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樟葉越桔

鎖定
樟葉越桔(學名:Vaccinium dunalianum Wight)是杜鵑花科、越桔屬常綠灌木,稀攀援灌木,高可達4米,偶成喬木,高可達17米,通常地生,稀附生;幼枝紫褐色,有細稜,無毛。葉片革質或厚革質,橢圓形、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頂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全緣,表面無毛,背面散生貼伏的具腺短毛,側脈自葉片下部向上斜升,連同中脈在兩面突起;花序腋生,總狀,多花,無毛;苞片卵形,早落;花梗稍粗壯;萼筒無毛,萼齒三角形,花冠淡綠帶紫紅色或淡紅色,寬鍾狀,裂片三角形,花絲扁平,疏生短柔毛,漿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被白粉。4-5月開花,9-12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不丹、印度、緬甸至越南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700-3100米的山坡灌叢、闊葉林下或石灰山灌叢,稀附生常綠闊葉林中樹上。
樟葉越桔的全株藥用,微苦,微温。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用於風濕關節痛。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樟葉越桔
拉丁學名
Vaccinium dunalianum Wight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杜鵑花目
杜鵑花科
亞    科
越桔亞科
越桔屬
樟葉越桔
命名者及年代
Wight,1847

樟葉越桔形態特徵

樟葉越桔
樟葉越桔(5張)
常綠灌木,稀攀援灌木,高1-4米,偶成喬木,高3-4(-17)米,通常地生,稀附生;幼枝紫褐色,有細稜,無毛。葉片革質或厚革質,橢圓形、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長4.5-13釐米,寬(2-)2.5-5釐米,頂端尾狀漸尖,尾尖部分可達3釐米,基部楔形或鈍圓,全緣,表面無毛,背面散生貼伏的具腺短毛,側脈3-4對,自葉片下部向上斜升,連同中脈在兩面突起;葉柄長5-7毫米,通常無毛,有時密被短柔毛。
花序腋生,總狀,多花,長3-6釐米,無毛;苞片卵形,長7-10毫米,早落;花梗長5-8毫米,稍粗壯;萼筒無毛,萼齒三角形,長1毫米許;花冠淡綠帶紫紅色或淡紅色,寬鍾狀,長約6毫米,裂片三角形,開展或上部反折,外面無毛,內面被疏柔毛;雄蕊鮮黃色,與花冠近等長,花絲扁平,長約1毫米,疏生短柔毛,藥室背部有開展的距,藥管長為藥室的2倍。漿果球形,直徑4-12毫米,成熟時紫黑色,被白粉。花期4-5月,果期9-12月。 [2] 

樟葉越桔主要變種

尾葉越桔Vaccinium dunalianum var. urophyllum Rehd.et Wils.)與樟葉越桔不同在於幼枝、葉柄及葉兩面沿中脈被短柔毛。分佈於中國貴州、雲南、西藏。緬甸(東北)、越南(北部和中部)也有分佈。生長在1400-2700-3100米的山谷雜木林下、石灰岩山坡常綠林中及山坡灌叢中,有時附生於常綠闊葉林中樹上。該種西藏標本的花序軸上被短柔毛或灰白綿毛而略有變異。原描述指出該變種與樟葉越桔之區別除上述外還有:葉片橢圓形,頂端突然尾尖,中脈和側脈在兩面明顯突起。但大量標本表明樟葉越桔的葉片也具有這些特徵,僅被毛的特徵兩者易於區別。
大樟葉越桔Vaccinium dunalianum var. megaphyllum Sleumer)與樟葉越桔不同的是習性有時為藤本;葉較大,長10-17釐米,寬(4-)5.5-8釐米,頂端寬漸尖,中脈粗壯。分佈於中國貴州西南、雲南東南。生長在海拔1400-2500米的苔蘚常綠闊葉林、石山混交林內或溝谷林內,有時附生於櫟類樹上。
長尾葉越桔Vaccinium dunalianum var. caudatifolium (Hayata) H.L.Li)與樟葉越桔不同在於葉較狹小(5-8×2.5-3.5釐米);葉柄較粗而短(長約3毫米),被微柔毛;萼齒較長(長2.5毫米),披針形。分佈於中國台灣(宜蘭、嘉義、屏東)。 [2] 

樟葉越桔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東北部)至越南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700-3100米的山坡灌叢、闊葉林下或石灰山灌叢,稀附生常綠闊葉林中樹上。 [2] 

樟葉越桔繁殖方法

組培材料:樟葉越桔組培苗為材料,利用葉片作為外植體。
培養條件:培養温度23±2℃,光照強度1500-2500勒克斯,光照週期比12小時。
葉片愈傷誘導:取長成5釐米左右的健壯的樟葉越桔組培苗葉片,在葉片表面進行劃傷處理後葉片置於培養基表面,進行愈傷誘導,可以根據培養要求同時進行多組培養,在此步驟中使用的培養基以WPM為基本培養基,加入激素,並調節培養基的pH在滅菌後的pH為5.8;加入的激素為NAA和TDZ,NAA和TDZ的濃度根據培養情況確定,可採用愈傷誘導培養基為:0.05毫克/升NAA+1.5毫克/升TDZ+WPM,使愈傷生長快速且旺盛,伴有大量新植株長出,生長情況好,顏色較綠;有芽點,誘導的不定芽成苗效果好,幼苗粗壯,葉片飽滿。
不定芽誘導培養:愈傷誘導進行誘導40天使葉片成型,將成型的幼苗轉入不定芽誘導培養基中進行不定芽誘導培養;不定芽誘導培養基為:WPM+0.3毫克/升ZT,pH5.8;利用樟葉越桔的葉片愈傷組織誘導不定芽,進而植株再生,建立再生體系;成型的幼苗在不定芽誘導培養基上生長40天左右後,可長至3-5釐米,有4-8片葉子的植株健壯,葉片深綠,長勢良好。
生根誘導:將不定芽誘導培養長成的健壯的樟葉越桔組培苗接種於生根培養基中進行培養,進行誘導生根,得到樟葉越桔生根苗,此處所用的生根培養基為:WMP+6-BA0.5-3.0毫克/升+NAA0.1-1.0毫克/升,一般為30天,幼苗經過生根誘導後,產生了大量的根,生長健壯,移栽的成活率較高。 [3] 

樟葉越桔主要價值

藥用:樟葉越桔的全株藥用,微苦,微温。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用於風濕關節痛。 [2] 
參考資料
  • 1.    樟葉越桔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4-25]
  • 2.    中國植物誌編委.中國植物誌,第57(1)卷[M].科學出版社.1999:93
  • 3.    李娟,趙平,唐軍榮,丁勇,郭婭南,羅旭璐,張月高. 一種以葉片為外植體的樟葉越桔組織培養方法 [P].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公告號CN 109984043 A, 2019.07.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