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汝泉

鎖定
楊汝泉(1895年2月—1969年11月),字時中,筆名白水、柏水。《大公報》記者。 [1] 
本    名
楊汝泉
別    名
白水、柏水
時中
所處時代
中國近現代
出生日期
1895年2月
逝世日期
1969年11月

楊汝泉人物生平

1930年年初,蔣介石與汪精衞支持的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沿隴海線各部署重兵,山東、河南、安徽一時間戰雲蔽日、硝煙瀰漫,中原大地戰事一觸即發。楊汝泉主動請纓要求擔任戰地旅行通訊記者,對戰爭進展予以報道藉以警世。當時《大公報》並沒有戰地記者,《大公報》高層對此極為重視,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王芸生與楊汝泉談話表示歡迎和支持,他們對楊汝泉講,你的通訊稿都是有關民生問題的,在各地新聞中十有八次佔頭條,並且常做“包廂”(報紙上鑲有邊框以示醒目),希望你深入戰區事實報道,文責自負。
1930年5月初抵山東濟南,中原大戰於5月11日展開,楊汝泉在前線採訪,及時發稿,《大公報》每天都刊登他關於戰事的通訊報道。他深入到縣、鄉、鎮、村收集統計戰爭給平民百姓造成的損失:房屋、牲口、家畜、青苗地、平民百姓傷亡情況等具體數字及失去家園流民慘狀,都詳盡報道。
由於及時報道了戰事的進展、戰區災民慘狀及無辜平民死亡數據,天津《大公報》的發行量陡增,從每天的兩萬份增至三萬餘份,全國各地報紙都有摘要轉載。《踏破五百里戰線》通訊稿一經刊發,在全國轟動一時,除稿酬外,楊汝泉另獲20圓大洋特別獎勵。
中原大戰結束後,《大公報》決定開創農村旅行通訊,這是中國報紙第一次開創農村旅行通訊這種形式。楊汝泉為首任農村旅行通訊記者,足跡踏遍了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察哈爾、綏遠各地。
楊汝泉的通訊報道側重於國計民生,關注社會底層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況,對於欺壓百姓的貪官污吏及國民黨軍閥的醜惡行為,毫不留情予以揭露報道。這些新聞報道當時在社會各界引起極大的轟動。《大公報》發表後,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報刊紛紛向《大公報》訂購“航空報”,以便爭先轉載。這是中國北方報紙第一次有“航空報”。
1931年5月22日,胡適為《大公報》一萬號紀念刊寫文章,指出《大公報》的成功,不過是做了兩件事“第一是登載確實的消息,第二是發表負責任的評論”,楊汝泉的通訊報道在當時的《大公報》是很有影響力的。
1934年3月,天津《大公報》派楊汝泉和畫家趙望雲塞上採風,他們從唐山出發,至玉田、遵化,冒險通過日軍佔領區羅文峪、喜峯口,又經薊縣、古北口、八達嶺,順京綏線到張家口、張北等地,然後從大同北上內蒙古大草原。楊汝泉以旅行通訊的形式,在天津《大公報》及時報道了沿線日佔區生活於社會底層貧民的悲慘狀況,趙望雲以繪畫寫生形式勾畫了國土淪陷後窮苦百姓的種種生活狀態,刻畫了礦工生活的悲慘景況,以及農民辛勤勞作卻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真實景況。
楊汝泉給趙望雲的每幅寫生畫配以文字説明,天津《大公報》從4月19日至7月24日,分15輯,連載寫生作品和配文99幅。一時洛陽紙貴,讀者致函要求結集出版。馮玉祥將軍又為每一幅畫配寫了白話詩,同年12月,這本由“馮玉祥題詩、楊汝泉説明”的《趙望雲塞上寫生集》在《大公報》結集出版。
七七事變後,天津《大公報》南遷,楊汝泉留守,併兼香港《大公報》秘密通信員。
1946年4月,在我黨地下黨員李克簡同志領導下,楊汝泉和原《大公報》英文編輯李子英(李木)創辦了黨的地下刊物《自由週報》,同年被國民黨查封。 [1] 

楊汝泉歷史評價

《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是這樣評價楊汝泉的:汝泉亦振奇人。五年前曾任《大公報》旅行記者,往往隻身裹糧徒步行鄉僻間,日逾百里。所至不與薦紳先生周旋,而好與農夫豎子巖穴市井中人遊,刺探民間疾苦,於貪官污吏之所為,與夫鄉曲陋俗歷史因襲之足以賊民世者,曲盡描摸,情宣泄不稍諱,以此召怒致謗,蔑如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