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極移服務

鎖定
為了適應天文、大地測量、地球物理、空間科學等方面的需要,用天文學的方法系統地測定和提供地極座標的工作。國際上進行極移服務的機構有:國際緯度服務(ILS)、國際極移服務(IPMS)、國際時間局(BIH)、達爾格倫地極監視服務(DPMS)、蘇聯標準時刻(ЭВ)、中國極移服務等。
中文名
極移服務
外文名
polar motion service
特    點
用天文學的方法系統地測定
國際機構
國際緯度服務

極移服務機構簡介

極移服務
polar motion service
極移服務 極移服務
用天文學的方法系統地測定、計算和提供地極座標,直接為大地測量、地球物理、空間科學及其他國民經濟、科學研究和國防建設部門服務的一項工作。早期的極移服務主要為通過天文觀測確定緯度變化,並由緯度變化推算地極座標。在原子時出現以後,1968年起國際時間局實施利用緯度和時間觀測同時解算地極座標。20世紀70年代起先後有人造衞星多普勒跟蹤、月球激光測距、人造衞星激光測距、甚長基線干涉測量、全球定位系統等新技術用於極移測定,獲得的地極座標資料週期短、精度高。進行極移服務的國際機構先有國際緯度服務,後有國際時間局和國際極移服務。1988年起後兩個機構改組為國際地球自轉服務,同時開展時間和極移服務。國際上進行極移服務的機構有:國際緯度服務(ILS)、國際極移服務(IPMS)、國際時間局(BIH)、達爾格倫地極監視服務(DPMS)、蘇聯標準時刻(ЭВ)、中國極移服務等。

極移服務國際機構

國際緯度服務
國際緯度服務於1899年開始工作。它的優點是:參加的台站都位於北緯39°08┡,配備同樣的儀器,採用相同的觀測方法,觀測相同的恆星,從而消除了各台站的公共非極變化的影響。它提供了研究極移的寶貴資料。它的缺點是:台站少,非極變化影響太大,處理方法前後不統一,發表結果太慢,精度不高。成立以來的工作結果發表在《國際緯度服務成果》各卷裏,其中包括各個時期ILS所定的地極座標,誤差在1米以上。
國際極移服務
國際極移服務是1962年成立的。它綜合世界上的測時、測緯結果,提供系統的地極座標(x,y),誤差在1米左右。
國際時間局地極座標工作開始於1955年。當時,由於ILS提供地極座標的速度太慢,不能滿足時間服務的需要,因而成立了快速緯度服務,自行計算地極座標,對世界時作極移影響的改正。後來發展為BIH系統。從1955年底起,公佈每十天一組的地極座標的內插值和外推值。1962年起,公佈每五天一組的地極座標。1968年起,國際時間局採用了一個新系統,稱為“1968年 BIH系統”。1968年BIH系統取國際習用原點(CIO)為地極座標原點,採用新光行差常數,並且重新訂定各個參加台站的經度採用值。對於1967年下半年,地極座標從曆元平極為原點歸算到CIO為原點的改正值為:
xCIO-xm=+0獎007,
yCIO-ym=+0獎233,
式中xCIO和yCIO是以 CIO為原點的地極座標,xm和ym是以曆元平極為原點的地極座標。從1968年起開始用測時、測緯資料聯合解算地極座標。這一系統一直沿用。1972年起,BIH系統中加進了以人造衞星多普勒觀測方法確定的地極座標的資料。BIH發表的地極座標的誤差在1米左右。
美國和前蘇聯的機構
1967年,美國在成功地利用人造衞星多普勒觀測方法確定地極座標後,成立了達爾格倫地極監視服務。它根據十多個觀測站的多普勒觀測資料確定相對於 CIO原點的地極座標,每兩天公佈一次。它獲得的地極座標資料週期短,精度高,可以直接提供極移的細節。但是,這種新技術與經典方法所提供的地極座標之間還存在系統差。同時,DPMS的長期穩定性也有待考驗。
蘇聯標準時刻系統中的緯度服務工作開始於1953年。當時採用奧爾洛夫單台站緯度觀測計算地極座標的方法,綜合蘇聯本國五個台站的觀測結果計算地極座標。用這種方法計算的地極座標,是相對於曆元平極而言的。蘇聯1968年曾採用BIH的CIO系統,但1970年起改用曆元平極,1975年起重新採用CIO系統。

極移服務中國機構

中國極移服務工作開始於1964年,主要是由天津緯度站提供相對於曆元平極的地極座標。1971年後繼續綜合天津緯度站、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昌時辰站、陝西天文台、雲南天文台的緯度觀測資料計算地極座標,提供相對於曆元平極的地極座標。1977年後,取1968.0年的瞬時極為地極座標原點,利用國內外的測緯資料聯合解算對於該原點的地極座標,這就是極原點系統 (JYD)。它提供1949.0年以來的每五天的地極座標值,誤差在1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