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建剛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

鎖定
楊建剛,男,1978年9月生,陝西三原人,現任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5]  ,曾任山東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長 [3]  ,山東大學文學院和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兼任中華美學學會文藝美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研究會理事、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理事、中國巴赫金研究會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比較文學學會理事等。
中文名
楊建剛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陝西三原
出生日期
1978年9月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文藝學
職    務
博士研究生導師
學術代表作
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關係史

楊建剛人物經歷

201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文學院,獲文藝學專業博士學位。讀博期間,被錄取為2008年“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留學人員,於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學習。2010年8月起就職于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並在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曾任山東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長(掛職),現任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山東大學文學院和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 [1] 

楊建剛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文學理論和美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1] 

楊建剛教學情況

本科生課程:《文學概論》、《西方學術思想史》
研究生課程:《文學理論專題》、《形式文論與美學專題研究》、《西方文學理論和美學經典名著導讀》

楊建剛科研成果

(一)著作和譯著:
1,《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關係史》(獨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新時期基本文學理論觀念的演進與論爭》(譚好哲教授主編),撰寫《新時期文學形式本體論的演進與論爭》部分,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3,《馬克思主義與美學》,劉康著,李輝、楊建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二)主要論文:
1,《從價值本體論看藝術本質》,《太原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2,《形式的革命與革命的形式——俄國形式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形式觀之比較》,《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第4期全文轉載。
3,《形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從對抗到對話的內在邏輯探析》,《文藝爭鳴》2008年第1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4,《從作者到讀者——主體性嬗變與文學理論的範式轉換》,《天府新論》2008年第1期。
5,《在形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對話——巴赫金學術研究的立場、方法與意義》,《文學評論》2009年第3期。
6,《文本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對話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文藝研究》2010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0年第5期全文轉載。
7,《學術批評抑或政治鬥爭——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之間的論爭及其反思》,《西北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8,《馬克思主義與形式——弗雷德裏克·詹姆遜教授訪談錄》,《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2期。
9,《陌生化理論的旅行與變異》,《江海學刊》2012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0,《建設性後現代視域中的生態美學建構及其意義》,《學術研究》2012年第8期。
11,《文類研究的推進與拓展》,《文藝報》2014年5月16日。
12,《消費時代的審美困境與生態救贖——讀李西建教授的<消費時代審美問題研究>》,《生態美學通訊》2014年第8期。
13,《馬克思主義對形式主義的吸收和借鑑——弗雷德裏克·詹姆遜文學批評的理論、方法和實踐》,《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5年第6期全文轉載。
14,《形式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的形式觀及其意義》,《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15,《語言學轉向視域中的批判理論的交往轉向》,《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
16,《新時期文學形式本體論觀念的演進、論爭與反思》,《人文雜誌》2016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6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7,《消費時代的文化狀況、精神困境與藝術使命》,《百家評論》2017年第3期,另載《生態美學與生態批評的拓展》,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18,《為什麼是鮑勃·迪倫?》,《百家評論》2017年第1期。
19,《復調與交響——文藝美學專題學術聚談:當我們談一幅畫時,我們在談什麼》,凌晨光、盛寧、楊建剛等,《百家評論》2017年第2期。
20,《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百年中國文藝理論的回顧與反思”學術研討會綜述》,《文藝理論研究》2017年第2期。
21,《批判理論的符號學拓展——鮑德里亞學術研究的符號學方法》,《文藝理論研究》2017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8年第1期全文轉載。
22,《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俄國形式主義價值重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23,《阿爾都塞學派的興起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變革》,《山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24,《發生學與結構主義的接合——呂西安·戈德曼文學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湖北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8年第6期全文轉載。
25,《尋找馬克思主義與符號學的張力及其超越——斯圖爾特·霍爾文化研究的立場與方法》,《學習與探索》2018年第 9 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8年第12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9年第1期論點摘要。
26,《中國問題的西方理論及其身份認同》,《文藝爭鳴》2019年第6期。
27,《日常審美教育與詩意人生建構》,《山東教育》(高教)2019年第6期。
28,《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國文學·文藝理論》詞條:文學性、陌生化、互文性、召喚結構、外部研究、內部研究、圓形人物、扁平人物。
29,《中國當代文論中的政策話語及其批評效應》,《文藝爭鳴》2020年第5期。
30,《人道主義的還是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範式及其論爭》,《人文雜誌》2020年第8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21年第1期全文轉載。
31,Yang Jiangang, Jiang Gongyan. “Reflections on Political Policies and Statements in Arts and Literature in PRC”,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ume 22 (2020) Issue 5.
32,《從神諭到對話——“後理論時代”對理論的反思與重構》,楊建剛、張林軒,《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21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21年第8期全文轉載。
33,《政治無意識:理論構成與闡釋實踐》,《天津社會科學》2021年第4期,《新華文摘》2021年第21期論點摘編《詹姆遜“政治無意識”的理論構成》,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22年第2期全文轉載。
34,《重建一種“新審美學”何以可能——論<美學基本理論的分析與重建>的理論創新與學術價值》,《中國圖書評論》2022年第3期。
35,《知識考古學視域中的百年中國美學的理論譜系與話語轉換——“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的美學維度》,《山東社會科學》2022年第4期。
36,《構建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語境之維——<文學語境意義生成機制研究>評介》,劉強、楊建剛,《山東社會科學》2022年第9 期。
37,《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文藝制度建設的歷程、形態與經驗》,《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22年第6期。
38,楊建剛、譚好哲:《山東省社科年鑑2012》(美學部分)
39,楊建剛、譚好哲:《山東省社科年鑑2013》(美學部分)
40,楊建剛、譚好哲:《山東省社科年鑑2014》(美學部分)
41,楊建剛、譚好哲:《山東省社科年鑑2015》(美學部分)
42,楊建剛、譚好哲:《山東省社科年鑑2016》(美學部分)
43,楊建剛、譚好哲:《山東省社科年鑑2017》(美學部分)
44,楊建剛、譚好哲:《山東省社科年鑑2018》(美學部分)
45,楊建剛、譚好哲:《山東省社科年鑑2019》(美學部分)
46,楊建剛、譚好哲:《山東省社科年鑑2020》(美學部分)
47,楊建剛、譚好哲:《山東省社科年鑑2021》(美學部分)

楊建剛科研項目

1,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的關係史研究”(11CZW010),結項等級為“優秀”。
2,四十九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20110491610)。
3,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五批特別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的關係史研究”(2012T50602)。
4,參與譚好哲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基本文學理論觀念的演進與論爭”(10BZW011)。
5,主持2017年山東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當代文藝價值觀的流變與問題”(17CZWJ03)。
6,作為子課題負責人蔘與譚好哲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當代文藝價值觀建設研究”(17JJD720011)。
7,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西方文論與中國當代文論範式轉型研究”(20BZW025)。 [4] 
8,參與金永兵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關鍵詞及其當代意義研究”,撰寫關鍵詞“政治無意識”。
9,參與李西建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文藝制度史研究”(21&ZD256)。

楊建剛主要獲獎

1,博士論文《從對抗到對話——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的關係史研究》2011年獲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博士論文《從對抗到對話——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的關係史研究》2011年獲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3,論文《形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獲“2008年江蘇省博士生論壇”優秀論文二等獎。
4,論文《在形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對話——巴赫金學術研究的立場、方法與意義》2011年獲山東省第二十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5,論文《文本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對話中的一個關鍵問題》2012年獲山東省第二十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6,論文《馬克思主義對形式主義的吸收和借鑑》2016年獲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7,論文《馬克思主義對形式主義的吸收和借鑑》2017年獲山東省第三十一次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8,論文《新時期文學形式本體論觀念的演進、論爭與反思》2017年獲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9,著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關係史》獲2018年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10,獲山東大學2015年度課程質量優秀教師獎。
11,著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關係史》獲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青年成果獎。 [2] 
12. 論文《中國問題的西方理論及其身份認同》2020年獲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13,獲山東大學2020年度科學研究(人文社科)突出貢獻獎。
14,獲山東大學2015年度課程質量優秀教師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