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新敏

(蘇州大學教授)

鎖定
楊新敏,男,1964年5月生,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網絡新聞研究所所長。蘇州市新聞傳播研究會副秘書長。出版的主要著作有《電視劇敍事研究》、《影視欣賞》(與人合著)、《徐志摩傳》、《新聞評論學》、《當代廣播電視新聞評論》(主編)等,代表性論文有《自由:網絡傳播的神話》、《網絡文學芻議》、《蔡智恆論》、《重新認識新聞評論》、《論電視劇的戲劇性》、《影視劇中的方言》、《我們為什麼需要主持人》、《電視劇的空間可能》等。
中文名
楊新敏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4年5月
性    別

楊新敏研究方向

新聞評論,網絡傳播,電視藝術研究,新聞與文化研究 [1] 

楊新敏獲獎情況

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優秀學術著作獎、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獎、蘇州市新聞理論作品獎等。獲建行教學獎。 [1] 

楊新敏主要論文

《自由:網絡傳播的神話》,《現代傳播》2001年第6期。獲蘇州市新聞理論作品獎(2002.6)。
《重新認識新聞評論》,《現代傳播》2002年第4期。
《農村網絡傳播:問題與對策》,《新聞大學》2003年春季號。
《地方電視台新聞節目的平民化視角》,《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年第4期(第二作者)。
《用事實説話還是用事實説話》,《現代傳播》2003年第4期。
《電視新聞評論的幾種模式》,《電視研究》2003年第11期。
《把關標準與媒體傾向》,《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年第2期(第二作者)。
《主體性的黃昏》,《長江學術》2003年第2期(第二作者)。
《徽州牌坊興盛的根源及文化傳播意義》,《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G0全文轉載。
《聊新聞:新聞話題的交流和消費》,《電視研究》2004年第7期。
《遮蔽或敞開:——敍事模式與紀錄片創作的可能性》,《中國電視》2004年第7期。
《2003年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之實證研究》,《新聞大學》2004年夏季號(第二作者)。
《95世婦會後女性與傳媒研究述評》,《現代傳播》2004年第3期(與荀潔合作)。
《2004年新聞發言人制度關鍵詞》,《新聞記者》2005年第3期。
《網絡新聞版面處理的視覺中心》,《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4期。
《敍事策略與話語精神》,《中國電視》,1997年第1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心《電影電視藝術研究》1998年第1期全文轉載。
《電視劇走入紀實的誤區》,《蘇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心《電影電視藝術研究》1998年第2期全文轉載。
《電視劇藝術的當代性、民族性》,《中國電視》1998年第10期。人大複印資料電影電視藝術研究1999年第1期轉載。獲蘇州市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電視劇的聲音》,《電視劇》1998年第5期。
《影視劇中的方言》,《中國電視》1999年第2期。
《論電視劇的戲劇性》,《中國電視》2000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電影電視藝術研究》2000年第5期全文轉載。《現代傳播》2000年第4期謝筠文《電視劇名著改編的審美特點與適度原則》引用了此文。
《我們為什麼需要主持人》,《電視研究》2000年第6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咱爸咱媽〉的藝術啓示》,《中國電視》1996年第8期;收入陳漢元主編《優秀現實題材電視劇評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尋找真實的美質——評短篇電視劇〈藍色旅途〉》,《中國電視》,1996年第12期。
《拜金潮中的人生醒悟——評電視連續劇〈與百萬富翁同行〉》,《中國電視》,1997年第2期。
《生活的詩性敍述——評短篇電視劇〈小村風景〉》,《電影評介》1997年第2期。
《電視劇的空間可能》,《電影藝術》2000年第6期。
《被出售了的真情》,《電視劇》2001年第3期。《財富時代》雜誌撰文《絕對隱私的殘酷進化》(奚鳳羣)多處介紹本文觀點並大量採用本文文本。
《電視劇敍事的時間規約(上)》,《電視藝術》2001年第1期。
《電視劇敍事的時間規約(下)》,《電視藝術》2001年第2期。
《模仿無罪》,《文藝報》2001年9月27日。
《2002年央視春節晚會點評》,《中國電視》2002年第5期。
《中國電視劇如何走出國門》,《中國電視》2003年第12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
《歷史題材與藝術創作》,《中國電視》2005年第7期。
《主持人低俗與媚俗批判》,《中國電視》2005年第10期。
《對〈鬼子來了〉的一種理解》,收入吳迪編《是非姜文》,香港亞洲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7月出版。
《〈夜宴〉:文化隱喻的拼貼與改寫》,《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1期。
《網絡文學芻議》,《文學評論》2000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2期全文轉載。
《接受美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1期。
《跨越古今文學的橋樑工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2期。
《新方法的內化與本土批評的重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3期。
《塵埃落定後的重新審視》,《江海學刊》2000年第5期。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2期全文轉載。
《論趙樹理小説的戲劇性》,《山西師大學報》1994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0期轉載。
《論劉世吾等形象的生成機制》,《青海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8期轉載。
《接受美學視野中的趙樹理》,《蘇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蘇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生命的圖騰——昌耀詩歌的價值》,香港《詩雙月刊》1998年10月號。
《咀嚼生命》,香港《大公報》1995年12月19日。
《走進作家心靈》,《作家報》1997年6月19日。
《林中英:眼色朦朧》,《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9年第3期。
《徐志摩、張幼儀、林徽因的愛情糾葛》,《人物》1998年第12期,1999年第1期、2期共3期;深圳青年報1999年1月21日至2月12日連載17期;《讀者》以《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愛情糾葛》為題部分轉載(注:上署筆名辛民);《南方都市報》也部分轉載。
《讓死了的死去吧》,《中華讀書報》2001年7月11日第19版。
《網絡傳奇:蔡智恆小説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1年第4期。
《那一種尖鋭的痛》(《楊新敏的發言稿》),《大風箏》2001年第2卷。
《創造愉悦氛圍,實現愉悦創造——論教學中的智力激活》,《國文天地》第十八卷第2期。
《網絡文學與民間文學》,《蘇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收入李揚編《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版)一書。
《怒向荊棘覓小詩》,《平民詩人王學忠》,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41-45頁(第二作者)。
《網絡文學:與誰交流?交流什麼?怎麼交流?》,《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3期摘要介紹)。
《山水田園入世精神——評孫瑞的詩》,收入臧克家詩歌研究會陳柏林主編《故土》,中國檔案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174-182頁。
《本性比任何神明都高貴》,《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新詩詩藝貴在求詩意——臧克家由新詩走向舊體詩和散文的啓示》,收入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戰士學者詩人》論文集中。
《安妮寶貝:在寂靜中感覺心靈的喧囂》,《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幽雅的擺渡者:一場與收視率抗爭的電視儀式》,《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第11期(合作)。 [1] 

楊新敏專著介紹

《新聞評論學》,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10(獨立創作);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2002年6月第一版引用該著三處,給以較高評價。殷俊編《媒介新聞評論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8頁、335頁,趙振宇著《現代新聞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45頁引用。
《新聞評論學》(修訂版),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獨立創作)。
《徐志摩傳》,團結出版社1999年8月版(獨立創作)。
《影視欣賞》,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合作)。
《影視欣賞》(修訂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合作)。
《電視劇敍事研究》,20萬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台灣玄奘大學在視覺傳播課程中使用了此教材。獲蘇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第三屆“學會獎”優秀學術著作獎。《廣告大觀》2005年第1期文《娛樂是態度,娛樂有深度》引用部分內容。
《當代廣播電視新聞評論學》,25萬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3月版(主編)。
《徐志摩傳》,台灣國家出版社2002年8月版。
《新聞評論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版。
當代新聞評論學》,上海三聯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 

楊新敏科研項目

承擔省教育廳項目《網絡新聞評論研究》,參與中國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電視劇藝術學》,江蘇省教委基金項目《蘇南大眾傳播與經濟發展》,江蘇省教育廳項目《紀錄片影像與語言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形勢下的輿論引導新格局研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