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誠

(原建築工業部科學院副院長)

鎖定
楊誠,(1910年—1975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建築工業部科學院副院長(副司局級)。原名龐維昌,別名龐逢五、龐善俊,禹城縣(現為禹城市)安仁鎮龐橋村人。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龐橋村黨支部書記。歷任中共禹城縣六區區委書記、禹城縣抗日民主政府代理縣長、齊禹縣縣長、冀魯豫區黨委土地改革工作團辦公室主任、菏澤縣縣長、平原省駐京辦事處主任、平原省辦公廳行政處處長、建工部行政司副司長、建工部科學設計分局副局長、局長、建工部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75年病逝於北京。 [1] 
中文名
楊誠
別    名
龐維昌、龐逢五、龐善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75年2月18日
畢業院校
山東省濟南建國中學
職    務
原建築工業部科學院副院長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目錄

楊誠人物生平

楊誠高小畢業後,在家務農。農閒經商。1930年,本村當事人借擴建學校為名,假公濟私,損村民利益中飽私囊,村民憤然。遂推薦楊誠等人對其起訟,自縣到省,由省轉縣,往返兩年,他們所到之處都遭到官方渺視和愚弄。據此,楊誠十分增恨黑暗政府的統治。來家後,他的摯友小學教師龐均(即龐正俊)送給他幾本進步書籍,楊誠精心閲讀後,心胸豁然開朗,得到進步思想的啓蒙。
1932年6月,楊誠考入山東省濟南建國中學,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34—1936年,楊誠因身體不佳,借在家養病期間任本村小學教師,向學生傳播新思想,課餘聯繫校外青年,進行先進思想教育;發動缺糧吃的農民,在收穫季節到地主田間搶收莊家,深受貧苦農民擁護和愛戴,為地主惡霸所增恨,名震鄉里。 [2] 
1937年“七·七”事變後,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同年9月,在自己家中設地下黨交通站。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龐橋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後任中共禹城縣六區區委書記。1940年,任禹城縣抗日民主政府財政科科長。是年底,因縣長譚錫三身負重傷,縣政府工作由他主持,不久任代理縣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主動向上級請求到艱苦的新解放區工作。不久,調任齊禹新解放區辦事處主任,後任齊禹縣人民政府縣長。1947年8月,調到冀魯豫區黨委土地改革工作團,任辦公室主任。1948年10月,任菏澤縣城關區主任,後任菏澤縣人民政府縣長。期間,蔣介石發動內戰,大舉進犯解放區。他與人民羣眾同呼吸,共命運,領導軍民嚴懲敵特和匪頑,積極開展土改運動,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為開闢和建設新解放區竭盡全力工作,成績顯著。
1950年,任平原省駐京辦事處主任。1952年,任平原省辦公廳行政處處長。後歷任國家建工部行政司副司長,建工部辦公廳副主任,建工部科學設計分局副局長、局長。他長期從事後勤管理工作,為國家和人民掌管錢和物,從不多吃多佔,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埋頭苦幹,工作井井有條。為國家管理財物嘔心瀝血,多次受到建工部的表彰。萬里稱讚他是“好後勤”,建工部賴際發部長稱他是“後勤專家”。期間,北京東郊管莊地區,因社會關係複雜,秩序混亂,國家和人民財產經常受到破壞,羣眾稱“自由王國”。他奉命任管莊機關公管處處長,挖出了犯罪團伙,清出了暗藏的壞分子,並嚴加懲治,穩定了社會秩序,根治了“自由王國”,受到建工部和北京市市長彭真的表揚,人民日報報道了他治理“自由王國”的經驗做法。
1962年,任建工部科學院副院長。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四人幫”一夥的殘酷打擊和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仍帶病致力於中國建築科學研究工作。1975年病逝於北京。 [3] 
參考資料
  • 1.    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山東省志 人物誌 下冊,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03,第1574頁。
  • 2.    張成道主編;山東省禹城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禹城縣誌,齊魯書社,1995.10,第583頁。
  • 3.    中共德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德州黨史人物傳略 第1輯,第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