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槐山崗村

鎖定
槐山崗,原名槐梓溝,位於潮州市楓溪區,在山邊山北麓,南面緊挨山邊山,北接李厝村、白塔村,西臨潮安區鳳塘鎮浮崗村。村由官寮橋、渡頭、橋頭、土庫內、溪墘尾五個自然村組成,全村村民都為蔡姓,故有時又被稱為“蔡厝”。 [1] 
中文名
槐山崗村
別    名
槐梓溝,蔡厝
所屬地區
廣東省潮州市楓溪區
面    積
0.67 km²
電話區號
0768
人口數量
3000多人

槐山崗村鄉鎮概況

槐梓溝(小溪流名)自東向西流經村中,故名槐梓溝。
明洪武年間(1368-1398)蔡氏先祖自銀湖(今龍湖鎮)放鴨羣至此定居,時村外有一溝,岸植槐,梓林帶,故村因此得名。1954年與山邊、福全崗、李厝合併成立槐山崗鄉政府(取3個村名一字命鄉名),1977年夏拆出成3個大隊,槐梓溝保留原名槐山崗

槐山崗村歷史沿革

據《蔡氏家譜》記載,槐山崗村的太祖為文肅公,生於宋開禧二年丙寅,諱杭,字仲節,號久軒,福建建寧府建陽縣人,登紹定己丑科進士,歷任王宮教授、晉宗正少卿,遷工部侍郎,州龍圖閣太學士。其生有三子,遭遇宋末之亂後,入粵來到潮州。二世祖仙峯公,隱於登隆都銀湖(即今龍湖鎮銀湖鄉)。明洪武年間,三世祖隱士公自銀湖放養鴨母流徒至槐山崗,見此處溪流清澈,樹木青翠,環境宜人,遂申報府縣許可,在此創村繁衍。由於村中有小溪流自東而西經過,溪邊兩旁載滿槐樹、梓樹,故起村名為“槐梓溝”。長房守樸公住槐梓溝及橋頭,二房毅直公住官司寮橋,三房隱居公住溪墘尾。四世祖派下兩房,學士公出創潮陽神仙裏,三房清叟公居本鄉,其支派也有分居潮陽竹山嶺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槐梓溝被劃入潮安縣鳳塘。1954年公社化中,槐梓溝編入楓溪公社,與鄰近的山邊、福全崗李厝合併成立“槐山崗鄉政府”。在公社黨委發動下,村民開路造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1977年,合併的三個村又拆分,槐梓溝保持“槐山崗”一名,成為槐山崗行政村。 [2] 

槐山崗村槐梓溝

槐梓溝為槐山崗主村落,位於上邊山北麓,因其村中有一小溪自東而西經過,溪岸周圍遍佈槐樹、梓樹,便以此為名(當地慣稱較小溪流為溝),名山(現山邊山舊志作槐梓山)、名村。村中原有蔡、陳、周、詹、黨五姓,現僅存一姓蔡。據傳該村蔡姓祖先自宋元更替時,從福建建龍府建陽縣隨宋帝君臣逃難來潮,後居龍湖鎮銀湖鄉,至明洪武年間,創村始祖因放養鴨母流徙至此,見此間溪澗田園可以駐足,遂申報府縣許可,標劃地界、溪界,定溪地税,於此創村立業。

槐山崗村官僚橋

官僚橋,位於槐山崗村東面,村中一姓蔡,由槐梓溝分開為自然村落。《海陽縣誌》大和都圖説有地名曰:官廖橋,未列入村名中。或曰:有津樑為白塔鄉(又名官廖)南行要道,以村名橋,後蔡姓在此創村,又以橋名村。又村中舊有“官廖古廟”,故村名又稱“官僚橋”。

槐山崗村經濟

自改革開放以來,槐山崗村在歷屆村委班子的帶領下,已經從一個農業小村莊,變成一個以陶瓷為支柱產業的行政村,經濟、教育得到大力發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好。在經濟上,槐山崗村圍繞陶瓷製作,發展紙箱包裝、花紙製作等上下游產業,形成了一整條陶瓷產業鏈,不僅找到了經濟增長點,也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在教育上,槐山崗村歷來重視學校教育的發展,修建了“槐山崗小學”,並撥付專款設立小學獎學會,對每學期名列的學生進行獎勵,同時還對村裏考上大學、研究生的學生實行獎勵制度。在村容村貌上,槐山崗村在周邊村落中率先實行垃圾袋裝化,成立清潔隊和治安隊,帶領着村民奔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大道上。 [2] 

槐山崗村所獲榮譽

2021年9月3日,被擬確認為2021年廣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 創建單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