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梅老人

鎖定
《楊梅老人》是程佳平先生創作一篇散文。 [1]  該文章收錄在其個人散文集《心靜 心境》中。 [2] 
作品名稱
《楊梅老人》
作    者
程佳平
創作年代
2017年 [2] 
作品出處
《心靜 心境》
文學體裁
散文
作品原文
六月的初夏孩子般的臉,説變就變。這不,上午還驕陽似火炙烤着大地,到了中午便開始下起豆兒般的大雨。
朋友一時興起,約我去浙江摘楊梅。原本興致勃勃的我正欣賞着高速公路上如電影般的畫面,頃刻間卻變成了只有天低雲暗,大雨滂沱的灰色世界。道路兩旁原本迎風搖曳的花草,原本偉岸挺拔伴隨着風與陽光歡快舞蹈的樹木,都被灰白所代替了。
穿過常台高速路段,很快便到達了“二都楊梅基地”。
馬路上站着一長排賣楊梅的老農們。他們或結伴在那閒聊着,或在與買家交涉着,但更多的都是打着傘在雨中等待着,他們的眉宇間透露着一絲絲的焦灼,一絲絲的無奈,似乎在抱怨這連續十幾天的大雨使得旺季時期的收入變的平平。
來之前就在網上與一家商家微信聯繫妥當,商家告知我們會安排他母親來接待我們。我們順着商家給的位置七拐八彎終於在一個用黑色雨布搭建成的簡陋帳篷裏找到了他的母親。
這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婦了,一頭短髮罩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霜似的,飽經風霜的臉上皺紋縱橫交錯,眼睛也已深深地陷進了眼窩,撐着一頂剛好只能容納一個人的雨傘面上勉強露出一絲笑容。
見我們來了,趕緊把手中僅有的一把雨傘遞給我們,透過大雨我清晰看到的是一雙佈滿皺紋像枯柴般的手。
得知我們要二十來斤後,老婦連忙大喊老伴去山上採。老大爺匆匆披上一件破舊的雨衣,換上一雙沾滿泥土的雨鞋,也顧不得穿戴整齊,挎着籃子便徑直往山腳下跑去。
我忙大喊道:“慢一點,我們可以等。”
“沒事,沒事!”雨中隱約間傳來老大爺的回話。
約莫過了半小時,老大爺挎着籃子跑了回來,夫婦倆一個負責裝楊梅,一個負責稱分量。老婦顧不得豆般的雨水打在她的身上,弓着原本就有些彎曲的背用那雙枯柴般的手在籃子裏挑揀出一些被雨水浸壞了的楊梅。
挑出壞的楊梅後,原本可以裝三斤一籃的楊梅籃頃刻間像是被啃下去了一大塊,但老婦絲毫不介意晃晃悠悠地稱起一籃楊梅。“一斤八兩”老婦打着秤給我們看。“算兩斤好了,再裝這樣的五六個,差不多就行了,不用很準的。”我們實在不忍心再讓老人家淋雨了,催促着他們趕緊裝包裝。
終於,十個籃子都裝好了。老婦不知道從哪裏掏出了幾根細長的鐵絲,她拿了其中一根,靈巧地穿過籃子的縫隙,使蓋子與籃子緊緊地貼合在了一起,然後用那雙枯柴般的手像老虎鉗似的捏住鐵絲的兩段利索地打了個麻花結,那堅韌的鐵絲在老婦手中彷彿像是一根柔軟的絲繩一樣緊緊將籃子捆在了一起。
“一共算270元好了,有幾顆壞了不滿兩斤的。”
老婦算得很快,不一會就算好了楊梅的價格。
“不用找了。”我從口袋中掏出了300塊塞在老人手裏。
剛想走了,老婦一把拉住了我:“找你30塊。”説完打開用尼龍袋包着錢袋子,掏出一卷毛票,用皸裂的手指點着。大雨打濕了她的頭髮,幾縷頭髮黏在她黑乎乎的臉上。
“不用找了,老人家,這麼大的雨,您早點回去吧!我推搪着。
“該多少就多少。”老人硬是將錢塞在我手心裏。
我無奈地接過老婦找的零錢,遞給我時我發現老人那枯柴般的手上有着一條條刀割似的口子,仔細一瞧血絲還在不停地滲出。我正想開口詢問,老婦解釋道“沒關係,習慣了,往年生意好的時候來不及打包就這樣用手固定,山路顛得很要是不固定好楊梅會掉出的。”
“你家孩子呢?今天是週末為什麼沒過來幫忙?”
“他……忙。”老婦支支吾吾地回答。
汽車飛速地行駛在了回去的路上,透過車窗,望着遠處那灰濛濛的楊梅山,我暗暗地祈禱:這雨能早點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