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德麟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鎖定
楊德麟(1870—1913),又名楊德鄰,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作為湖南省派遣的官費留學生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就讀。1908年加入南社。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赴石家莊聯絡藍天蔚、吳祿貞與張紹曾等人共圖大舉。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後,被袁世凱爪牙湯薌銘殺害。 [1] 
本    名
楊德麟
所處時代
民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南長沙
出生日期
1870年
逝世日期
1913年
主要成就
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楊德麟早年時期

楊德麟,又稱楊德鄰,1870年6月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高橋甘草坑。因其父去世甚早,故家境貧寒。時年十歲的楊德麟正當是入學讀書的年齡,可由於無錢交學費只好留在家中與時年八歲的二弟毓麟一起擔當了教授幼弟楊殿麟之重任,且對楊殿麟“期望甚殷,督責甚嚴,稍荒課業則垂涕而告曰:何以慰母心耶?”以至楊殿麟成人之後發出感嘆:“殿麟今日之稍有知識,實兩兄之賜也”。楊德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他“勤學問,不屑屑於舉業。”楊德麟、楊毓麟二人十份懂事,見父親早逝,家境貧寒,其母悲痛萬份,於是兩兄弟加倍努力學習。毓麟自幼聰惠,“年未成童,即已知名。”12歲即為清郡庠生(即秀才);楊德麟感到羞恥,仿效古人懸樑刺股之精神將發辨末稍用繩牽扯吊在屋粱上——磕睡時,頭往下一栽即被扯醒,就這樣發奮攻書,每晚至夜半,於是繼弟而入阜庠,16歲考取清郡庠生。由於兄弟二人努力於學業,使其母於悲痛之中得到極大的安慰。

楊德麟留學日本

楊德麟自幼研讀經史地理古文,尤注重經世致用之學,且好學深思。1902年楊毓麟留學日本後常勸其兄楊德麟東渡留學日本。然此時楊殿麟病殘,家境奇宭,楊毓麟憂國忘家,不問生計;全家衣食,賴楊德麟一人支持,故吾祖父無力留學日本。他於1902年冬,受江西餘氏之邀請,到其家教館,帶餘氏子弟進京遊學,兼任瞿鴻機家庭教師。1903年,回長沙,應明德學堂胡元倓先生之聘,在長沙明德、經正等學校任教,“和黃克強同主講席”向學生宣傳反清的革命思想,“輒以種族思想灌輸青年,湘中革命思潮之發達,蓋自此始。”。1904年秋,黃興、劉揆一等發動長沙起義,不慎事泄失敗,亡命日本,楊德麟只得回家躲避數月,於1905年夏,作為湖南省派遣的官費留學生留學日本,稍償夙願。先入弘文學院,繼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就讀。他“研習政法,大量翻譯歐美名著,皆借他人名義出版發行。課後調查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社會,眼界頓開,思想也因之大變”。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黃興等力邀楊德麟加入中國同盟會,因楊德麟此時還傾向於改良,故他以“宗旨不合,未允參加”。1906年他加入日知社;同年其二弟楊毓麟加入中國同盟會,楊德麟十分支持其二弟楊毓麟的革命活動。1907年2月楊德麟與留日友人楊度、陸鴻逵、胡元倓等人在日本東京組織憲政會,政聞社,憲政工會等組織。其“宗旨在於預備立憲進行之法,以期憲政之實行”,並提出以設立民選議院為立憲運動的中心目標。回國後他積極投入上書請願活動,要求立憲,並赴東南各省遊説,旋迴京城創辦《中央日報》社,任編輯,代表輿論,指責當局之腐敗無能,宣傳君主立憲和地方自治。曾著“法律學小史”、“法律學小史(續)”及“籌蒙芻議”。其中“籌蒙芻議”一書,對邊疆蒙古的危機深表關切,提出經營蒙古,保衞蒙古的真知灼見。此書被奉天的民政使張元奇推崇備至。張在奉天設立全省的地方自治籌備處,盛邀德麟公到奉天主持此事。楊德麟在奉天三年,創辦《自治旬報》,親往奉天各縣考察,痛切指出滿清政府弊竇,宣傳地方自治主張。1908年楊德麟加入南社,是著名的南社成員,寫有很多著作,可惜大多毀於“二次革命”的戰火之中。

楊德麟辛亥革命

1909年,清朝廷宣佈“預備立憲,維新圖治”,湖南諮議局多次邀請楊德麟,希望他加入諮議局。1910年楊德麟回到長沙,對湘省立憲提出很多建議,但當局只是敷衍塞責,沒有行動,他便憤而辭湘,仍歸奉天。積極組織國會請願運動。他希望通過和平請願等合法鬥爭,迫使清政府實行民主強國。
1911年4月,清廷“皇族內閣”組成,暴露“預備立憲”原屬騙局,這給楊德麟極大的刺激,他陷入徬徨苦悶之中。不久,其弟楊毓麟在英蹈海殉國,他悲痛欲絕,轉而力主反清革命,“以繼弟志”。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楊德麟赴石家莊聯絡日知社同志藍天蔚、第六鎮統標吳祿貞與張紹曾等共圖大舉,謀斷京津、京漢兩路,夾擊北京,實行“中央革命”。不料,吳祿貞被袁世凱派人暗殺,“德麟僅以身免”,行動失敗。後與藍天蔚潛走上海,籌劃北伐事宜。南北和議後任南京留守府秘書。由於此時臨時政府財政奇絀,楊德麟與黃興發動“國民捐”,以救中央政府燃眉之急;還曾代表黃興出席“政見商榷會”。南京留守府撤消後,於1912年九月,由宋教仁派回湖南,擔任國民黨演説員,復任國民黨湖南支部長。以國民黨總部發言人身份公開演説,宣傳宋教仁的“責任內閣”和“政黨政治”主張。積極支持以宋教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政治家通過合法鬥爭重新掌握政權,以對抗袁世凱的專制獨裁。其演説稿《國民黨演説員楊德麟稿》後由國民黨湖南支部出版發行,影響頗大。
1913年三月,楊德麟出任湖南省財政司司長兼民政司司長。在任期間,他“整理度支,不苟取民間一文”,清末湖南水患頻發,下游多成澤國。楊德麟公非常注重修堤工作。春間貸款修築,秋收取谷儲積。遊民得以工作,淤土變成膏胰”。使得湖南財政收支相抵後尚有結餘,能有錢糧支持中央,支援他省。“各省之擁護中央,救濟鄰省,未有如湖南者也。”楊德麟深知國家財政奇缺,於是對於公款,他總是苦心籌劃,以使沒有浪費。他不敢亂用一分錢公款,用人則量才授職,不徇情面;親戚朋友偶爾有求也是嚴詞拒絕,別人以後也就不敢以私事相求了。楊德麟反對袁世凱態度十分堅決,辦事廉潔奉公。

楊德麟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凱派人刺殺,楊德麟萬分憤慨,四處演説,主張非徹底查清“宋案”主謀不可,將矛頭直指袁世凱,袁世凱對楊德麟恨之入骨。二次革命軍興,楊德麟與譚人鳳等組織了湖南的討袁運動,不幸事敗。袁世凱派其親信湯薌銘就任湖南都督。湯薌銘上任後,大肆搜捕革命黨人,此時革命黨人都勸楊德麟遠走他鄉,然楊德麟謂:必先交接清楚,方可離職,來去當明白,不可苟且趨避,且經手財政,絲毫皆有冊籍可稽,復何所懼?
楊德麟自信無罪,坦然待之,且促湯薌銘派人接替,以便交待。然沒意識到袁世凱、湯薌銘之流的陰險毒辣,湯薌銘於1913年11月9日將楊德麟等人逮捕入獄。此間,時任北洋政府總理的熊希齡曾順應民意,挽救楊德麟,親筆寫信給湖南都督湯薌銘:告誡湯薌銘:“楊德麟乃公眾人物於國於民影響甚大,必須公審而絕對不能草率殺戮。”然而做賊心虛的湯薌銘終於還是奉袁世凱的密令而於同年11月14日迫不及待將楊德麟槍殺,時年僅43歲。楊德麟臨刑前曾賦詩一首,表現了他視死如歸的壯士氣概:欲抵黃龍飲一缸,頭顱萬里孰能降?德公此去謀何斷,悽絕招魂易水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