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樓(拼音:lóu)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秦國《睡虎地秦墓竹簡 [2]  ,字形從木,婁聲。“樓”本義是指兩層以上的房屋,即樓房,引申指像樓房的建築,又引申指有上層結構的建築或建築物的上層部分。“樓”也用來指樓房的一層。 [16] 
中文名
拼    音
lóu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SOVG [3] 
倉    頡
DFDV [3] 
鄭    碼
FUZM [3] 
筆    順
橫、豎、撇、點、點、撇、橫、豎、撇、捺、撇點、撇、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870) [1] 
平水韻
下平聲·十一尤 [4] 
總筆畫
13(部首4,部首外9)
四角號碼
4994₄
統一碼
基本區 U+697C [3] 
結    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注音字母
ㄌㄡˊ
異體字
𩫰、𡳫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樓”這個概念的出現比較晚,從中國建築發展史來看,殷商及西周時期的居民一般都是在高的地基上建築房屋的,還不具備修建兩層及以上多層建築的技術能力。因此,甲骨文、金文中不見這個字的記錄。小篆(圖3、4)的“樓”是一個形聲字,左邊的“”為形符,表明樓房建築的主要材料,而右邊的部件為聲符“”。從語源的角度看,從“婁”的字,往往隱含“多層次”義。如:屢、數、縷等。《集韻·遇韻》:“屢,或作婁。”段玉裁《説文解字注》: “婁,婁之義又為數也。……俗乃加屍旁為屢字。古有婁無屢也。”《漢書·嚴助傳》:“朝廷多事,婁舉賢良文學之士。”顏師古注:“婁,古屢字。”從詞彙學來看,樓、屢、數、縷乃至簍、褸等字是一組同源詞 [15]  。隸書(圖2)的形體結構與小篆基本一致,只是筆畫更加平直。宋元以來,一些小説戲曲刻本中,“婁”字及“婁”旁已多簡作“婁”(據草書楷化)。新中國成立後,繁體“婁”簡化為簡體“婁”,繁體“樓”則類推簡化為“樓”。 [2]  [16] 
樓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意義便是指兩層及兩層以上的高大建築。“樓”字從木,這表明木結構樓房自古以來所佔有的主體地位。“樓”字是伴隨“樓”這種建築形態的出現而產生的。關於樓房建築產生的時代,學術界有戰國晚期之説。《左傳·哀公八年》:“囚諸樓台,栫(jiàn,堵塞)之以棘。”《史記·蘇秦列傳》:“前有樓闕軒轅,後有長姣美人。”從這些記載和漢畫像石資料推斷,樓房建築在戰國晚期至秦漢之際已經出現,應是不爭的事實。也有學者認為,最早的樓相傳出現於西周康王執政時期,函谷關令尹喜為迎候神仙降臨,在終南山北麓修建了一座草樓,這應當是後世樓房的濫觴。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引《史記》:“方士言於漢武帝曰:‘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帝乃立井榦樓。”則認為“樓蓋起於黃帝之時”。
在現代生活中,高樓大廈是最熟悉不過的建築了,而“樓房”也隨處可見。從“樓房”這種居舍,又引申出指樓房的一層,例如“一樓”“二樓”“三樓”等。
其實,樓在古代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僅指前面所講的人們熟知的多層房屋,還有不少其他的義項。如,有上層的車船,其上層也叫樓。《左傳·宣公十五年》:“登諸樓車,使呼宋人而告之。”杜預注:“樓車,車上望櫓。”古代茶肆、酒店、歌舞等場所也稱樓。民國時期還有茶樓、酒樓等稱呼。 [1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兩層及兩層以上的房屋
building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史記·孝武本紀》:“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於執期,命曰迎年。’”
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
樓房;樓盤;教學樓;高樓大廈
指樓房的一層
floor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楊絳《老王》:“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樓,代我們放人冰箱。”
四樓
某些建築物上加蓋的房子,用作瞭望、守衞等
attic;
superstructure
《墨子·備城門》:“城上百步一樓,樓四植。”
《後漢書·鄧禹傳》:“光武舍城樓上,披輿地圖。”
城樓;箭樓角樓;鐘樓;過街樓
指車的上部和車蓋

《遼史·禮志五》:“賜公主……送終車一,車樓純錦,銀螭,懸鐸,後垂大氈。”

用於某些店鋪和娛樂場所的名稱
house
南朝梁·劉邈《萬山見採桑人詩》:“倡妾不勝愁,結束下青樓。”
唐·孟浩然《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園即事得秋字》:“鬱島藏深竹,前溪對舞樓。”
酒樓;影樓;茶樓;戲樓;銀樓
(Lóu)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樓姓



-
見例詞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11]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洛矦切(lóu)
重屋也。從木婁聲。 [5] 

説文解字注

“重屋也”注:重屋與復屋不同,復屋不可居,重屋可居。《考工記》之重屋,謂復屋也。《釋名》曰:“樓謂牖户之閒諸射孔樓樓然也。”樓樓,當作“婁婁”。女部曰:“婁,空也。”囧下曰:“窗牖麗廔開明。”
“從木婁聲”注:洛侯切,四部。 [6] 

廣韻

落侯切,平侯來 ‖ 婁聲侯部(lóu)
樓,亦作𡝤。重屋也。亦姓,夏少康之裔,周封為東樓公,子孫因氏焉。漢末樓秦自譙徙居會稽,因以東陽為望也。又虜複姓,有蓋樓氏、賀樓氏。落侯切。二十九。 [12]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樓;部外筆畫:11
(lóu)《唐韻》落侯切。《集韻》《韻會》郎侯切。《正韻》盧侯切,並音婁。《説文》:重屋也。《爾雅·釋宮》:四方而高曰台,狹而脩曲曰樓。《釋名》:樓謂牖户之閒有射孔,樓樓然也。
又偵敵之車曰飛樓,亦曰樓車。《六韜·軍略篇》:視城中則有飛樓。《左傳·宣十五年》:解揚登諸樓車,呼宋人而告之。
又岑樓,山之鋭嶺。《孟子》: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又譙樓,城樓也。《前漢·陳勝傳》:戰譙門中。
又謂之戍樓。《儲光羲·送別詩》:寒雲隱戍樓。
又樓蘭,國名。見《前漢·昭帝紀》。
又《爾雅·釋詁》:樓,聚也。
又《爾雅·釋草》:果臝之實栝樓。注:齊人呼為天瓜。
又道家以兩肩為玉樓。蘇軾《雪》詩:凍合玉樓寒起粟。
又姓。《姓苑》:望出東陽,周封少康之裔為東樓公,子孫因氏焉。
又葉凌如切,音閭。《古日出東南隅行》: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又離樓,眾木交加之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嶔崟離樓。 [7]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697C;下:U+6A13) 字形對比(上:U+697C;下:U+6A13) [3]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木”的末筆捺改點。“女”3畫,㇛(撇點)一筆寫成。
【寫法】“木”窄“婁”寬,頂部“木”低,底部“婁”高。“木”,橫筆在橫中線上方。“婁”,“米”的橫筆與“木”橫大致持平,撇筆伸向“木”側,捺收筆於橫中線;“女”,㇛(撇點)的折點接豎中線,撇短點長,第二筆撇撇尖伸向“木”下側,末筆長橫起筆“木”側,兩端超出上部。 [13]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8]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十九侯
開口呼
次濁
落侯切
lu
集韻
平聲
十虞
合口呼
次濁
龍珠切
lio
𡝤(婁)
平聲
十九矦
開口呼
次濁
郎矦 (侯)切
ləu
禮部韻略


平聲




盧侯切

增韻


平聲




盧侯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尤侯


次濁

l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羅兠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次濁
盧侯切
lo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漢典 [9]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l
u
先秦
王力系統
l
ɔ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û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e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ug
東漢




ou


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o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o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o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ə̯u
隋唐
王力系統

l
ə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l
u
隋唐
周法高系統

l
əu
隋唐
李方桂系統

l
ə̆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l
ou
(參考資料:漢典 [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ou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ou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o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o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o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ɤɯ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lə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lau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ləu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le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lɛu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lɛ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lɐu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lɐu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24
陽平
文讀
lau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lau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lɛu
52
陽平
文讀
lau
52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le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1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4.    平水韻 十一尤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3]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86
  • 6.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885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95
  • 8.    樓-書法欣賞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20-02-25]
  • 9.    樓-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5]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371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844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13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6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06
  • 15.    古敬恆 著.漢字中的建築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45-51
  • 16.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310-3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