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華山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會長)

鎖定
楊華山,男,1952出生,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會長,秘書長。共和國元老、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原國務院原副總理、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靜仁之子。
中文名
楊華山
出生日期
1952年
畢業院校
西北民族大學政治系
出生地
甘肅蘭州

楊華山人物經歷

古樸的四合院,綠植鬱鬱葱葱,知了在樹枝間鳴叫,夏日的正午,時間彷彿被拉長了很多。楊華山從房間走出來,手持《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章程》,向來者簡要概述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的工作。民族文物保護工作,是楊華山工作和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不僅僅因他是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或許,在他心底,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還凝聚着他父親楊靜仁(國務院前副總理)的心血,母親呂琳(中國民族博物館籌備組組長、協會前會長)的牽掛。
這是一份意義深長的工作,既有歷史使命——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傳承了數百上千年的文化遺產,要由我們這一代人保護。父輩們為此殫精竭慮,我輩亦應有作為——如上話語楊華山未説,卻寫在他的行動上,鐫刻在他心中,一刻不忘。永不相忘!
受父親影響最深
人的命運總是與家國相連。尤其楊華山,其父親楊靜仁,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統一戰線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領導人,他官至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在此之前,歷任陝甘寧邊區聯防司令部抗日回民騎兵團黨代表和團政治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黨組總幹事、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民族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第一書記、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寧夏軍區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兼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六屆全國政協第一副主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文化大革命受迫害,期間沉沉浮浮,作為楊靜仁家中的孩子,楊華山在成長過程中的所知所感也比其他人更深刻一些。
1952年,楊華山生於北京。五十年代,新中國一派簇新,經濟建設也提上日程。彼時,楊靜仁擔任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民族政策研究室主任。1961年,一紙調令,楊靜仁從北京拔營寧夏,任職寧夏回族自治區委第一書記,八歲的楊華山也隨家遷往寧夏。“我那時上小學三年級。”楊華山回憶,眯着眼,彷彿在回味童年。
快樂的生活很快受到衝擊,1966年,席捲全國的“文化大革命”掃蕩每一個角落,常人尚且感受到暴風雨的侵襲,何況作為主政一方的高官?楊靜仁作為寧夏一把手,在全國被點名批判受衝擊尤為嚴重。一夜之間,楊華山由高幹子弟淪為“黑五類”,箇中感受,不可言説。
“我們沒學上,也沒工作做,甚至上山下鄉也去不了,唯一能做的是臨時工。”為了生活,楊華山做過很多工作,在站台上卸過煤,也做過搬運工。如今想起,“這段生活很有意義,可以説是接地氣,知道了真實的生活,明白了勞苦大眾的苦。”楊華山説:“那段苦,都能捱過,以後也不會怕什麼了!”
《紅燈記》中,李玉和對李奶奶説道:“有您這碗酒墊底,什麼酒都能對付了!”那十年,是楊華山喝得一杯醇厚的墊底酒。
十年浩劫結束,楊華山與全國老百姓一起,走上了正常的生活軌跡,1978年,高考恢復的第二年,楊華山考入西北民族大學政治系,四年畢業,取得法學學士。三十而立,楊華山的事業開始揚帆。
首站卻是艱苦的西藏。這是父親的意見。離別時,楊靜仁寫給楊華山一首詩——《送同志去西藏》:“……前進,勇敢的人喲!那高潔的雪峯等待你們瞻閲,碧綠的江水將映照你們在高原拼搏。我們曾相距萬里,可彼此的心何嘗一刻分離過?縱今後原高峯險也不阻隔。……” 好男兒要多吃苦鍛鍊,這是父親的期望。
楊華山在西藏一呆就是五年,這五年,在西藏自治區黨委黨校工作,負責校刊編撰,一本刊物,從頭到尾,一個人全部包乾。由於黨校剛從易貢遷來,辦公條件不好。他的辦公地點,就在車庫裏,一間鐵皮房子內。一個有意思的插曲是,組織上準備提拔他,得知這一消息,楊靜仁阻止了。那個時期的領導人,沒想過謀私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孩子為人民大眾服務。還有一次,作為民委主任的楊靜仁要宴請參加援藏工作的民委系統的同志,楊華山也被民委辦公廳的同志列入了宴請名單,但楊靜仁同志見到後就毫不客氣地給劃掉了。事後,他對楊華山解釋説,“你不要生氣,哪有老子宴請兒子的道理。”一句玩笑話,體現出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原則性。
“如果説我這一生,受誰的影響最大,那就是我的父親。”楊華山説:“父親一生都將為人民服務身體力行。他對我們的要求很嚴,但不是説要求要多有才,要做什麼重要工作,要求的是品德高尚。在父親眼中,德比才更重要。”

楊華山人物貢獻

堅定不移繼續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工作
在楊華山家的客廳中,掛着幾張父親與毛澤東等幾任領導人的合影,照片中的楊靜仁從年輕的意氣風發到年老卧病,一幕幕像無聲的影片,敍述着老人的一生。九十年代,有感於中國少數民族文物流失嚴重的問題,由國家民委倡議,成立了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楊靜仁任首任會長。第二任會長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第三任火炬傳到了楊華山之母呂琳的手中……
縱觀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的歷史,便會知道,楊華山與其淵源頗深。作為現任法人代表、秘書長、會長,楊華山如今的工作重心便是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
在西藏呆了五年後,楊華山調回北京,在中央民族大學做行政工作,之後又到中國民族博物館工作。或許是受父母親的影響,他對民族文物保護工作開始關注,並最終接過父母親的接力棒,致力於少數民族文物保護的工作。
“我們的工作重點是,民族文化的保護,收集,整理,挖掘,保護。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原則為主線,更好地為國家的民族工作尤其是民族文物的保護工作服務。”楊華山説,“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經國務院批准,1993年6月9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是全國性、學術性與專業性兼有的國家級非政府組織,是政府與民間進行中國少數民族文物科學研究和交流的唯一重要途徑與重要窗口。我們要進行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物知識的普及宣傳,為理事會員提供服務,爭取海內外社會各界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支持。”
近年來,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的各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出現了一些民族文物被破壞、流失、消失、甚至滅絕等十分嚴重的現象。震後,協會第一時間起草並向全國發布了《關於搶救羌族等民族文物倡議書》,呼籲災後要及時展開文物搶救修復與保護工作,使得一批稀有文物得到了妥善保護。
2009年,那次舉國關注的“圓明園獸首在法拍賣”事件中,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連夜撰寫《關於圓明園被掠奪文物在法拍賣的聲明》,聲明指出,按照國際公約,圓明園鼠兔首理應歸還中國。從法理上説,這兩件文物被西方列強以武力強行掠奪,是犯罪所得,將其進行拍賣,實質上是通過形式上合法的程序,實現非法佔有的合法化,是對犯罪行為的承認和保護。嚴正聲明:
我們強烈反對佳士得公司拍賣圓明園掠奪文物的行為,因為一個有職業道德和文化良知的拍賣公司,不應拍賣歷史上因戰爭搶掠、盜掘而流失的文物,否則就是對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基本理念的褻瀆。我們呼籲有關方面尊重和聽取中國人民的呼聲,立即停止拍賣活動,拒絕參加競拍,並依照國際社會處理非法流失文物返還問題的法律框架和原則,積極促成圓明園被掠奪文物迴歸中國。
聲明連夜譯成英文,法文,並由國內外各大媒體播發,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和反響,得到了中央有關領導的積極肯定和高度評價,所提出的有關建議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並採納,此事件已被國家民政部例入案例。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又第一時間起草並向全國發布了《關於玉樹震區民族文物搶救和修復的倡議書》,並派出副會長於今先生隻身一人赴震後玉樹災區深入調研,於今先生在玉樹州文物管理所有關人員的陪同下,每天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行進近千公里,先後實地調研了全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損情況。從極其惡劣、危險的條件下,獲取了災區文物損壞的一手資料,利用這些生動、鮮活的材料,撰寫了專項調研報告,並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示,以及有關部委、青海省的重視。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進行了報道,引起了海內外社會各界對玉樹地區文物修復的廣泛關注和支持。
這三份倡議和聲明,被專家學者稱為近百年以來第一次由中國非政府組織發出聲音,認為是中國政治文明建設和社會體制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三個事件。”楊華山説,“這些工作都對民族文物保護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後這種地質災害恐怕還有不少,我們協會將在災後少數民族文物搶救、保護以及宣傳方面繼續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近年來,協會多次主辦和參與制作一些宣傳民族文物的影視題材、少數民族文物展、少數民族服飾展,連續舉辦過三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書畫攝影展”;協會為貧困地區引進資金,多次向災區捐贈了大量的資金和物資,支助災區受災學生。協會在北京牛街回民小學設立了全國第一家青少年民族文物教育基地,授予呼和浩特市泰和博物館為中國少數民族文物民間博物保護基地。等等這些活動能夠直觀性引導和教育羣眾認識文物、保護文物,從而增強了民族間的凝聚力,促進了民族團結。
協會還將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優勢和作用,就“當代民族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災後文物搶救與保護”、“海外流失文物調查與法律問題研究”、“城鎮化進程中文物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以及其他問題開展相關熱點問題的論壇、專題研討等學術交流活動。並基於公益和專業優勢,籌建“民族文物收藏館”,建立“民族文物保護示範區”和“專項基金”獎勵機制,對積極參與和支持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的先進集體與個人表彰獎勵,頒發獎狀、獎牌、獎金。積極創新文物保護與發展互動模式,為熱心文保事業的各界人士、協會理事、民間投資者、收藏者搭建文物藏品服務平台,為政府博物館提供專業服務。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的文保工作將進一步發揮自身特點和優勢,進一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開拓進取,為我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不遺餘力,不懈努力,為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楊華山談及如上成就和即將開展的工作,毫不諱言,很多工作都是別人做的,言辭謙遜,“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
生長在高官家中的楊華山,從小受的教育是,正派做人,實在做事。青年時期,與勞苦大眾一起,感受普通老百姓的苦與樂。這些生活厚實的底色,也讓他的人生之路平穩而坦蕩。“正派,厚道”是朋友們送給他的評價。少數民族文物保護是他一生努力的重中之重。前路依舊漫漫,但他會繼續向前。少數民族文物保護猶如一次漫長的馬拉松長跑,他便是那堅持到底的跋涉者。因他身上,有少數民族兄弟的期許,亦有父輩的寄望。
(來源:《中華兒女》2011年15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