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中十二景

鎖定
榮中十二景(榮州十二景),位於四川省榮縣境內 ,是榮縣境內的景點。 [1]  [3] 
榮縣山川秀麗,風景優美。五山(榮德山、榮梨山、榮隱山、野客山、鐵山)四水(越溪河、沙溪河、中溪河、旭水河)之間,名勝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明清時期,縣內名勝被概括為“榮中十二景”。 [2]  [4]  [8] 
中文名
榮中十二景
地理位置
四川省榮縣境內
主要景點
  • 漁磯垂釣
為“榮中十二景”之一。位於旭陽鎮與望佳鎮品山村1組交接處。旭水河右岸有兩砣巨石,石上有唐人篆刻“心月磯”碑,明代稱釣磯,俗稱釣魚台。 [3] 
榮德晴嵐
自隋代威遠建縣以來,老君山就是榮縣與威遠縣的界山,傳為周武王封周榮公之地,又名榮德山,古榮州十二景之一的“榮德晴嵐”便來源於此。 [5] 
  • 嘯台遊賞
嘯台,位於今榮縣大佛寺半山腰,枱面寬約3米、長25 米,天然一長方形觀景台。在此登臨可窮目千里,嘉州名山,煙霧瀰漫,榮州景緻,一覽無餘。相傳黃帝之子玄囂打獵時在此小憩, 是為“囂台”。又傳魏晉名士孫登來榮,登台長嘯,其聲悠揚,如鳳凰之音,故在北宋稱此為“孫登嘯台”。清末榮縣翰林趙熙篆“嘯台”二字刻於崖壁。此為榮州十二景之“嘯台遊賞”。 [6] 
  • 龍湫夜月
龍洞,亦稱羅漢洞,位於縣城東南大佛寺旁的山灣內,緊鄰嘯台。 洞口峭崖摩天如立壁,崖壁有唐宋造像和題字。 洞口終年有巖泉下滴,因滴水成坑,人們便因坑鑿建“蓮池”。 水滴池中,叮咚作響,有若鳴琴,故稱“滴水成琴”。 若明月當空,月映池中,飛珠濺落擊碎水中銀盤,滿池碎銀跳動,銀光閃爍耀眼,奇麗非凡,煞是好看,堪稱佳境,被譽為榮州十二景之一,名“龍湫夜月”。 [7] 
  • 清富登臨
城內有五山,唐宋時稱“州北五山”,明代叫“五陵”。從西至東,依次是清富山、蓮字山、鳳鳴山、天慶山、桂林山。清富山在北街一帶。是唐宋時期榮王府、榮州刺史署所在地。山背如削,似折迭屏風,宋人書“九折屏”三字刻崖畔,下臨東川河。山上建有樓台亭閣;山顛建高樓,唐稱“郡樓”,北宋丞相張商英有“為富不清,為清不富,二者兼之,難乎其名”的佳句。故稱“清富樓”,亦稱“西樓”。樓左有迎曦亭,右襲香亭,前有燻亭,後望熙亭。陸游任榮州知州時,在山上建有樓觀,取名高齋。明定此景為“清富登臨”。山上亭台毀於明末清初兵火。 [9] 
  • 龍頭插筆
龍頭山原名虎頭山,在城南0.5公里,又名白塔崖。大佛崖南迤至龍頭山,統稱真如崖。真如崖中段稱“雙獅結尾”。白塔挺立於龍頭山巔,斜插天際。像一支巨大的文筆書寫長空。乾隆《榮縣誌》標為“龍頭點額”,以後的縣誌改為“龍頭豎筆”或“龍頭插筆”。 [10] 
  • 萬景岑樓
在縣城西0.5公里的鳳棲山,一名萬景山。古時山上遍栽茱萸,伴以無數桃花,景色誘人。五代前,縣人在山頂建有高樓,登樓俯城,山水環繞,氣象萬千。故名“望景樓”,又名“萬景樓”。明代定為“萬景岑樓”。明末一度改稱玉皇觀,後廢。清嘉慶十四年(1808年)重建。樓有三層,每層二丈,闊四丈,最高層塑呂洞賓像。山門旁書“純陽閣”,中層仍題“萬景樓”。1958年冬拆毀。 [11] 
  • 雙溪書閣
在城北1.5公里聳雲山南麓。宋稱“橫溪閣”,是“義門王氏”聚居之地。王夢易罷官歸來,於溪畔築“歸來亭”;紹興年間王序又遭罷官,在溪畔建書閣,收藏皇帝的詔書和賜賞。《方輿勝覽》記載;“雙溪”在城北三里,一從西來其水濁,一從東來其水清,會城下。清濁交匯處形成一塊三角洲。洲上竹樹繁茂,溪中漁舟盪漾。匯流處建攔河堰,夏秋漲水,水漫河堰,極為壯觀。明代將雙溪和書閣合稱“雙溪書閣”。民國時期改作忠烈祠,內供辛亥革命烈士、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的牌位。今書閣殘存,遺址可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 石筍排空
位於石筍村。南崖際有無數巨石排連,其間獨有三石品立突起沖天,酷似剝殼竹筍。一高約三丈,稱“子石筍”;左一高約八丈,名“公石筍”;右一高約五丈,叫“母石筍”。三筍突地而起,直指藍天,蔚為奇觀。清代縣人稱此景為榮中十二景之“石筍排空”。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