又車載草爇之攻譙樓。犀預貯水樓上灌之,火焰尋熄。蒙古圍城三旬百計攻之,犀輒乘機應變以固守,蒙古不克而退。復驅北界諸城兵來攻,列置炮車三十,攻破城廊五十。閒犀隨毀隨葺,鎖以鐵絙,蒙古不敢復攻。樸犀出戰大捷。
而金慶孫率十二死士與諸城別抄出城將戰,他於出城時訓令士卒説:“你們都是不顧性命、死而不退的人。”右別抄伏地不應,金慶孫便命令他們退回城內。金慶孫在戰鬥中手射蒙兵先鋒黑旗一騎,當地斃倒,十二死士因之奮戰,流矢中金慶孫之臂,鮮血淋漓,手仍然不停擊鼓。交戰了四五個回合後,蒙古兵退卻,金慶孫整隊還營。樸犀被他的勇敢所感動,親自迎拜並流淚,把龜州守城的重任都委任給金慶孫。 [2] 
蒙古軍圍攻龜州城數日,未攻克而退。蒙古軍再次圍攻龜州城,百計攻城,在樸犀、金慶孫的反擊下,蒙古軍仍未攻克龜州城。在樸犀等高麗將領的頑強抵禦下,蒙古軍未攻克龜州而退。
十二月,蒙古軍再次攻龜州城。此時高麗朝廷派閔曦與蒙古講和,並派人告知龜州守將樸犀,朝廷已經派淮安公與蒙古軍講和,命樸犀等不要再抵抗蒙古軍了。但是,樸犀不聽,仍與蒙古軍激戰。 [1]  在高麗朝廷的再三勸説下,樸犀不敢違抗王命,無奈投降。
蒙古本來認為樸犀“固守不降”想殺他,崔瑀就讓樸犀回故鄉隱居。龜州之戰中曾有一位蒙古將軍,年幾七十,至城下環視城壘、器械,嘆曰:“吾自結髮從軍,歷視天下城池攻戰,未嘗見被攻如此而終不肯降者,城中諸將他日必皆為將相矣”。 [3]  風頭過後,樸犀更名文成,於1234年授右散騎常侍 [7]  ,1236年知門下省事 [8]  ,後特授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右僕射,後又升任中書侍郎平章事、判兵部事、太子太傅(後改門下侍郎平章事),成為宰相,應驗了蒙古將軍的話。 [5]  [6]  後下落不明。

樸犀人際關係

  • 曾祖父:樸挺蕤(官至樞密院副使、殿中監,諡忠質)
  • 祖父:樸育和(官至知門下省事、刑部尚書)
  • 父親:樸仁碩(官至户部尚書)
  • 兒子:樸李温(娶金仲龜之女) [4]  [9]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一〇三,列傳第一六,《諸臣傳·金慶孫》記載:“蒙古復以大炮車攻之,犀又發炮車飛石,擊殺無算。蒙古退屯樹柵以守。撒禮塔遣我國通事池義深、學錄姜遇昌以淮安公侹牒至龜州諭降,犀不聽。撒禮塔復遣人諭之,犀固守不降。蒙古又造雲梯攻城,犀以大於浦迎擊之,無不糜碎,梯不得近。大於浦者,大刃大兵也”
  • 2.    《高麗史》卷一〇三,列傳第一六,《諸臣傳·金慶孫》:高宗十八年, 為靜州分道將軍, 蒙古兵渡鴨綠江, 屠鐵州, 侵及靜州. 慶孫率衙內敢死士十二人, 開門出力戰, 蒙古卻走. 俄而, 大軍繼至, 州人度不能守, 皆奔竄. 慶孫入城, 無一人在者, 獨與十二士, 登山夜行, 不火食七日, 到龜州. 朔州戍將金仲温, 亦棄城來奔, 兵馬使樸犀, 令仲温守成東西, 慶孫守成南. 蒙古大至南門, 慶孫率十二士及諸城別抄, 將出城, 令士卒曰, “爾等不顧身命, 死而不退者.” 右別抄皆伏地不應, 慶孫悉令還入城, 獨與十二士進戰. 手射先鋒, 黑旗一騎卽倒, 十二士因奮戰. 流矢中慶孫, 臂血淋漓, 猶手鼓不止. 四五合, 蒙古退卻, 慶孫整陣, 吹雙小笒還, 犀迎拜而泣, 慶孫亦拜泣. 犀於是, 守城事, 一委慶孫
  • 3.    《高麗史》卷一〇三,列傳第一六,《諸臣傳·樸犀》:蒙古之圍龜州也, 其將有年幾七十者, 至城下, 環視城壘·器械, 嘆曰, “吾結髮從軍, 歷觀天下城池攻戰之狀, 未嘗見被攻如此而終不降者. 城中諸將, 他日必皆為將相.”
  • 4.    樸仁碩墓誌銘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11-10]
  • 5.    趙挺珪:《樸文成為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右僕射官誥》,《東文選》卷二十六:具官樸文成,器局宏深,胸靈豁達。承壁上功臣之九代,擅海東名族之一門。自善積而慶餘,休風遠洎;寧世衰而道薄,忠節益堅。歷歷宦途之榮遊,綿綿太祖之遺蔭。入內庭十六載後,參東閣兩三年來。一掌棘寮,則平明水鏡之照人;再登栢署,則凜冽冰霜之挫物。奉使西河之界,懦立頑廉;分憂上黨之都,教行俗美。嘉一心暨予一德,授三品兼知三司。復遊近聯,久陪密仗。塩鐵之務以萬計也,不差毫末;宮闕之事雖百工也,如指掌中。文有武武有文,出專將鉞;猛濟寬寬濟猛,動得兵機。嗟邊民背棄君親,引鄰寇侵凌境土。天下滔滔者是也,邦人岌岌乎殆哉!凡一看異俗之遊兵,叩頭請服;爾獨領孤城之偏卒,唾手摧強。敵國解圍,生民安堵。已灑三韓之宿恥,足為萬世之美談。功堪帶礪于山河,業可柱維於天地。是猶相如在趙,雖秦不敢加兵;桓公霸齊,微管吾為被髮。若當頒爵,合在封侯。然其曩日之左遷,豈曰寡人之本意?但取權宜云耳,其忘績用乎哉?是用降綸綍之言,授銀青之級。光祿大夫之增秩;非汝孰諧?尚書僕射之崇資,是眾僉望。可授銀靑光祿大夫、尚書右僕射。於戲!唐帝酬功如火急,蓋因西蜀之徵;姬公遭難於雨蒙,尚有東山之嘆。卿之勞如彼久也,朕之賞何其晚歟!然注意之勤勤,固倍常之萬萬,無替厥命,往慎乃司。
  • 6.    李藏用:《除宰臣樸文成、李子晟、宋恂、任景肅麻制》,《東文選》卷二十六:具官樸文成,稟賦寬弘,風規淑朗。積代公卿之後,蔚有人材;傳家忠孝之餘,博通物理。從星官而幹能聞,入霜台而剛直稱。昂昂君子之儀,謇謇王臣之節。丈二之組,宣君澤於南州;尺一之書,採民謠於西海。藹然公論,推以名流。以試授之貳卿,便躐登於三品。辛卯之歲,杖鉞鎮邊;古月之羣,控弦寇塞……卿能據保孤城,指揮諸軍。攻自外而雖急,御從中而若神。以防秋二千人,出奇而戰;凡授敵七十日,應變不窮。彼知力殫,時解圍去。然以萬民之故,方修兩國之歡。慮彼師之憚卿,遣臨花縣;念元功之蓋世,還陟天台。俄遷宥密之庭,即轉平均之地。雖參大政,尚歉朕心。是用平章政事於龍池,訓練甲兵於虎部,大加官傅。仍以階資,可特授中書侍郎平章事、判兵部事、太子太傅,餘並如故。
  • 7.    《高麗史》卷二十三,世家第二十三,《高宗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11-10]
  • 8.    《高麗史》卷二十三,世家第二十三,《高宗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11-10]
  • 9.    金仲龜墓誌銘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