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曦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鎖定
楊曦,男,1964年11月出生,漢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8]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玉雕(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 [1] 
2022年5月31日,2021年度江蘇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評估結果的公示:楊曦,玉雕(蘇州玉雕),專家評審均分為:87.33。 [7] 
中文名
楊曦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蘇州 [4] 
出生日期
1964年11月
畢業院校
蘇州工藝美術專業學校
職    業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8] 
性    別

楊曦人物簡介

現投身於和田白玉的創新,作品有着強烈的時代特點,在傳承傳統的同時開創了玉雕的新表現技法“虛實結合”法,使玉雕作品脱離了匠氣,增加了藝術感。代表作品有《竹》、《鍾馗除妖》等。
2005年天工獎獲獎作品《古韻》的成功設計再次為處於瓶頸時期的“蘇幫”玉雕注入了新生命。《古韻》是以平面設計理念將古代玉雕紋飾及圖案的打破與重組。自這一定義的作品已成為現“蘇幫”主流。之後又成功創新了觀音系列作品,充分體現了當代玉雕設計觀。2006年在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個個人玉雕精品展。 [2] 
2011年11月17日授予第五屆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3] 
2022年8月18日授予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9] 
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頒獎現場 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頒獎現場

楊曦作品賞析

速寫江南 速寫江南
速寫江南
《速寫江南》大膽運用鏤雕語言,創造了新穎的、具有現代美的玉雕藝術表現形式。鏤空的線條優美、靈動,代表着速寫時留下的筆觸;大塊面的留白則用以表現房屋的剪影。鏤空與留白配比合理,呈現出清新、簡約的寫意效果。三件作品的展陳組合,打破了平面的沉悶,讓人彷彿看到停靠在水榭邊的輕舟,有楊柳隨風起舞。加之玉料温潤純淨的天然色澤,渲染出江南水鄉煙雨朦朧般的意境。 [4] 
墨荷
《墨荷》構思絕妙,玉料中頗不穩定似有流動感的黑,讓他聯想到中國書畫中的水墨,於是便有了墨荷的設想。玉料中兩片黑色的地帶,簡單勾勒兩張覆下的荷背,而在兩枝墨荷間是兩朵朝天盛開的圓雕白荷,一鳥飛來俯身銜花給畫面增添了情趣。墨荷與白荷之間不僅在工藝上虛實對比,更在色彩上有絕妙的呼應,如一幅素雅的水墨畫卷
墨荷 墨荷
知秋 知秋
知秋
《知秋》實物很小很小,是直徑才2釐米的一枚小印章。如此微小的創作空間,楊曦卻營造了宏大的佈局,主體只是三片金黃的銀杏葉,置於飄動的雲間,葉落而天下知秋的蒼茫意境便在其間流淌。楊曦説,他忘不了少年時西山寫生的場景,地上是一堆堆飄落的銀杏葉子,散發一種直叩人心的美。銀杏葉、楓葉都是楊曦所創的玉雕題材,玉雕界之前從未見這樣的題材。
虎圈 虎圈
虎圈
《虎圈》是1994年的作品,以至於那麼多年來楊曦一直收藏。其創意來自於漢代瓦當,瓦當紋飾也是圓圈中間一隻朱雀或是白虎,但瓦當是模印的浮雕,而楊曦的虎圈是立雕,兩者的表現手法和效果完全是不同的。楊曦並沒照本宣科,他製作出了屬於自己的老虎,動作有力,面目威風,氣韻生動,給人咀嚼不盡的餘味。這是一件帶着幾分傳統味道的作品,依然如此現代,如此富有創意。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創意新奇,突破了傳統的束縛,並沒雕刻精細卻又繁複的千手,而是刻劃了二三十隻的不同手形手勢,予人的感覺卻足可代表千手;它是如此優雅和美妙,傳達着虛實結合以少勝多的藝術法則。
一位30來歲的上海小友,因喜歡楊曦作品及其創意,得閒常去交流,一日忽攜小玉料一塊,説:“我該戴個千手觀音,你看能否製作一件”當時楊曦一愣,如此小料怎麼雕刻千手觀音,但既然朋友信任將之撂下,他也覺得不妨一試。沒多久靈感倏忽而至,他簡單刻劃觀音面目,製作出幾個立體的手,一件千手觀音便完成了。朋友得此物後拍手叫絕,而楊曦則覺構思甚好可惜料子太小,使成品頗多侷限未免可惜,便再找來一塊大料,於是有了我們所見的這件《千手觀音》。這或許可以説是虛實結合的之作,與傳統千手觀音類作品的效果相比,減卻了繁瑣的工藝,而增添了幾多藝術色彩。
山水 山水
金魚
楊曦對它的評價是“這只是比較特別些的商品,算不上作品”。然而,這個市場上不知重複出現多少次的題材,在楊曦的設計下還是有了新意。玉石中心微凹,如一個魚缸;黃皮處一尾金魚悠遊,濺出水花一串。“金玉滿堂”見得多了,這樣有情趣的場景設計——水缸,這樣有創意的情景搭配——鏤雕的水花,卻都可算得上別出心裁了。
水鄉謠 水鄉謠
水鄉謠
一個江南的年輕女子,一條長長的辮子斜垂膝間,一襲舊時的水鄉衣裳勾起人們熟悉的記憶,一個優雅的姿態和身影裹藏着韻味悠長的氣質。凝視這樣的作品,會觸動心靈,會有無盡聯想,那情愫宛然陳逸飛筆下沉鬱的江南女子,亦如戴望舒詩中悠長纏綿的雨巷。看慣了傳統玉雕中諸如觀音、麻姑等千人一面乃至衣着都相似的女性題材,便知這件作品的可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