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模糊語義學導論

鎖定
《模糊語義學導論》是2007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黎千駒。
中文名
模糊語義學導論 [1] 
作    者
黎千駒
出版時間
2007年1月1日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頁    數
387 頁
ISBN
9787802304574
開    本
16 開

模糊語義學導論內容簡介

模糊語義學是一門以語義的模糊性為對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綜合性的邊緣科學,它既是語義學的分支學科,也是模糊語言學的分支學科。該書運用“整體貫通性”和“學科滲透性”來研究模糊語義,全面而系統地闡釋了模糊語義學的基本原理,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系統地探討了語義的模糊性情況,揭示了語義模糊性與明晰性之間的辯證關係,闡發了模糊語義的言語交際活動中的實際應用價值,論述了模糊語義學與語言學各分支學科和相關學科之間的聯繫,以及它在這些學科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從“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應用價值”等三個方面建構了模糊語義學的學科體系。該書內容翔實、論述精要、方法科學、語言流暢,具有系統性、新穎性、獨創性和實用性。 [1] 

模糊語義學導論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模糊現象與模糊集理論
第一節 模糊現象的普遍性
第二節 模糊集理論的誕生及其影響
第二章 模糊語言概説
第一節 模糊性與模糊語言
一 模糊性
二 語言的模糊性
三 模糊語言
第二節 模糊語言研究的意義
一 有助於自然科學的研究與發展
二 有助於社會科學的研究與發展
三 有助於提高對語言自身的研究
四 有助於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
第三章 模糊語義學的對象、性質和任務
第一節 模糊語義學的對象
一 詞義的概括性、籠統性與模糊語言的區別
二 詞的多義性與模糊語言的區別
三 歧義與模糊語言的區別
四 詞義的交叉與模糊語言的區別
五 語義雙關、婉曲、含糊其辭與模糊語言的區別
六 跳脱與模糊語言的區別
第二節 模糊語義學的性質
一 模糊語義學是語義學的分支學科
二 模糊語義學是模糊語言學的分支學科
三 模糊語義學是具有交叉性和綜合性的邊緣科學
第三節 模糊語義學的任務
第四章 語義模糊性的根源
一 客觀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性,決定了語義的模糊性
二 客觀事物的連續運動性,決定了語義的模糊性
三 語言符號的有限性、離散性與客觀事物的無限性、複雜性及人類思維方式的多維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語義的模糊性
第五章 模糊語義的基本特徵
一 邊界的模糊性與中心的明晰性
二 相對性與可塑性
三 雙重性
第六章 明晰性與模糊性的相互轉化
第一節 明晰語言的模糊化
一 精確數詞的模糊化
二 精確量詞的模糊化
三 精確名詞的模糊化
第二節 模糊語言的明晰化
第三節 模糊語言與明晰語言的交替變化
一 客觀對象發生變化而引起模糊與明晰的轉化
二 新事物的產生而引起模糊與明晰的轉化
三 主觀認識發生變化而引起模糊與明晰的轉化
第七章 模糊語義學方法論
第一節 對以往語義研究方法的簡單回顧
第二節 模糊語義學研究方法概説
第八章 模糊語義的定量方法
第一節 隸屬度和隸屬函數
第二節 語言變量和語言值
第三節 關於模糊語義定量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一 關於隸屬度中某個元素的具體數值問題
二 隸屬度該如何確定的問題
三 隸屬度的適用範圍問題
第九章 模糊限制語及其語用功能
第一節 模糊限制語
一 從是否易於數學刻畫來看模糊限制語的類型
二 從位置形式上來看模糊限制語的類型
三 從語義類型來看模糊限制語的類型
第二節 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
一 改變隸屬度,使表義更準確
二 改變明晰中心詞或明晰命題的真值條件,使表義具有靈活性
三 增強或舒緩肯定、否定的語氣
第十章 語義範疇與語義的模糊性
一 表時間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二 表方位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三 表稱謂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四 表事物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五 表動作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六 表心理活動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七 表性質狀態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八 表顏色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九 表數量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十 表指代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十一 表程度範圍範疇的詞語的模糊性
第十一章 語義場的類型與語義的模糊性
一 同義關係義場中義位的模糊性
二 並列關係義場中義位的模糊性
三 對立關係義場中義位的模糊性
四 矛盾關係義場中義位的模糊性
五 序列關係義場中義位的模糊性
第十二章 義素分析法與語義的模糊性
第十三章 義位超常組合與語義的模糊性
第一節 語義超常組合與語義的模糊性
一 運用修辭手段構成的語義超常組合與語義的模糊性
二 改變色彩義構成的語義超常組合與語義的模糊性
三 語境中的語義超常組合與語義的模糊性
第二節 語法超常組合與語義的模糊性
一 詞類活用與語義的模糊性
二 改變詞語組合對象與語義的模糊性
第三節 雙重超常組合與語義的模糊性
第十四章 語義模糊性的民族文化差異
第十五章 模糊語句
一 超常組合型
二 自相矛盾型
三 推測型
四 來源型
五 聯想型
六 言外之意型
七 數量型
八 動態型
第十六章 模糊語義的語用功能
第一節 語用學概説
第二節 語用學與語義的模糊性
一 語境與語義的模糊性
二 指示詞與語義的模糊性
三 會話含義與語義的模糊性
第三節 得體原則與模糊語義的語用功能
一 人際關係的親和功能、滿足功能和調節功能
二 語言表達的含蓄功能、委婉功能和幽默功能
第四節 合作原則與模糊語義的語用功能
一 語言表達的適應性功能
二 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功能
三 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功能
第十七章 模糊語義學與辭典學
一 模糊種差釋義法
二 定量釋義法
三 形象描寫釋義法
四 比喻描寫釋義法
五 對比釋義法
六 否定釋義法
七 比較釋義法
八 模糊義素釋義法
附錄 作者主要論著目錄
後記

模糊語義學導論作者簡介

黎千駒,1957年生於長沙市。湖北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碩導,兼任湘潭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導、南開大學中國文字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
在古漢語領域出版有《古漢語知識二百題》(1991)、《古代漢語》(副主編,2000)、《古代漢語教程》(蔣冀聘 黎千駒著,2005年);在訓詁學領域出版有《古今詞義異同辨析手冊》(1993)、《訓詁方法與實踐》(2003)、《現代漢語實踐修辭學》(李維琦 黎千駒等著,2004)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