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榆耳

(中藥)

鎖定
榆耳,中藥名。為革菌科真菌粘韌革菌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Ito.et Imai的子實體。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痢之功效。常用於紅白痢疾。
中文學名
榆耳
別    稱
榆檽、榆磨、射脈菌
真菌界
真菌門
層菌綱
非褶菌目
革菌科
榆耳屬
粘韌革菌
分佈區域
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內服:適量

榆耳入藥部位

子實體。

榆耳性味

味甘,性平。

榆耳歸經

歸胃、大腸經。

榆耳功效

清熱利濕,涼血止痢。

榆耳主治

紅白痢疾。

榆耳相關配伍

令人辟穀不飢:八月榆檽,以美酒漬曝,同青粱米、紫莧實蒸熟為末。每服三指撮,酒下。(《綱目》引《淮南萬畢術》)

榆耳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煎湯;或用此湯合面烙餅;亦可研末。

榆耳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摘子實體。

榆耳形態特徵

粘韌革菌,又名沙耳。子實體初時平伏或呈球形,展開後呈腎形、耳狀或扇形。無柄,常疊生在一起,新鮮時膠質,幹後硬而脆,徑可達15(30)cm,厚3cm。邊緣內卷,有時波狀;菌蓋表面被覆一層濃密的絨毛,厚約1mm,污白色、乳白色、杏黃色至橘紅色,邊緣絨毛短而稀,顏色淺,幹後表面呈灰白色至淺黃色。下面(子實層面)乳白色至淺橘紅色,有小疣;小疣呈放射狀排列,徑(1-3)mm×1mm。菌肉厚,淺橘紅色,膠質。囊狀體圓柱狀或中部腹鼓狀,(100-130)μm×(5-7-10)μm。孢子橢圓形至臘腸形,光滑,無色,(2.5-3)μm×(6-6.5)μm。

榆耳生長環境

生於榆及春榆的枯死樹幹或伐樁上。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榆耳性狀鑑別

子實體無柄。菌蓋腎形、耳狀或扇形,直徑可達15cm,厚約3cm,表面被覆鬆軟而厚的絨毛層,灰白色中淺黃色,有的有環紋,邊緣花瓣狀,常反捲,下表面的子實層近淺赤褐色或琥珀褐色,具輻射狀稜脈,其上有多數小疣。質堅硬。氣微,味淡。

榆耳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榆耳現代應用

治療腸炎、痢疾及胃潰瘍等疾病。

榆耳相關論述

《綱目》:“令人不飢。”

榆耳附註

榆耳不適鮮食而適於乾製,其內含的卟啉類物可致某些過敏反應。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譚興貴,廖泉清,譚楣主編 《中國食物藥用大典》 2013 第182頁
  • 3.    周繇,朱儁義,於俊琳著 《中國長白山食用植物彩色圖志》 2012 第90頁
  • 4.    唐玉琴, 李長田, 趙義濤主編 《食用菌生產技術》 2008 第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