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榜樣教育法

鎖定
榜樣教育法,是藉助於影視,文學和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形象,以正面人物的優秀品質和模範行為向學生施加德育影響的一種德育方法。事實上,榜樣教育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範行為、優秀事蹟等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方法。
中文名
榜樣教育法
外文名
Model education law
類    型
教育
性    質
學術

榜樣教育法概念

關於榜樣教育的概念,我國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完全一致的認識。漢代教育學家許慎在《説文解字》一書中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而葉闌則把二字結合起來並在《教育概論》中指出:“可以理解為上對下,成人對兒童的一種影響,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
另外有些學者認為:“榜樣教育是以崇高的思想、優異的成就、模範的行為教育影響受教育者的一種方法”,還有的學者認為:“榜樣教育是教育者根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相應的榜樣,啓發、引導受教育者模仿、學習榜樣的行為習慣、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的過程和方法。”
綜上所述,榜樣教育是教育者根據教育的目的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以榜樣這一特殊的人格形象為載體,通過教育者的引導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實踐,激發起受教育者的內在動力,促進受教育者以榜樣的道德精神為基礎,調整自己的認知並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以此增加受教育者的心理認同,最後通過主觀努力內化榜樣的精神品質的教育活動。榜樣教育對於受教育者的目的是提升其精神境界,也就是説榜樣教育把在榜樣身上體現的高尚品質通過某種方式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品質,這樣就可以使受教育不斷地發展變化,最終達到榜樣的精神境界,甚至超越榜樣。

榜樣教育法教育特點

榜樣教育是以優秀的品質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品質,以求達到受教育者與榜樣所體現出得一樣高尚的精神境界。可以説,榜樣教育在古往今來的教育史上都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它在不同的教育時期都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榜樣教育有什麼樣的特點,能夠形而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呢?

榜樣教育法示範性

榜樣是因為擁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秀的品質而被人們熟悉和了解,榜樣這一特徵就註定了榜樣教育具有示範性的特點。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和挫折,有的人的成長和成才道路甚至充滿了坎坷和磨難。當這些困惑和迷茫出現的時候,人們總是希望有一種力量能支撐他們繼續走下去,就如同在黑夜航行的船隻總是期望那遠處的燈光一樣。榜樣身上所體現的高尚品質,正如他們在大海上的一隻燈塔,使他們有勇氣和希望朝着預期的目標努力前進,榜樣帶來的是一劑精神上的良藥,使受教育者不斷地完善和超越自我。因為榜樣是具有了優秀品質、正確價值觀的一批人,榜樣教育使人們通過榜樣得到動力,引導人們健康積極的成長和生活。“90後”涉世不深,在面對現實生活各方面的壓力和困惑時,在他們試圖在社會上找尋自己的人生位置的時,可以出現一位志趣相投的人作為參照物,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和效仿的對象,引導他們完成夢想,走出空虛迷茫,這應當是榜樣教育所完成的使命。

榜樣教育法激勵性

榜樣教育的概念讓我們瞭解到榜樣教育就是通過榜樣這一特殊的人格形象,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把榜樣自身內在的高尚品質通過一定的方式轉化為受教育者內在的潛能,引導受教育者積極向上。受教育者在榜樣人物的帶領下,充滿熱情地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不斷地完善和超越自己,最終完成夢想並取得勝利,這就是榜樣教育激勵性的表現。榜樣不僅是受教育者學習和模仿的參照物,而且也是其要達到和追求的目標。榜樣教育具有激勵性的特點,主要是因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與榜樣的高尚情操有着一定的差距。榜樣所代表的是高尚的、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豐富性和代表一個時代思想道德發展的先進性。在榜樣教育中,能夠使受教育者把這些高尚的品質與自身對比,受教育者沒有具備的品質和榜樣高尚的品質出現的差異,會很容易就激發起受教育者學習的動力。這種差異不僅可以使受教育者產生學習的動力,並能帶給受教育者自我完善的想法,在這種不斷地追逐和完善的過程中,受教育者不斷地超越和改變着自己,最終達到自我本質的飛躍。

榜樣教育法生動性

人們一般的認知規律表明,相對於抽象的事物而言,人們總是比較容易接受和了解具體形象的事物,具體而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打動人們並留下深刻的印象。榜樣教育的第三個特徵就是具有生動形象性。榜樣教育可以通過社會現實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生動形象的人物形態,用直觀的手法把抽象難懂的事物變成易於人們接受的具體形象的直觀事物。再者榜樣教育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榜樣教育以人物的事蹟展開説明,心理學上指出,人們對於具體的人和事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這也能引起人們交流的興趣。
其實,榜樣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人與人交流的過程,把它們換成教育的專業術語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交流的過程,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交流的過程。教育效果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關鍵還是在於能否引起受教育者濃厚的興趣。只要教育者能夠很好地運用榜樣教育的這一特徵,這教育的過程中就會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興趣,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榜樣教育法黨建意義

榜樣教育法,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方法。從歷史經驗看,榜樣教育法是喚起人們巨大的革命熱情、激勵人們無私奉獻、鼓舞人們鬥志的最普及、最見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部分人產生了一些模糊認識,認為榜樣教育法已經過時了。這是完全錯誤的。以江澤民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及時發現和樹立了一大批新時期的英雄模範,這些英雄模範為全國人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們必須加深對榜樣教育法在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應用榜樣教育法。開展榜樣教育法對於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榜樣教育法歷史經驗

由於好的榜樣是某種思想品德的具體體現,其生動鮮明的形象,使人們對行為準則、道德規範易於理解,易於效仿,從中受到感染和激勵,因而具有強烈的教育作用。
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看到了這一點。我國古代教育家歷來重視榜樣教育,孔子常舉堯、舜、禹、周公、子產等人作為榜樣,教育弟子們“見賢思齊”,強調以身作則,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朱熹教育弟子“學習聖賢”,諸葛亮要求晚輩“慕先賢等”。外國教育家同樣重視榜樣教育,誇美紐斯強調 “要用良好的榜樣教育學生”,洛克認為“對兒童行為發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的監護人的行為的榜樣”等。
榜樣教育法是我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前,保家衞國是時代精神的主流,邱少雲、黃繼光、董存瑞等烈士是革命時代的英雄楷模。新中國成立後,艱苦創業是時代精神的支柱,雷鋒、王進喜、時傳祥等榜樣的事蹟廣為傳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孔繁森、李素麗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徐洪剛等見義勇為的精神,都是時代的需要。
榜樣教育並不是我國獨有的教育方法。美國的“開國之父”華盛頓、法國的“戰爭梟雄”拿破崙、俄國的女英雄卓婭等是世界各國、各民族倡導的英雄榜樣。榜樣體現了時代精神和社會需要,它對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改進人際關係,維護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

榜樣教育法大學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講,榜樣教育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徵
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從心理角度看,大學生神經過程趨於平衡,他們精力充沛,易激動甚至於失眠。因第二信號系統發展到高峯期而引起的高級神經活動,使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能力大大提高。他們情緒豐富但不穩定,有強烈的兩極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但鑑別能力不強,總把較新鮮或者符合自己觀點的書籍視為真理。他們開始關心社會發展,有獨立見解各意向,但由於閲歷淺,對事物認識輕率,片面。他們在與他人交往時不願敞開心扉,但內心又非常渴望交流。進入大學後,環境、生活、個人地位的變化等等引起很多心理矛盾,而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和認識水平又沒有達到能夠真正獨立地、正確地調節自身行為的程度,這就出現了他們獨立支配自己行為的強烈要求與行為結果相悖的情況,從而產生內心痛苦和不安。在多種社會價值取向面前,大學生會對自己以往的價值觀產生懷疑,從而導致迷茫和消沉。
因此,榜樣教育是為了滿足大學生內心需要而應運而生的,它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可塑性大,模仿性比青少年更強,有了生動具體的形象作為榜樣,便容易具體地領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跟着學,跟着走,這樣有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榜樣教育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引導大學生逐步實踐,做到知行統一,創造向榜樣學習的氛圍
“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而不是由文字 “道德不是熟記幾句格言,就可以了事,要重在實行。”陶行知説“我們要在‘事’上指導學生去修養他們的品格,事應該怎麼做,學生就應該怎麼去修養,先生就應該怎麼去指導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大學生有時表現為道德認識還不堅定,道德情感也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容易出現“説到做不到”的言行脱節的現象,更需要強化他們的行為訓練。例如,我們在教育大學生要孝敬父母時,必須“聽其言而觀其行”,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孝敬父母,真正做到向榜樣學習,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把榜樣孝敬父母的精神實質化為自己的行動。
大學生通過學習,道德認識和道德評價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意志行為的自控能力需進一步發展,學習榜樣可能不能堅持,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創設一些道德情境,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鍛鍊學生的道德意志力,提(二)教育者要成為大學生的學習榜樣,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 “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只有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品德高尚的學生。”教師應嚴於律己,處處身體力行,做學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應當做到。凡是不讓學生做的,教師應帶頭不做。在對大學生進行榜樣教育時,教師更應該主動向榜樣學習,理會榜樣的精神實質,一言一行均向榜樣靠近。
“教育者身體力行,有利於樹立威信和對受教育者的潛移默化”。原蘇聯加里寧在《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一書中説:“教育者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着全體學生。”我們不僅“要求教師的言行舉止能具師表作用,還要求家長和社會所有成年人以模範行為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以匯成巨大的教育力量。”

榜樣教育法“90後”意義

榜樣教育法90後運用

(1)國家和社會層面
我們黨歷來重視榜樣教育在引導包括“90後”在內的青少年健康成長成才中的作用。近年來,在建黨節、國慶節等重大的節日中,黨和國家都會舉行一些重要紀念活動,號召全黨全國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習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榜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在影視文化的創作中,也會有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事蹟被創作成影視劇,還原革命烈士當時的英勇戰鬥情景,謳歌先烈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為建立新中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壯烈情形。如《日出東方》、《井岡山》、《紅色搖籃》、《長征》、《延安頌》、《解放》、《開國領袖毛澤東》這七部電視劇串聯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國革命史,為我們瞭解中國革命,學習革命先驅為了新中國戰鬥不息的愛國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一系列隆重而務實的評選獎優活動,如廣泛開展的評選和表彰“感動中國人物”、“道德模範人物”等,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在這些模範人物中,有愛崗敬業的榜樣、有捨身救人的榜樣、有醫護工作者、也有普普通通的售票員、農民、工人等等。這些英模人物的出現,為“90後”榜樣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使“90後”有了可親可敬的學習榜樣。
(2)學校和家庭層面
在“90後”榜樣教育的事業中,不僅國家和社會擔起重要的責任,學校和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學校和家庭可以説是“90後”接觸最多的場所。在學校裏可以安排相應榜樣教育的課程,開展榜樣教育的活動,為“90後”提供最具典型意義的榜樣教育內容,幫助他們科學分析榜樣的優秀品質和道德情感,讓“90後”自主學習榜樣的優秀品質,有效激勵和提高自己。
在榜樣教育中家長和師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可以説是“90後”接觸最多也是最直接的人,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他們的發展。家長是孩子入學的第一位老師,首先要保證自己品行高尚、言行一致,才能教育好孩子,如果説家長是一位滿口髒話,又不守信用的人,那麼孩子也很難做到講究文明、誠實守信。師長一直以來都被稱作“園丁”,“90後”的科學知識是在學校學習到的,道德品質也是在學校中養成的,師長要有以身作則的態度,要求學生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首先必須自己先達到要求,這樣才有説服力。

榜樣教育法“90後”影響

榜樣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個時代的背景不同,出現了不同方式和不同特點的榜樣形象,為中國思想道德教育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在每個歷史時期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些人對“90後”的認識僅是侷限在“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殊不知,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長,“90後”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讚歎不止、感動不已的人物出現。榜樣是一羣具有優秀品質和高尚道德的人物,他們身上不僅僅體現了優秀的品質,而且也具有一種激勵和示範的作用,引導和鼓舞着“90後”朝着更高的目標不斷地前進和發展。在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一場突如其來、震驚中外“汶川地震”中,一些“90後”的表現,讓人們感動落淚,紛紛為他們豎起了大拇指。他們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抗震救災中,無私無畏、積極自救和救人,排着長隊參加鮮血,利用各種方式為祖國和災區加油助威,表現出了勇敢、堅強、奉獻的特性。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最近這場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鬥爭中,廣大青年表現出頑強的奮鬥意志和崇高的奉獻精神,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為奪取抗震救災鬥爭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實踐充分證明,在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成長的當代中國青年是值得信賴的,是能擔當重任的。”
同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奧運會上,“90後”又體現出了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高昂的愛國熱情。北京奧運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是中國體育史上光輝的一幕,許多“90後”作為奧運會的志願者,體現出了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這些感人事蹟的出現,足以證明了“90後”的高貴品質。“90後”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也為榜樣教育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財富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