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庶正

鎖定
楊庶正,男,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國家一級作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中文名
楊庶正
出生地
山東益都
出生日期
1933年
畢業院校
上海音樂學院
性    別

楊庶正人物簡介

楊庶正,國家一級作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楊庶正人物生涯

1933年生於山東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1954年考上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歷任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作曲,廣州軍區戰士歌劇、歌舞團作曲,廣州樂團作曲。1991年調入深圳後,先後任深圳交響樂團團長、藝術顧問,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四屆理事,廣東省音樂家協會第三、四屆副主席,深圳音樂家協會第三屆主席。主要交響音樂作品有1962年在第三屆“上海之春”首演的《土族民歌主題隨想曲》、1981年在全國第一屆交響樂評選中獲獎的《南嶺風光》組曲。合唱音樂方面有1987年在全國合唱作品評選中獲獎的《綠草地》、1990年獲廣東省文藝作品一等獎的童聲合唱套曲《大地讚美歌》。其他歌曲包括在全國廣為流傳的《織網歌》、《千萬個雷鋒接班來》、《誰不説俺家鄉好》(與呂其明、肖培珩合作)《盼哥》等。
楊庶正同志創作了許多交響樂作品、歌劇音樂、舞劇音樂、大合唱、獨唱歌曲,為《紅日》、《女理髮師》等影片配樂。其中《鄉情》配樂曾獲金雞獎提名,那美麗的鄱陽湖畔曠遠而清澈的“牛歌”,喚醒了多少人對故鄉山水的思念之情。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楊庶正同志在祖國音樂的藝術寶庫裏孜孜不倦地探索音樂的奧秘,寫出了近400首不同種類的歌曲,而漁歌,是楊庶正同志又一豐富的創作源泉。自1962年調入廣東工作後,楊庶正致力於挖掘在海豐、陸豐、惠東等地漁民口中代代相傳的漁歌,從中汲取養分,先後創作了舞曲《金鳳花開》、組曲《嶺南風光》、《春到深圳灣》等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好歌曲。楊庶正説:“許多人聽到我的歌都會問:裏面的音樂元素來自哪個地方?我總會説,各種民歌元素已經在我的腦海中融為一體了,哪裏的元素都有。”
1990年,正值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十週年大慶,深圳宣傳部門邀請楊庶正同志為晚會寫主題歌曲。在創作過程中,楊庶正同志翻閲了特區十年來的發展情況,不禁被這座城市寬闊的胸襟、進取的態度所深深打動。第二年,楊庶正同志在有關方面力邀下舉家遷來深圳。他飽含深情地説:“這個新興城市朝氣蓬勃,讓城市所有的人都感到每天一推開窗看見的就是希望。深圳有更加適合我創作的土壤。”到深圳之後的楊庶正果然迸發出了新一輪的創作激情,寫了許多流傳甚廣的好歌,其中混聲四部合唱歌曲《遙遠的小漁村》和《握手》都獲得全國合唱節創作獎。“潮漲潮落激盪着海的魂,潮落潮漲拍打着山的根,模糊了沙灘行行腳印,清晰了海灣美麗的風景……”楊庶正指着《遙遠的小漁村》的歌詞告訴人們,這裏最能表達自己對深圳飛速發展的之情。
深圳交響樂團工作的時候,楊庶正同志就與青年作曲家李躍飛合作創作了交響樂曲《春到深圳灣》。深圳灣地處嶺南,楊庶正同志吸收了海南漁歌的素材和廣東音樂的特色,古箏獨奏與西洋交響樂隊完美融匯,表現出春天到來,深圳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深圳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以及愉快的勞動、喜悦的心情都躍然而出。每次“深交”到蘭州、成都等地演出時,許多觀眾都被這首別具韻味的交響樂曲所深深感動。此外,楊庶正同志還創作了《綠色的希望》、《特區的同齡人》、《紅棉與木蘭》等許多取材於深圳飛速發展變化的歌曲,他説:“我的每一首歌都飽含着自己對深圳的一片深情。我準備今年拿出一組反映特區發展的交響音樂,用晚年的全部激情譜寫特區頌歌。” [1] 
近年來,楊庶正同志克服病痛,經常為深圳許多文藝團體和賽事擔任評委、指導等,並不比退休前輕閒多少。楊庶正對青年作曲家的成長也非常熱心,經常有深圳的年輕作曲家慕名上門討教,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為他們指點藝術上的迷津。許多已經在樂壇上打響了名氣的音樂家如《西北風》的作曲解承強、《請到天涯海角來》的作曲徐東蔚等也是他家的座上客,他們亦師亦友,感情非常深厚。
楊庶正同志這麼看待自己現在的工作:“深圳原創樂壇的騰飛,就寄託在年輕人的身上。多一點關心,多一次徵歌,他們就多一個成名的機會。”
應該講,同劉長安鄭秋楓等人一樣,作為從山東走出去的“南下”作曲家,楊庶正同志為祖國的音樂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為家鄉父老爭了光。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這位優秀的作曲大師,這位善良樸實的山東老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