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伯愷

鎖定
楊伯愷(1894年 [1]  12月16日—1949年12月8日),字道融,1892年出生於四川省營山縣駱市鎮小蓬鄉花園村。少年在本鄉和順慶(今南充)聯中讀書。繼又去北京考入法文專修班。1927年重慶“三·三一”慘案後,改名楊伯愷,由黨組織安排他在湖北麻城縣第二中學教書。
楊伯愷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回國,在重慶參加創辦中法大學,任訓育主任。同年又任中共重慶地委教育委員會委員。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任中共上海滬東文化支部書記。抗戰爆發後回川,從事統戰工作。後任《華西日報》主筆。1944年參加中國民主民盟,任民盟中央委員兼四川省支部宣傳部長。解放前夕,1949年12月7日在成都就義 [1] 
中文名
楊伯愷
別    名
原名楊洵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4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1949年12月8日
主要成就
創辦中法大學
出生地
四川省營山縣駱市鎮小蓬鄉花園村

楊伯愷人物生平

楊伯愷 楊伯愷
楊伯愷,1894年出生於四川省營山縣駱市鄉楊家壩。1919年,通過吳玉章同志聯繫,楊伯愷經考試合格以勤工儉學赴法國留學。1922年,楊伯愷加入旅歐共青團組織,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3月,楊伯愷回到上海,積極向羣眾作反帝愛國宣傳。後由於革命形勢迅猛發展,黨中央調派楊伯愷到四川協助吳玉章等在重慶創辦中法大學,任教務長,全面處理日常工作。
1926年2月中共重慶地委成立,楊伯愷任教育委員會委員。同年春,楊伯愷回到營山家鄉,在楊家壩建立了營山縣第一個中共黨組織——中共營山支部。1926年3月2日,四川省第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縣農會在楊伯愷的家鄉誕生。至1927年,營山全縣共建立縣農會1個、區農會22個、鄉農會64個,有會員萬人左右。
1927年3月31日,楊伯愷參加了中共重慶地委在打槍壩召開的反帝羣眾大會。大會遭到駐重慶軍閥血腥屠殺,打死打傷1000餘人,楊伯愷頭部受傷。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後,楊伯愷和任白戈、沙汀到上海創辦辛墾書店,翻譯出版了《哲學原理》等幾十部理論書籍。他還創辦了《二十世紀雜誌》,並在雜誌上發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文章。
抗戰爆發後,楊伯愷回到四川,在文教界和川軍上層從事統戰工作。1940年,他開始為《華西日報》撰寫社論,1942年受聘為主筆,先後撰文數百篇。曾有朋友勸他把筆鋒放柔和些,不要那麼犀利,但他回答:“文章就是我的武器,磨光了還有什麼用?”1945年5月,《華西日報》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1944年,楊伯愷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並先後當選為民盟中央委員和民盟四川省支部宣傳部長。1946年5月,民盟主辦,張瀾任社長的《民眾日報》創刊,楊伯愷任總經理兼主筆。周恩來為《民眾日報》創刊號題詞“民主先鋒”。該報積極宣傳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旗幟鮮明反蔣反美,出刊僅兩個半月即被迫停刊。楊伯愷又領導原採編人員辦起《青年園地》和《時代文稿》,轉載新華社的言論和其他報刊進步文章。
1947年6月2日凌晨,國民黨特務查抄了楊伯愷住所,並將其囚禁在成都政治犯集中營——將軍衙門監獄內。在獄中,楊伯愷對敵人毫不妥協,當敵人企圖以寫悔過書作為釋放條件時,他嚴詞拒絕:“我絕不寫一個字,就是馬上槍斃我也不寫。死怕什麼!人生自古誰無死?只是死得要有價值!”
1949年12月7日深夜,55歲的楊伯愷同30餘位同獄戰友被國民黨特務活埋於成都通惠門外十二橋。 [1] 

楊伯愷親屬成員

女兒:楊潔(1929-2017),中國著名導演、藝術家,1986版《西遊記》總導演。 [2] 

楊伯愷人物評價

四川省方誌辦:縱觀楊伯愷的一生,可謂是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自始至終都是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四川人民的優秀兒子。他一生愛國愛民,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與民族的解放與獨立,不遺餘力奮鬥,直至慷慨就義。 [3] 

楊伯愷後世紀念

如今,英烈的家鄉駱市鎮修建了紀念楊伯愷的駱市陵園,作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清明、“五四”期間,駱市陵園裏楊伯愷等烈士的墓前,一隊隊少先隊員、團員青年、幹部職工、普通羣眾,或祭掃憑弔、或舉行宣誓儀式、或重温入黨入團誓言,以不同的方式紀念永遠活在營山人民心中的革命烈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