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長城遺址

鎖定
長城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2]  東漢人班固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有這樣的文字:“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即楚長城最早被叫做方城 [2]  據研究長城的權威專家羅哲文先生在其所著《長城》一書:“楚長城的位置,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它的西頭從今天湖北竹山縣開始,由“竹溪、竹山、丹江口 [3]  ,跨漢水輾轉至河南的鄧縣,往北經內鄉縣,再向東北經魯山縣、葉縣,往南跨過沙河直達泌陽縣。總長將近一千里。 [2]  2010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遊覽北京八達嶺長城時,曾問陪同的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董耀會先生:“這是不是中國最早的長城?”董耀會回答説:“這不是,中國最早的長城是楚長城!” [2]  [4-5] 
中文名
楚長城遺址
地理位置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竹山縣,丹江口市;河南省南陽市鄧縣,淅川縣 [2] 
榮    稱
中國第一長城 [1] 
文物保護
湖北省,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楚長城遺址地理地勢

我國修築最早的長城。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楚國為"控霸南土,爭強中國",湖北竹溪關埡楚長城遺址是我國現存比較完整的長城遺址之一,位於湖北省竹溪縣蔣家堰鎮與陝西省平利縣長安鎮的交界處。這段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大國楚國以此抵禦北方諸侯的侵略。但因年代久遠,大部分城牆早已塌陷而不復存在了,只在附近留下了一小段遺蹟。約在楚文王十二年(前678年)伐申滅鄧之後,在湖北,陝西交界處開始修築長城,修建於公元前656年,歷經春秋楚文王至戰國楚傾襄王,距今約2500年曆史。長城以河南魯陽關為中心,東止於河南泌陽縣,西抵重慶奉節縣,形成沿楚地境呈東北走向,經豫、陝、渝邊境,綿延兩千餘公里。 [6] 
楚長城遺址
楚長城遺址(21張)
繒關。該長城自隹隹(今魯山境)經方城山,達比陽(今泌陽)入唐河。戰國時又展築,西循伏牛山脈及白湍河分水嶺入鄧州市。"楚恃以守衞其北境"。
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八國聯軍與楚對峙於召陵,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出使齊軍。屈完對齊桓公説:"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齊遂與楚訂盟,史稱"召陵之盟"。該長城比齊長城早約300年,比秦統一後大規模修的長城早約460年。現方城黃石山西麓有楚長城大關口(即繒關)遺址。東側殘存南北二道土城垣,高1.5-3米,全長180米,南北城垣相距250-380米,南城垣北側有土台7個,似為城堡或馬面遺蹟。西側也有二道土城垣,全長約400米。曾出土戰國銅戈、銅鏃等文物,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楚長城遺址歷史由來

楚長城遺址 楚長城遺址
竹溪縣西北部關埡子山口,即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國交界處。據考證,此段長城系公元前五世紀末,春秋戰國之交的時候,當時諸侯並立,各自稱王,互爭雄長,於是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築城牆,長垣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滅庸以後,為爭霸北上創造條件,以脊作界,修築龐大的防禦工程,與天然屏障連接一體,作為爭霸楚國的前沿陣地。用石灰粉黃泥和原始植物洋桃液粘築成的城牆,歷經千年風雨,仍然堅硬如石,經有關考古專家多次考證,認為此法築城壘壁,可謂世界一大奇蹟十堰楚長城遺址在竹溪縣西北部關埡子山口,即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國交界處。據考證,此段長城系公元前五世紀末,春秋戰國之交的時候,當時諸侯並立,各自稱王,互爭雄長,於是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築城牆,長垣

楚長城遺址建築類型

楚長城遺址 楚長城遺址
各國修築的長城,橫七豎八,有東西走向的,有南北走向的,與今天所見的長城並不一致。有些已經從地面上消失了,有些至今還屹立。遺址以關埡子為中心,東起竹溪縣平安鄉與陝西省旬陽縣的鈦桶之間,沿着兩省交界的崇山峻嶺向西北綿延70餘公里。中心處遺址長約300米,高5米,寬3米,裏外三層。城牆外殼由0.5米厚的石灰和黃土混合築砌。城牆與山勢融為一體,更顯山勢峭陡,關口險峻,易守難攻。 戰國時代的長城,大多用土夯修築,規模較小,互不連貫。齊長城是東西走向,西赳平陰,經泰山北麓,東達於海。此遺址的發現,為我國長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楚長城遺址所獲榮譽

2021年9月,被評選為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7-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