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振聲

(民國教育家)

鎖定
楊振聲(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筆名希聲,山東蓬萊(今蓬萊市)水城村人。現代教育家、作家、教授,曾任國立青島大學校長。 [1] 
中文名
楊振聲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0年
逝世日期
1956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哥倫比亞大學
出生地
山東蓬萊水城村
黨    派
九三學社

楊振聲求學經歷

楊振聲(1890一1956),字金甫,後改今甫,曾用筆名希聲。著名文學家、教育家。1890年11月24日出生於山東省蓬萊縣水城鎮的一個地主家庭。
楊振聲少時先在鎮裏讀私塾,後入蓬萊八中讀書。蓬萊水城鎮是明代著名愛國將領戚繼光操練水師的地方,他小時常去看遺留的大銅炮,激起了他的愛國熱情。水城鎮瀕臨海邊農村,漁民們的艱辛生活給了楊振聲深刻的印象,為他以後的小説創作奠定了紮實的生活基礎。
楊振聲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受《新青年》和時代影響,他心中生出了“叛逆的種子”。1918年秋,他與北大同學傅斯年、羅家倫等一起組織籌備成立“新潮社”,1919年1月創辦《新潮》雜誌,任《新潮》編輯部書記。從1919年3月開始,他陸續在《新潮》上發表了短篇小説《漁家》(1919年3月)、《一個兵的家》(1919年4月)、《貞女》(1920年9月)、《磨面的老王》(1921年10月)等,直接反映各種社會現實問題,其突出特色是描寫民間疾苦,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控訴了黑暗社會的罪惡。
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楊振聲曾登上飯桌高喊“內懲國賊,外爭國權”的口號。五四那天,他參加了遊行示威。在東交民巷受阻後,楊振聲作為北京大學的學生領袖,與學生們衝破軍警重圍,擁向了趙家樓曹汝霖的住宅。趙家樓戒備森嚴,大門緊閉。楊振聲和另一個學生爬上鐵門,躍進院子,打開了緊閉的鐵門。憤怒的學生一擁而進,在痛打章宗祥後火燒了趙家樓。楊振聲等32名來不及撤走的學生被捕入獄。1919年5月25日,釋放沒幾天的楊振聲作為北京學生聯合會四名代表之一,到警察總署交涉,要求歸還學生印發的被警察扣留的進步報紙《五七》日刊等宣傳品,與警察總監吳炳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再次被捕並被關押了一個星期。
1919年夏,楊振聲從北京大學國文系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官費赴美國留學。11月,他與馮友蘭何思源等人一同起程,12月10日抵達紐約。1920年春,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是年,擔任《新潮》雜誌旅美通訊記者,收轉中國留美學生的投稿。1923年轉入哈佛大學攻讀教育心理學。楊振聲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 [3] 

楊振聲投身教育

1924年,楊振聲從美國回到祖國,投身於教育事業,任武昌大學教授。1925年2月,楊振聲出版了代表作中篇小説《玉君》。《玉君》描寫少女周玉君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出版後很快銷售一空,一年內再版兩次,影響十分深遠。是年冬,楊振聲到北京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楊振聲創作了小説《阿蘭的母親》,揭露北洋政府的暴行。4月,與徐志摩合編了《晨報副刊·詩刊》。8月,任燕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1927年,楊振聲到廣州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1928年5月3日濟南慘案後,楊振聲創作了小説《濟南城上》,歌頌了不畏強暴的熱血青年。夏,到北京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兼文學院院長和中文系教授。
1929年夏,楊振聲與何思源、蔡元培等九人組成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到青島參加籌備委員會會議。1930年上半年,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工作基本完成。經蔡元培推薦,南京國民政府任命楊振聲為國立青島大學校長。9月21日,國立青島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楊振聲正式宣誓就任青島大學第一任校長。
國立青島大學創立時正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第二個高潮期,要在林立的大學中脱穎而出,就必須揚長避短,長遠規劃,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楊振聲在開學典禮上開明宗義地提出國立青島大學的建立要在中國大學榜上“不僅增加其數量,更要增加其分量”。
楊振聲對歐美教育制度和辦學方法都很熟悉,對大學教育有着深刻精闢的見解。他始終堅持結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和實際情況,吸收外國先進經驗,創辦有中國特色的大學。作為校長,楊振聲在任期間一直致力於他的“教育四重法”,為學校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的“四重法”,即重師資、重設備、重質量、重人才。
重師資,就是效法北大“各派兼容幷包,學術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打破門户之見,不管是哪一派的人,只要有真才實學,對教學有利,他都竭誠歡迎。他任人唯賢、求賢若渴,廣泛網羅人才,邀聘了國內有學術水平、熱愛教育事業的著名的一流文學家、教育家、科學家來校任教,任教的教授們大多有歐美留學的背景,使剛建校不久的青島大學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當時老舍、沈從文、黃敬思、遊國恩、王淦昌等許多專家學者雲集青島大學,英華會聚,人才濟濟,燦若羣星,其教師陣容之豪華,在全國的大學中屈指可數,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楊振聲重視開展學術活動,他主張:“學校當多製造此種機會,正式如各種討論會、辯論會等,非正式的如牛津、劍橋大學之下午茶會等,使學生得到機會與刺激,去討論學術,批評政治、文藝及各種社會問題。”他帶頭進行學術演講,還經常邀請著名學者來校講學。章太炎、胡適、羅常培、馮友蘭、陳寅恪等人都曾到青島大學演講和講學。學術空氣空前濃厚,教學科研蒸蒸日上。青島大學的地位與日俱增,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重設備,就是重視教學設備的配置。楊振聲從實際出發,用節省經費的辦法來補充設備,始終堅持“行政上多花一文是虛耗,基礎上多花一文是建設”的理財原則,全力支持學校的設備建設。他任校長期間,主持建造了高水平的科學館、圖書館,為國立青島大學營造科學民主的優良學風提供了陣地和依託。他還非常重視體育活動,認為體育鍛煉是強身之本。雖然學校內多為山地和溝谷,“填溝不易,鑿山尤難”,但在他任職的第一年就修建了操場。
重質量,就是重視辦學質量。楊振聲主張從嚴治校,主持制定了完備、嚴格的校規校章,使學校工作能夠按部就班地有序進行。堅持“學生在好不在多”的培養原則,注重學生的全面塑造。當時國立青島大學招生採取“嚴進嚴出”的方式,學生首先必須通過標準極高的入學考試,其次必須經過新生委員會的篩選,防止作弊入選。同時,推出“淘汰制”,作為對學習質量的檢驗。
重人才,就是重視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楊振聲甘做“人梯”,善當“伯樂”,任人唯賢,不徇私情。
楊振聲對學校的辦學方向、學科設置以及以後的發展都作了全面考慮。他認為,國立青島大學要想後來居上,必須從以下兩點尋求出路:一是文理兩科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基礎是青島大學必須設立的。二是青島大學“更應注意於其他大學所未設立之學系”,充分利用青島大學所處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設計有發展希望和潛力的學系,形成自己的特色。楊振聲在對青島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古蹟文獻等做了認真的考察分析後,提出開辦海洋生物學、海洋學、氣象學,將國立青島大學建成海邊生物學研究中心。在他首創之下,國立青島大學乃至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之後,海洋科學始終是獨步國內。在“山大”基礎上建立的青島海洋大學(後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至青島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海洋科學研究的中心,證實了楊振聲的高瞻遠矚。
楊振聲任職青島大學校長之後,還發動了一場課程內容結構的革新。在當時的高等學府裏,是不準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即使高舉“科學”與“民主”五四新文化大旗的北京大學,直到抗日戰爭前夕也沒有新文學史的地位。新文學在當時大學裏不算學問,上不了講台。新文化運動的衝擊,撼動不了由純古典文學、漢語文字築起來的堡壘。楊振聲不辭辛苦,親自帶頭開設了《小説作法》課,親登講台講授,把新文學課提到了與《楚辭研究》《詩經研究》等相同的地位。他還鼓勵師生們建立學術社團,創辦學術文藝報刊。
1932年,國立青島大學的學生為了要求國民政府抗日,反日愛國運動發展到罷課鬥爭,集體搶乘火車去南京遊行請願,規模越來越大。學生回青島以後,蔣介石密令懲辦、逮捕為首學生。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於7月3日奉行政院令將國立青島大學解散,學生一律離校。9月,為維護教育獨立,抵制國民黨和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干預,楊振聲向教育部提出辭去大學校長職務。儘管南京和青島都極力挽留,但楊振聲還是決意辭職。
1933年,楊振聲受教育部委託,在北平由朱自清、沈從文協助,主編《高小實驗國語教科書》和《中學國文教科書》,同時與沈從文合作編輯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為了研究兒童教育,他曾親自到北師大實驗小學當過老師,態度謹嚴。
1934年,楊振聲受國民黨委託,擔任1935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主持人。楊振聲認為可以藉此向國外介紹中國悠久的文化,讓西方人認識中國藝術,接受了委託。但當他得知文物展出後將用來換取軍火打內戰時,便立即辭去主持人職務。是年,胡適受《大公報》的委託組織知名學者撰寫“星期論文”,楊振聲是首批八位學者之一。1937年初,為振興新文學,楊振聲與胡適等組織編輯《文學雜誌》。抗戰開始後,楊振聲到南京,作為教育部的代表,致力於籌建長沙臨時大學,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兼秘書主任。9月,到長沙,任臨時大學教授、校務委員兼秘書長。
1938年,楊振聲到達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常務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中文系教授。在中文系開設了《中國新文學簡史與創作實習課》。為了壯大新文學的聲勢,楊振聲請沈從文在聯大師範學院開《中國新小説》課。李廣田也是楊振聲聘請到聯大來的,他在中文系開《文學理論》,巧妙傳播革命文化。
1940年,楊振聲任西南聯大敍永分校主任。1941年,由敍永返昆明,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1942年起,主編《世界學生》雜誌(1945年改名《世界文藝季刊》)。1943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的聘請,到牛津大學講學。1944年5月4日,應西南聯合大學學生邀請,楊振聲出席“文藝壁報社”舉辦的紀念五四文藝晚會,並作了演講。秋,由西南聯大派往美國講學,講授《中國詩歌》和《中國美術史》。
1945年8月,楊振聲由美國經倫敦回國。10月19日,出席西南聯大中文系迎新大會,並發表講話。12月,由西南聯大派往北平,接管北京大學。1946年1月,楊振聲作為北京大學代表,到達北平,負責北京大學北遷覆校工作,並擔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至1948年,楊振聲主編《經世日報·文藝週刊》和天津《大公報星期文藝》,並和沈從文、馮至合作編輯《現代文錄》。1947年5月,支持學生運動,在反內戰反飢餓運動宣言上簽字。北平解放前夕,國民政府多次要楊振聲去南方,並替他買好機票,他不為所動,堅守崗位,以熱切心情迎接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楊振聲仍於北京大學任教,兼任北京市文聯創作部部長。1952年調任長春東北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國文學史教研室主任,當選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長春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長春分社委員。1956年3月7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唯一的遺囑是將其全部藏書2379冊捐獻給長春東北人民大學圖書館。 [3] 
參考資料
  • 1.    周川.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人物辭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252
  • 2.    魯海.作家與青島.青島:青島出版社,2016:59-60
  • 3.    李宗剛、謝慧聰.楊振聲研究資料選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34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