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榆耳

(掛鐘菌科膠韌革菌屬真菌)

鎖定
榆耳(學名: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 Ito & S. Imai)是掛鐘菌科、膠韌革菌屬真菌。榆耳子實體無柄,單生或疊生一起。初期平伏或不規則腦狀,開片後呈腎形;菌蓋耳狀,表面乳白色或粉紅色,大小為3-15釐米×4-16釐米,厚0.3-3.0釐米;菌蓋表面密生茸毛層,鬆軟,橘黃色至粉紅色,毛長1毫米左右;菌蓋腹面凹凸不平,密佈半透明水疣;菌肉肥厚,膠質,淺橘紅色;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橢圓形,5.8-7.4微米×2.5-3.6微米。 [6] 
野生榆耳主要分佈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和日本北海道。中國遼寧的鐵嶺、清原、新賓、本溪、撫順,吉林的通化、渾江、撫松、長白、安圖,黑龍江的東部地區是榆耳的集中產地,新疆亦有少量分佈。榆耳子實體主要生在家榆和春榆的枯樹幹上,特別是砍伐後的樹樁,下部發生密枝,形成良好的陰蔽條件,榆耳就生長在枯死和尚未枯死的結合部位上,於8、9月份大量發生。 [1]  [6] 
榆耳子實體肥厚豐滿,其肉質如蹄筋,質地如海蔘,具有特殊風味,味道鮮美可口,營養豐富,是一種美味食用菌。榆耳子實體水煎液對痢疾桿菌、銅綠假胞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腸炎沙門桿菌等致病菌都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另外,榆耳多糖具有提高動物免疫力的作用。 [4-5] 
(概述圖參考來源: [8] 
中文名
榆耳
拉丁學名
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 Ito & S. Imai
別    名
榆蘑
真菌界
亞    門
擔子菌亞門
層菌綱
多孔菌目
掛鐘菌科
膠韌革菌屬
榆耳
命名者及年代
S. Ito & S. Imai,1933 [7] 

榆耳形態特徵

榆耳子實體無柄,單生或疊生一起。初期平伏或不規則腦狀,開片後呈腎形;菌蓋耳狀,表面乳白色或粉紅色,大小為3-15釐米×4-16釐米,厚0.3-3.0釐米,質地幼時柔嫩,富有彈性,半透明,膠質,干時收縮,堅硬,變為深褐色至淺咖啡色;菌蓋表面密生茸毛層,鬆軟,橘黃色至粉紅色,毛長1毫米左右;菌蓋腹面凹凸不平,密佈半透明水疣;菌肉肥厚,膠質,淺橘紅色;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橢圓形,5.8-7.4微米×2.5-3.6微米;營養菌絲體線形絨毛狀,幼嫩時白色,後期變微黃色。 [6] 

榆耳生長環境

榆耳子實體主要生在家榆和春榆的枯樹幹上,特別是砍伐後的樹樁,下部發生密枝,形成良好的陰蔽條件,榆耳就生長在枯死和尚未枯死的結合部位上,於8、9月份大量發生。 [1]  [6] 
榆耳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含水量為60-65%,子實體生長髮育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在90-95%。濕度低於70%(也有報道為80%)很難形成原基,即使形成原基也很難分化成耳片,最終枯萎死掉。 [2] 
榆耳菌絲在5-30℃條件下均可生長,最適温度為25-27℃。在5-30℃均可形成子實體、原基,15-19℃為最適宜。在10-25℃均可分化成耳片,最適温度為14-19℃。温度低時,耳片色澤加深、耳片增厚,質量好,但所需時間長,生長髮育較慢。温度高時耳片色澤變淺、耳片較薄,時間短,生長快,質量差。 [2] 
榆耳菌絲體在弱光和無光條件下均可生長,在散射光條件下菌絲生長髮育效果好、菌絲潔白粗壯。強光條件下菌絲分枝少,發育較差。子實體生長髮育時以散射光效果最好,光線過強或完全黑暗均不利於子實體形成。 [2] 
榆耳屬好氧菌。菌絲生長階段和子實體形成、原基分化階段如果通風條件不良,形成子實體或原基發育畸形呈腦狀。 [2] 
榆耳菌絲生長最適宜pH值為5.5-7。 [2] 

榆耳分佈範圍

野生榆耳主要分佈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和日本北海道。中國遼寧的鐵嶺、清原、新賓、本溪、撫順,吉林的通化、渾江、撫松、長白、安圖,黑龍江的東部地區是榆耳的集中產地,新疆亦有少量分佈。 [1]  [6] 

榆耳栽培技術

榆耳栽培時間

野生榆耳一般在秋季採摘。耳片形成的適宜温度為14-20℃。中國北方地區可利用自然條件,在春、秋兩季進行林地人工栽培。春季一般選在3月底至6月初為出耳期,秋季一般選擇10-11月作為出耳期。 [2] 

榆耳基質準備

榆耳屬褐腐菌。菌絲在多種基質上均能生長,以富含纖維素和澱粉、且木質素含量低的基質最佳。在生產中以棉籽殼、廢棉作為培養基的產量為最高,其次是玉米芯、花生殼、木屑。以廢棉為主料相對生物學效率可達200-250%,以棉籽殼為主料栽培的相對生物學效率可達120-200%,而以木屑、玉米芯等為主料栽培的相對生物學效率僅60-90%。榆耳宜用全熟料、小袋、封閉式點接的方法進行栽培。常用的培養基配方如下。 [2] 
配方一:棉籽殼57%,廢棉20%,麥麩10%,米糠5%,玉米粉5%,石膏粉1%,食糖1%,過磷酸鈣1%。 [2] 
配方二:木屑40%,棉籽殼37%,麥麩10%,米糠5%,玉米粉5%,石膏粉1%,食糖1%,過磷酸鈣1%。 [2] 
配方三:棉籽殼77%、麥麩20%、糖1%、石膏1%、黃豆粉1%。 [2] 
配方四:闊葉樹木屑56%,棉籽殼40%,豆粉3%,磷酸二氫鈣0.4%,硫酸鎂0.4%,多菌靈0.2%。 [2] 
以上配方含水量均為60-65%。 [2] 

榆耳接種發菌

將接種後的菌袋直立於事先經滅菌處理的培養室架上,袋間距1釐米,在黑暗條件下發菌。也可橫卧於地下,“井”字形擺放,不超過10層。室温控制在20-26℃,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如果室內濕度過低,則噴霧狀水。暗光發菌,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2] 
發菌過程中要注意檢查雜菌。在發菌第三天開始對栽培袋進行檢查,發現有污染的菌袋時及時剔出。發菌管理過程中,每7天按(10毫升甲醛+5克高錳酸鉀)/立方米的用量對培養室消毒1次,同時注意防蟲、滅鼠。一般40天左右菌絲可長滿菌袋,逐漸進入生理成熟期。 [2] 

榆耳原基管理

擺放菌棒的同時進行“V”形劃口,劃口為斜線,要求長2釐米左右、深0.5釐米左右,利於菌絲扭結形成原基,過大或過小效果均不理想。菌袋排好後蓋上草簾,經過7天左右即可形成乳白色不規則凸起物,此時為原基形成期。小拱棚栽培時按毛木耳擺放方式擺放即可。 [2] 
在原基形成期間,調節温度在17-22℃,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80%,並給予一定的光照刺激。當菌絲長滿後不需達到生理成熟即可給予一定的光照刺激,光照強度15-100勒(克斯),誘導原基形成。一般經7-10天即可在培養基表面出現乳白色不規則凸起物(即原基)。 [2] 

榆耳出耳管理

原基分化期原基充分膨大、厚度1-1.5釐米、直徑3釐米,表面凹凸不平,耳片形成即進入分化期。此時要加強通風,並向棚內噴水增濕,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5%。若濕度不夠,也可直接向原基表面噴水,噴水後要及時通風,使原基表面水分晾乾,以防腐爛。温度控制在14-16℃,若温度過低則不易形成耳片,過高則原基會繼續膨大,使培養基表面長滿原基,影響耳片的形成,耳片生長過密,朵形也較差,影響品質。 [2] 
耳片仲展期原基分化後當耳片長至3釐米時,温度控制在15-18℃,不要超過18℃;當耳片超過3釐米時,適宜的温度範圍擴大,在14-20℃均可,但以18℃為最佳。每天噴水4-5次,保持耳片濕潤。水分不足耳片質量差,產量低。當耳片長至4釐米時,培養料出現收縮現象,適當控制水量,防止水分進入袋內引起厭氧發酵而酸敗。在展片期間要給予適量光照,以提高產品色澤。 [2] 

榆耳採後管理

成熟的子實體由淺粉色轉深紅色,耳片充分伸展、邊緣捲曲,耳片富有彈性、半透明與果凍相似,標誌着子實體完全成熟,要及時採收。 [2] 
採收前1天要停止噴水,用乾淨的小刀沿耳根基部割下,不留耳根以免雜菌污染。也可採用割耳的方法進行採收,留0.3-0.5釐米長的耳基進行第二茬出耳,可以縮短生產週期,一般可出2-3茬耳。第一茬耳採收後應停止噴水,同時加強通風,弱光養菌,使菌絲快速恢復生長,積累養分,進行第二茬耳培養。 [2] 
採收後耳根或料面不可噴水,並將耳根創口暴露於空氣中。待耳基稍見收邊、創面不粘時,將袋口松扎養菌,直到創面萌生一層白絨菌絲層後才能根據情況補水或噴水。補水可用注水器進行,不能用浸水的方法給菌棒補水,也不可將水直接噴灑到耳根上。一般在補水4-7天即可從創口平面上長出新的子實體。第二茬子實體發育較快,從耳基表面癒合、組織化至耳片初現、子實體發育成熟需1-2周即可。第二茬是在第一茬耳基上形成的,因此第二茬的採收方法是摘取而不是用刀割。 [2] 

榆耳主要價值

榆耳子實體肥厚豐滿,其肉質如蹄筋,質地如海蔘,具有特殊風味,味道鮮美可口,營養豐富,是一種美味食用菌。 [4] 
榆耳子實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的含量介於動物與植物之間,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粗蛋白質(包括水溶性蛋白質)佔13.65%,粗脂肪佔0.34%,碳水化合物佔75.71%,粗灰分佔10.3%(其中含有鈣、磷、鐵)。蛋白質含有種類豐富齊全的17種氨基酸,特別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須從外界攝取的全部必需氨基酸,佔總氨基酸含量的42.9%。榆耳子實體碳水化合物中含有各種糖類,並含有一定數量的維生素,如維生素B、維生素B、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這些維生素具有調節肌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粗灰分中礦質元素以鈣、鎂含量較高,還有一定量的鋅。總之,榆耳營養豐富,經常食用該菌可增強體質,可以作為保健食品使用。 [4] 
榆耳子實體水煎液對痢疾桿菌、銅綠假胞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腸炎沙門桿菌等致病菌都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另外,榆耳多糖具有提高動物免疫力的作用。 [5] 

榆耳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無危(LC)。 [3] 

榆耳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榆耳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水分 7.25 g
碳水化合物 34.8 g
448 mg
330 mg
100 mg
維生素B1(硫胺素) 182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171 mg
維生素E 469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悦讀坊主編.你應該知道的人工栽培與野生菌 上.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1:50
  • 2.    王恭褘主編.速生楊林下食用菌生產技術.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10:130
  • 3.    關於發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的公告  .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10-01]
  • 4.    丁湖廣,彭彪著.名貴珍稀菇菌生產技術問答.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06:306-307
  • 5.    陳若芸主編.中國食用藥用真菌化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03:558
  • 6.    楊國良,薛海濱等編著.食藥用菌專業户手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05:525-526
  • 7.    榆耳  .標本館[引用日期2021-10-01]
  • 8.    李玉.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鑑.北京:中國農民出版社,2015.1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