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植食動物

鎖定
植食動物(herbivore)是主要攝食活的植物,包括攝食植物的葉、種子和果實,吸取植物葉汁及真菌的動物。植物不能借行動躲避動物的取食,但可演化出尖刺、毒毛以及使動物不適口或具毒性的次生代謝物質來抵禦動物的取食。有些植物可因動物取食而死亡,但多數尚可生存。也有些植物以花蜜和果肉等引誘動物取食,藉此得以傳種。 [1] 
中文名
植食動物
進化機制
植物可演化出堅硬的外皮或具尖刺
特    徵
主要攝食活的植物
攝    食
植物的葉、種子和果實
作    用
藉此得以傳種
學    科
動物生態學

植食動物進化機制

植食動物的存在給植物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壓力,迫使植物發展了一系列的防禦措施,但需要明白的是這種防禦只具有相對意義,因為動物也在不斷改進它們對植物的適應。
植物不能借行動躲避動物的取食,但部分植物可演化出堅硬的外皮或具尖刺、毒毛以及使動物不適口或具毒性的次生代謝物質來抵禦動物的取食。有些植物可因動物取食其大部或致命部分而死亡,但多數僅被食去非致命部分,仍可生存。還有些高等植物演化出“專供食用”的部分以利傳種,如花蜜和果肉等引誘動物取食,藉此得以傳種。 [1] 

植食動物主要特徵

自然界中,不少動物是以植物為食的,例如蝗蟲、蠶、菜青蟲和兔、馬、牛、羊、駱駝等。
食草動物一般是雙胃,前面一個相當於食物儲藏袋,後一個胃才是用於消化食物,有反芻行為,一般在休息時候可將食物吐出再反覆咀嚼,細嚼慢嚥,胃內分泌的消化酶可以消化纖維素,以澱粉酶為主,胃壁結構分為4層,胃的蠕動能力較強。兔等以青草、菜葉、蘿蔔等較嫩的植物為食,一般都具有適宜於切斷植物和磨碎食物的牙齒;腸子很長,尤其是小腸,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盲腸發達,內有大量微生物,能夠把難以消化的粗纖維分解成可以被吸收利用的物質。
植食性的昆蟲最多,估計約在35萬種左右,還有的統計表明植食性昆蟲約佔昆蟲總數的48%。根據取食植物類羣的範圍,昆蟲可分為只取食一種植物的單食性昆蟲,如癭蜂族Cynipini種類;只取食少數植物種類的寡食性昆蟲,如君主斑蝶的幼蟲;取食的眾多植物類羣的多食性昆蟲,如舞毒蛾取食大部分屬種的樹木,中國紅臘蚧的寄主植物至少50科約200種。取食植物葉片的昆蟲有着適應取食的“尖牙利齒”,也就是它們的“咀嚼式口器”。咀嚼式口器是最原始的口器類型,適合取食固體食物,由上唇、下唇、舌各1片,上顎、下顎各2個組成。上顎非常堅硬,是咀嚼食物的主要器官。前部鋒利有齒,用來切斷食物,類似於人類的切牙;後部粗糙,上面有凹凸不平的凹槽,用以磨碎和咀嚼食物,類似於我們的磨牙;下顎和下唇還有起觸覺和味覺作用的觸鬚。 [1] 

植食動物主要類型

食草動物:偶蹄目,如牛、羊、鹿、駱駝、羊駝、河馬;馬;白犀牛;兔類;大熊貓(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是竹子);袋鼠;部分齧齒目:如天竺鼠、豪豬、水豚、旅鼠、草原犬鼠;陸龜;蚱蜢。
食葉動物:潛葉蟲以樹葉組織為食、黑犀牛、長頸鹿科、象、樹懶、無尾熊;部分靈長目,如大猩猩和狐猴;麝雉、鴞鸚鵡;部分爬蟲類:如陸龜和綠鬣蜥;廣腰亞目:毛蟲、潛葉蟲、多數蝸牛、蛞蝓。
食果動物:部分靈長目,如紅毛猩猩、鬼夜猴;狐蝠;部分鳥類,如鸚鵡、犀鳥、鵎鵼;果蠅;椰子蟹。
食谷動物:部分齧齒動物,如倉鼠、松鼠、鼯鼠;象鼻蟲;雀類。
食蜜動物:蜜蜂;蜜蟻;蝴蝶;天蛾;花金龜;蜂鳥;吸蜜鳥;部分雀形目:如太陽鳥和啄花鳥;長吻負鼠;部分蝙蝠:例如厄瓜多爾長舌蝠、索熱爾長舌蝠、長舌果蝠。
食汁液動物:蚜蟲以植物汁液為食:蚜蟲、劃蝽;頸喙亞目。
食樹液動物:兜蟲;鍬形蟲;蟬。
食花粉動物:蜂族;長腳蜂;食蚜蠅;薊馬;部分蟎。
食木動物:海狸;白蟻;天牛;小蠹;木蝨;船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