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梅坑村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東山社區下轄村)

鎖定
楊梅坑村,位於南澳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約8.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東山村。地處大亞灣海邊,楊梅坑河在村西側。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因該村旁有一條大坑(河水),大坑旁原有許多楊梅樹而取名楊梅坑村。
中文名
楊梅坑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東山社區
地理位置
南澳街道東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南澳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南澳鎮;2004年,屬南澳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世居村民主要有戴姓、何姓、劉姓、黎姓、鄭姓、胡姓、吳姓、李姓等。第一大姓為戴姓,南澳街道東山社區。
明末清初從今廣東梅縣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何姓。第三大姓為劉姓。2015年末,户籍人口230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116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8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22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46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7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到香港務工,20世紀60—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村中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3年,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包括停車場、商場物業出租等);2015年,公司收入23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有斜葉榕(樹齡100年1棵、115年2棵),均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新東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初通自來水,1990年通電,199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電話,2000年通互聯網。
楊梅坑舊村位於山上,因交通不便,村民幾經搬遷,最終搬至現址,遂廢棄舊村。新村位於楊梅坑出海口處新東路旁,整體坐南朝北,北側為大亞灣,南側靠山,西側有楊梅坑,東側為林地。村內的民居大部分為獨棟的新式居民樓,樓高一般在3層以上。傳統民居存量較少,現存約10座。
洪聖宮,位於楊梅坑旁的農田內,重修於2015年,為一棟單間建築,佔地面積約20平方米,內有洪聖公像。
楊梅坑一帶旅遊業興旺,是深圳人週末休閒度假地。該地旅遊有四寶:可乘遊艇搏擊海浪,可租漁船出海,可登山溯溪,可騎車漫遊。其中騎車漫遊最受人歡迎,從楊梅坑出發,一路可沿海邊騎行至鹿嘴山莊,途中青山作伴、大海為鄰,山海輝映,碧水接天。
該村前海域屬內灣海域,水温、鹽度比較穩定,水體清澈、透光性好,十分適宜珊瑚生長。珊瑚帶底為沙石底,分佈着大量的石珊瑚。活珊瑚的平均蓋度為44.3%,優勢種以盾形陀螺珊瑚、角蜂巢珊瑚、濱珊瑚、扁腦珊瑚和軟珊瑚為主。水深6—10米,是鯛科魚類的繁殖和生活區。由於近年來附近海域水質惡化,又有人為破壞,珊瑚羣落已總體處於瀕危狀態。2012年,大鵬新區啓動珊瑚保育計劃,包括珊瑚資源普查、人工珊瑚礁建構、人工珊瑚認養種植等。其中人工珊瑚礁建構面積約2.5平方幹米。2014年成功投放共6座人工珊瑚礁,種植珊瑚苗400餘株。2015年再次投放10座人工珊瑚礁,種植珊瑚苗2000株。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2 大鵬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3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