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模式培養

鎖定
新模式培養中醫人才
中醫高等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開始,上個世紀50年代正式在國內開展,半個世紀以來,為我國輸送了大量中醫人才。今天,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張時代的到來,中醫高等教育中的各種矛盾凸顯,培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不僅影響了用人單位的積極性,也造成很多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中文名
模式培養
要    點
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提升創新素質
新模式培養中醫人才
中醫高等教育,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經開始,上個世紀50年代正式在國內開展,半個世紀以來,為我國輸送了大量中醫人才。今天,隨着我國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張時代的到來,中醫高等教育中的各種矛盾凸顯,培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不僅影響了用人單位的積極性,也造成很多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在招聘會上,甚至出現過少數中醫專科醫院只要臨牀西醫專業、不要中醫專業學生的怪現象。 中醫人才如何培養,一直存在爭議,究竟怎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適應社會需求?儘管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鑑,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就是對中醫教育體系本身欠缺系統的研究,現在,就讓我們來一一還原中醫人才培養過程中幾個最為關鍵的環節。 刪繁就簡合理設置課程 前些時候,我們發現前來求職投檔的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其學習課程多達95門!顯然,這些院校長學制課程的合理性設置值得探討和商榷,即使是7年制的長學制,對於中醫內科這樣一門核心課程,150門多理論課時,卻被壓縮在一個學期內進行,周平均超過8~10學時。
模式培養 模式培養
模式培養
教育是一門科學,在中醫高等教育過程中,哪些課程是必須的,哪些是可修可不修的,哪些是不一定需要的,應該有人做深入的研究。否則,隨着時代的發展,一門一門無序的被追加,最後肯定會消化不良。合理的課程設置,涉及到中醫高等教育中基礎與臨牀課程的比例、中醫與西醫課程比例、經典文獻的課時比例等問題。
合理解決的惟一出路在於,面向高校出口,畢業生需求單位的需求和學生今後發展的需求。調整課程結構,精簡教學內容。壓縮理論課時,增加實驗課時和臨牀實踐的時間。刪減重複,突出重點。從課程羣建設角度,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內容優化、整合,並且充分運用西醫院校學科羣建設的成就,設置好西醫相關基礎課程,做到減少重複,相互銜接,有機聯繫,達到整體優化,既讓學生系統紮實地掌握中西醫基礎理論,又使中醫基礎理論與臨牀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動手能力,以接近和滿足臨牀醫院的要求。
整合優化基礎理論學科羣
與西醫相比,中醫學2000多年以來積累的豐富經驗,多被用哲學思想“包備”的中醫理論來描述。在中醫課程體系中,一般把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這3門課程定義為中醫臨牀基礎課程,與中醫基礎理論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中醫理論對診斷有直接指導意義,而中醫基礎理論的許多觀點,又直接基於病理診斷的反證。方劑與中藥的關係,尤如西醫中細胞與組織的關係,其緊密聯繫是不難理解的。中醫診斷與方劑的關係,中醫有以下術語來描述:從證立法(根據診斷確立治法),以法統方。總之,中醫學的上述4門課程之間,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聯繫。這也是中醫整體觀念的體現。為了學好這些課程,搞課程羣建設,研究探討其間的內在聯繫,讓不同教研室教師瞭解相關課程的知識,在教學實踐中適當聯繫,幫助學生更好學習中醫課程。
積極推廣問題式學習新模式
在中醫學臨牀前期課或臨牀課中,以病人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式教學。通過問題病案的選擇和設計;組織小組、分組學習;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活動彙報和總結評價反思等,以中醫臨牀課程為重點,不僅實現與以往所教各基礎學科之間的融合,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識和與人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有利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對未來臨牀工作的適應能力。
國外現在較為流行的基於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是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它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基於問題學習中,學生們從開放性問題入手開始學習,旨在使學習者建構起寬厚而靈活的知識基礎;發展有效的問題解決技能;並培養學習的內部動機。
其實,我國傳統中醫師帶徒的培養模式就是典型的PBL教學模式。雖然中醫教育有其特殊性,但是讓高等教育回到那個時代是不現實的。我們所能夠做的,只能是發掘傳統帶教模式中的精華,用現代教學模式在大課題上重現。PBL成為中醫臨牀教學值得推廣的新模式。
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提升創新素質
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生命,課程的改革與創新是我國當今改革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基礎和核心。為了提升學生的創新素質,除了優化必修課程外,還可開設《中醫科研設計與統計方法》、《中醫機能實驗學》等創新性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展示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的新思路、新進展、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適應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必須不停地學習和完善知識結構,學會應用各種新的有益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臨牀實踐技能,使學生在繼承中學習、在創新中超越。其中,思維導圖的應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醫教學效果。
思維導圖(mindmapping)又被譯為心智圖、心靈圖、腦圖,由英國心理學家託尼·巴贊(TonyBuzan)於1970年提出:它是在層級和分類的信息組織基礎上,從中心主題通過特定的關聯展開分支,由關鍵詞或圖形標識分支,並充分利用色彩和字體的變化將放射狀思維過程和結果可視化的工具。其提出的基本前提是認為“大腦進行思考的語言是圖形和聯想”。實踐證明,思維導圖應用在中醫教學中,能開發學生的大腦,充分發掘潛能,激發靈感與想像,使學生擺脱死讀書、讀死書的束縛,是幫助學生正確掌握學習中醫的方法策略,能更快更有效地進行課本知識的傳授,促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