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天

(脊柱經絡刮痧創始人)

鎖定
楊天 [1]  ,男,漢族,1963年6月10日,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中國脊柱經絡刮痧第一人,中國脊柱經絡刮痧創始人,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老年保健協會全息脊柱研究員,中國遼寧痧道研究會會長,中國上海懸壺濟世之家主委會委員,從1995年—2015年期間,楊天在全國通過中國之聲、北京828新聞台、上海909新聞台、上海792東方廣播電台、天津新聞台、重慶廣播電台、廣東衞星台、山東、四川、河北、湖北、河南、山西、海南、甘肅、貴州等全國幾十家電台任講脊柱經絡刮痧,20多年傳授100多萬患者中國脊柱經絡刮痧方法。
中文名
楊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63年6月10日
臨牀職稱
中國脊柱經絡刮痧第一人
出生地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
職    業
醫生
專    業
脊柱經絡刮痧
人物經歷
1980年高中畢業。
1981—198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40軍120師360團,偵查兵
1985年-1988年黑龍江農墾總局九三衞校臨牀醫學,學生
1989年---1993年,黑龍江佳木斯農墾二院外科,醫生
1990年—1993年,黑龍江佳木斯醫學院臨牀醫學夜大,學生
1994年—2006年,山西神塔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首席醫學健康顧問、電台主講嘉賓
2007年—2013年,中醫養生學術研究,中國脊柱經絡實用刮痧康復醫學
2015年4月16日---楊天獲得“中華禪醫”的稱號。
楊天,男,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納米光電子學;生物、能源、信息光電器件
聯繫方式
通訊地址: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800號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212室
2000: 清華大學, 學士學位, 電子工程系。
2006: 南加州大學, 博士學位, 電氣工程系。
2006-2008: 哈佛大學, 博士後, 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2009: 哈佛大學, research associate, 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2009至今: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密西根學院副教授(tenure track)。 研究領域為納米技術與光電子學。提出並演示了世界首個邊發射光子晶體納米腔激光器,及其與光子晶體波導的背靠背耦合。這項工作使光子晶體高密度集成線路的研究向前跨進一大步,成為世界著名的光電子學雜誌《Laser Focus World》2007年終回顧收錄的重大成果之一。此外,首次實現了多種量子點微納激光器,並開發了用於快速高效單分子DNA檢測的微流體納米近場光學器件。 研究成果被國際著名雜誌和期刊多次報道及選作封面。受邀為多家國際期刊審稿。2009年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支持。
2010年獲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支持。
代表性論著
Press Coverage - Cover feature article, “120 uW peak output power from edge-emitting photonic crystal double-heterostructure nanocavity las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vol. 94, no. 11, 2009. - "Technology Review 2007,” on the first edge-emitting photonic-crystal nanocavity laser, Laser Focus World, Dec 2007. - "Edge-Emitting Photonic Crystal Nanolaser,” in Photonics Research, Photonics Spectra, June 2007. - “Photonic-crystal laser leverages quantum-dot layer,” in News Breaks, Laser Focus World, June 2007. Books - Tian Yang, Adam Mock, John O’Brien, “Quantum Dot Microcavity Lasers,” book chapter in VLSI Micro- and Nanophotonic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Eds. El-Hang Lee, Louay Eldada, Manijeh Razeghi, Chennupati Jagadish (CRC Press, 2010). - Tian Yang, J. D. O’Brien, Photonic Microcavities and Nanocavities Embedded with InAs Quantum Dots (VDM Verlag Dr. Müeller e.k., 2008).
參考資料
  • 1.    ·  .·[引用日期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