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楊迪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
- 出生日期
- 1923年10月
- 逝世日期
- 2006年5月4日
- 畢業院校
- 抗日軍政大學
- 出生地
- 湖南省湘潭縣
楊迪人物生平
編輯楊迪,1923年10月出生於湖南湘潭河口,從小聰明好學。
1936年夏,他從高級小學畢業後,慕名來長沙報考廣益中學,當年9月入學,編入初中第30班,年僅13歲。
因抗日戰爭爆發後,長沙累遭敵機襲擊,學校被迫停課,楊迪不得不於1938年2月休學。
從廣益回家後,當時雖然年紀小,但在抗日救亡的羣眾怒潮中,楊迪已經認識到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關鍵時刻,不抗日就會要亡國,要抗日就要跟共產黨走,就要到延安去。1938年8月,不滿15歲的楊迪就由哥哥楊第甫(廣益中學1933年高一班畢業,1937年10月參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長期從事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湘潭縣委書記兼縣長、湖南省委秘書長、湖南省委統戰部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兼湖南省文教辦主任、湖南省科委副主任、湖南省政協黨組書記和副主席等職)。送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參加了革命,因為年紀小,被分配到陝北公學學習。同年12月行軍到達延安,中央組織部仍説其年紀太小,又被分配到陝甘寧邊區中學學習。
1939年7月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當學員並被任命兼文書(屬排級幹部),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因不滿16歲,候補期為兩年(一般只一年)。
1940年元旦剛過,楊迪就被調到王家坪黨中央軍委總參謀部一局(作戰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楊迪跟隨葉劍英參謀長赴重慶和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任葉參謀長的作戰參謀,參與國共停戰談判和協調軍事工作,他是葉參謀長點名要的“小鬼”,在李克農秘書長的領導下,機智勇敢地與國民黨特務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還曾智用美國代表專機飛哈爾濱,從中共東北局提出5箱金條,以緩解延安黨中央的財經困難。
1946年夏,楊迪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司令部作戰科科長,1949年6月任第15兵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任職期間,從東北打到海南島,參加指揮了著名的四平保衞戰、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遼瀋、平津、廣西、廣州等戰役,跟隨鄧華司令員參與指揮了創造奇蹟的海南島戰役。
1950年7月第15兵團與第13兵團部對調,奉命開赴東北邊防,10月進入朝鮮,楊迪先後任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副處長,志願軍西海岸指揮部作戰處處長。
1954年回國後,楊迪先後任東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瀋陽軍區司令部作戰部部長,陸軍第64集團軍參謀長、副軍長兼參謀長,瀋陽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大軍區副職)。
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
楊迪社會評價
編輯《中國新聞網》:
楊迪早年即投身革命,歷經槍林彈雨,親身經歷了抗日戰爭、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他“解甲未敢忘憂國”,始終關注着我軍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的未來發展。楊迪深情地説:“我是戰爭的倖存者,有責任、有義務在有生之年,把所見所歷所聞所感所想寫出來,以慰先烈,以勵後人。”三部回憶錄都緊緊圍繞着戰時我軍司令部工作、組織指揮,從戰略戰役高度記敍的,包括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外交藝術、領導藝術,我軍將士的英雄風采,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支援前方的犧牲精神等,都在書中得到充分展現。他對抗日戰爭、渡海作戰、抗美援朝戰爭的研究,對於加速我軍現代化建設,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
楊迪有着對軍事歷史嚴格求實的態度,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反映歷史。要準確地反映歷史,就必須從各個方面去佔有、分析、研究、調查、校對歷史材料。這三部戰史回憶錄材料的來源主要有三部分:檔案館的,如有軍事科學院、總參謀部和有關省市的檔案材料,特別是當年的來往電報、批件等;文字記載的,如報刊、書籍,公開的、內部的;楊迪當年的戰地日記,也有訪談等等。只有在掌握翔實材料的基礎上寫作,才能做到真實、確鑿、具體、客觀、全面、系統地反映當時的歷史面目。
他有着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精神。楊迪的三部回憶錄從寫作到修訂再版,歷經9年時間,經歷和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由於他年歲日高,戰爭年代負過傷,疾病時時困擾着寫作,他做過三次口腔癌手術和一次心臟手術。病情稍有好轉,就用顫抖的手堅持寫作。當醫生和家人勸他休息時,他説:“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堅持寫下去,才永遠不留遺憾,如果再停筆,恐怕就寫不完了,這樣會愧對歷史、愧對先烈、愧對後人的。”
[2]
- 參考資料
-
- 1. 《楊迪同志逝世》,《人民日報》2006年6月3日,第4版
- 2. 瀋陽軍區原參謀長楊迪撰寫的三部戰史修訂再版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2-12-20]
- 3. 謝永紅主編,沃土 附中人·附中情文集,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04,第230-2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