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厲王

鎖定
楚厲王(?―公元前741年),羋姓,熊氏,名眴,亦稱楚蚡冒,楚霄敖長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58年―公元前741年在位。
公元前758年,楚霄敖去世,熊眴繼位,是為楚厲王(亦稱楚蚡冒)。楚厲王在位時期,開疆拓土,征服陘隰,使楚國實力增強。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諡號厲王。楚厲王死後,楚厲王之弟熊通殺楚厲王之子自立,是為楚武王
本    名
熊眴
別    名
楚厲王
楚蚡冒
所處時代
春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逝世日期
公元前 741年
主要成就
開疆拓土,增強國力
在位時間
前759年―前741年
諡    號
厲王
性    別

楚厲王人物生平

楚厲王繼承君位

楚厲王,羋姓,熊氏,名眴,是楚霄敖的長子。楚霄敖六年(公元前758年),熊眴的父親楚霄敖去世,熊眴繼任楚國國君之位,是為楚厲王(亦稱楚蚡冒)。 [1] 

楚厲王增強國力

楚厲王繼位後,乘柴車、穿破衣開闢山林 [2]  ;大興開疆拓土之事,曾出兵征服陘隰 [3]  ,進一步增強楚國實力。 [4] 

楚厲王警示民眾

楚厲王曾與楚國民眾約定,如果遇到軍情警報,就立起軍鼓作為號召,通知民眾一起防守。有一天,楚厲王喝酒喝醉後,錯誤地敲響軍鼓。民眾們聽到鼓聲,都非常驚慌地跑過來。楚厲王連忙派人制止説:“我是醉酒後和近侍開玩笑,才錯誤地擊鼓。”於是民眾都鬆懈下來。過了幾個月,又遇到軍情警報,楚厲王趕緊擊鼓發出警報,但民眾以為楚厲王還是在跟大家鬧着玩兒,因而沒有一個前來守城。楚厲王只好更改原來的命令,重新申明報警的信號,這樣民眾才信從。 [5] 

楚厲王去世政變

楚厲王十七年(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諡號厲王。楚厲王死後,楚厲王的弟弟熊通發動政變,殺死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國君,是為楚武王 [6] 

楚厲王為政舉措

楚厲王政治

楚厲王為政殘暴,故得“楚厲王”諡號,但其在位時期亦開疆拓土,征服陘隰 [3]  ,進一步增強楚國實力。楚厲王與其祖父楚若敖都曾以乘柴車、穿破衣開闢山林 [2]  ,而受到讚揚。 [4] 

楚厲王文化

楚厲王在位時期,楚國貴族們仍然以效仿華夏禮制為榮。同時,隨着對周邊揚越、楚蠻、巴人等民族的征服,融合“蠻夷”元素的楚文化開始萌芽。 [4] 

楚厲王趣聞軼事

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璞玉,捧着進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玉匠(治玉的匠人)鑑定,玉匠説:“這是塊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欺騙自己,於是砍掉他的左腳。 [7] 
和氏璧 和氏璧
等到楚厲王去世,其弟楚武王繼位後,卞和又捧着那塊璞玉進獻給楚武王。楚武王讓玉匠鑑定,玉匠又説:“這是塊石頭。”楚武王也認為卞和欺騙自己,於是砍掉他的右腳。 [7] 
等到楚武王去世,其子楚文王繼位後,卞和就抱着那塊璞玉在荊山下哭泣,卞和整整哭泣三天三夜,眼淚哭幹直到流出血來。楚文王聽説後,便派人去詢問卞和哭泣的原因,説:“天下受斷足刑的人好多,為何獨獨你哭得這麼悲傷呢?”卞和説:“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貞的人稱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楚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發現真是一塊寶玉。於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7] 

楚厲王歷史評價

欒書:“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啓山林。” [8] 
左丘明:“及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秦莊公秦襄公)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齊前莊公齊僖公)於是乎小伯,楚蚠冒(蚡冒)於是乎始啓濮。” [5] 

楚厲王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9] 

楚厲王家族成員

祖父:楚若敖
父親:楚霄敖
弟弟:楚武王
兒子:名不詳,為楚武王所殺

楚厲王人物爭議

關於楚蚡冒“楚厲王”的稱號,其他史料並無記載,僅見於《韓非子》,而且其他史料皆稱楚國稱王是始於楚武王。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為蚡冒。
  • 2.    《左傳·宣公十二年》:欒武子曰:“………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啓山林。………”
  • 3.    《左傳·文公十六年》:師叔曰:“不可。姑又與之遇以驕之。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
  • 4.    從蠻夷到華夏:楚國之路(1)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12-04]
  • 5.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第三十二》:楚厲王有警,與百姓為戒。飲酒醉,過而擊,民大驚。使人止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而擊之也。”民皆罷。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 6.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為楚武王。
  • 7.    《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8.    《左傳·宣公十二年》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04]
  • 9.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