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毅

(原中共菏澤地委書記處書記)

鎖定
楊毅,原名楊世傳,1924年1月出生於山東省莒南縣石門亭村一個農民家庭。曾任中共菏澤地委書記處書記、中共濟寧地委副書記兼農村工作部部長等。
在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7年2月21日含冤去世,年僅43歲。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後,地委給予平反昭雪,並於1978年9月4日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 [1] 
中文名
楊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楊毅人物經歷

楊毅,自幼性格剛直,富有同情心。在縣立小學讀書期間,每當見到貧苦家庭出身的同學受到反動教員的歧視和富家子弟的欺凌,就憤慨不已,挺身而出,把大家組織起來與之作鬥爭,受到同學們的擁戴,也得到當時在學校以教員身份為掩護的中共地下黨員的關注。通過與地下黨員的交往談心和共產黨員的啓發教育,他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真正領導廣大民眾抗日救國,才能使廣大勞苦大眾翻身解放。1938年休學回到家鄉後,他積極參加當地由共產黨領導的青年抗日救國團的活動。
193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莒南縣良家店子鄉支部宣傳委員,公開身份為良家店子村小學教師。1940年7月,調中共莒南縣委宣傳部任宣傳幹事。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他受縣委委派,先後到被日軍侵佔的汀水區、道口區、歧上區、壯崗區、團林區任區委書記。在此期間,他堅持公開的武裝鬥爭和秘密的地下活動相結合,廣泛發動羣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建立和恢復了當地的抗日民主政權和黨的基層組織。他帶領地方武裝,積極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打擊侵犯根據地的日偽軍,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由於完成任務出色,他受到上級口頭嘉獎5次,立大功1次。
1945年5月至1948年底,他先後任中共蘆山縣委宣傳部部長,山東分局實驗縣——莒南縣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莒縣縣委宣傳部部長。他積極宣傳黨的土地改革政策,發動羣眾搞好生產,動員青年參軍,支援前線,為鞏固解放區民主政權,取得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貢獻。
1949年1月至1951年12月,任中共贛榆縣委書記。由於當地是新解放區,國民黨殘餘武裝及敵特、海匪活動猖獗,加之連年遭受水災,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他領導全縣迅速開展了鎮反、剿匪等運動,同時組織羣眾興修水利,抗災排澇,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使人民羣眾生活逐漸好轉,穩定了民心,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1951年底,他奉命調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組織部任組織員,1954年3月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副處長。1956年2月,調任中共菏澤地委委員、組織部副部長,翌年9月任地委常委、組織部長。1958年11月菏澤地委撤銷,被委派到鄄城縣任縣委書記處第一書記兼縣武裝部政委。當時正值“大躍進”年代,浮誇、虛報、“共產”風盛行,他保持清醒頭腦,實事求是,不搞形式主義,堅持不浮誇、不虛報,如實地向上級彙報工農業生產情況。三年困難時期,他一方面以大無畏的精神決定開倉放糧,借糧於民度饑荒;另一方面組織和動員幹部羣眾艱苦奮戰,克服困難,努力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他通過實地考察和科學論證,號召全縣人民植樹造林,治沙防風,改善生產條件,使鄄城縣成為全國林業先進縣;廣種蔬菜和小雜糧以及地瓜等高產作物,首先解決羣眾的吃飯問題。由於決策正確,很快見到了成效。1960年,全縣糧食獲得豐收,總產達到5.7億斤,比往年翻了一番還多,人均糧食800至1000斤。在完成國家5200萬斤定購任務後,又從大局考慮,多上交國家2000萬斤,支援困難地區。並按照省委部署,安置聊城地區茬平縣災縣3萬餘人。
1961年7月,任中共菏澤地委書記處書記。1963年3月,調任中共濟寧地委副書記兼農村工作部部長。當時濟寧地區的農業生產處在比較落後的狀況,特別是南四湖西的幾個縣,由於地勢低窪,排水不暢,春旱秋澇,常年受災,農作物產量低。當地農民收不到糧食,無法維持生活,大多逃荒要飯,流落在外。面對困難情況,他和地委其他領導人經過調查研究,根據濱湖地區的實際情況,決心旱地改水田,種植水稻。1964年秋,他帶領技術人員實地勘察規劃,制定了90萬畝低窪地改種水稻的方案。這一大膽舉措獲得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為了搞好稻改,地委緊急動員,層層發動,各縣區都成立了會戰指揮部,統一規劃,統一佈置,統一行動,實行大兵團作戰。在會戰期間,他不僅具體負責整個稻改工作的指揮,還親自到生產隊蹲點、參加勞動,吃住在社員家中。幾個月時間,他跑遍了稻改區的每一塊土地、每條溝渠、每座排灌站,常常每天只吃一頓飯,睡三四個小時的覺。經過廣大幹部羣眾的努力奮鬥,在短短的3個多月的時間內完成了90萬畝土地的改造,並開挖溝渠數百公里,建設排灌站100多個,整修了農田道路和其它配套設施。1965年秋季,90萬畝水稻獲得了大豐收。濟寧地區稻改成功,一舉改變了濱湖地區落後的農業面貌,重災區變成了北國江南。廣大社員羣眾高興地説:建立新中國使我們從政治上翻了身,做了國家主人;稻改使我們從經濟上翻了身,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濱湖地區稻改工作成功,促進了整個濟寧地區的農業發展,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他作為分管農業的領導人和稻改工作的指揮者、具體實施者,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 [1] 

楊毅含冤去世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不久,他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打擊、迫害黨和國家大批領導幹部、大肆進行篡黨奪權的倒行逆施極為不滿,積極進行抵制和抗爭,為此受到迫害。1967年2月21日含冤去世,年僅43歲。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後,地委給予平反昭雪,並於1978年9月4日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 [1] 
參考資料
  • 1.    濟寧市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濟寧黨史人物 第2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06,第2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