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棘鼻青島龍

鎖定
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是鳥腳類恐龍鴨嘴龍科(Hadro-sauridae)、青島龍屬(Tsintaosaurus)的一個種,植食性。棘鼻青島龍是我國發現的最著名的有頂飾的鴨嘴龍化石,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完整的恐龍化石。由於它是在青島附近的萊陽市金崗口村西溝發現的,頭上又有棘鼻狀的頂飾,所以以此得名 [1] 
還原
放大
縮小
中文名
棘鼻青島龍
拉丁學名
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臀目
亞    目
鳥腳亞目
鴨嘴龍科
青島龍屬
分佈區域
中國山東省
恐龍體長
長約7m 寬2.1m 高4.8m
恐龍體重
約1.5噸
恐龍食物
植物,樹葉,水果和種子
生存年代
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
山東省萊陽市

棘鼻青島龍動物簡介

棘鼻青島龍化石所處的地層的時代為白堊紀晚期。它的身長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狀擴大,腸骨上部隆起,在薦椎腹側中間有明顯的直稜,後面成溝狀,頂飾實際上是在相當靠後的鼻骨上長着的一條帶稜的棒狀棘,很像獨角獸的角,從兩眼之間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計它活着時體重為6-7噸左右,但腦子很小,僅有200~300克重,活體重約7噸,它不善於奔跑,又缺乏自衞武器,只適合在淡水湖泊生存。
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外形特徵

棘鼻青島龍外貌與“標準”鴨嘴龍似無多大區別,只是頭頂上多了一隻細長的角,樣子就像獨角獸一樣。有人説這隻角應向前傾斜,也有人説應向後傾斜,還有人説根本就不存在這隻角。至於對這隻角的作用,更是眾説紛紜,它既不像武器,也不像其他冠頂鴨嘴龍那樣能擴大它自己的叫聲。那麼,就是一種裝飾品。
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是鳥腳類恐龍鴨嘴龍科(Hadrosauridae)、青島龍屬(Tsintaosaurus)的一個種,植食性,體長約7米,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晚期。棘鼻青島龍的化石標本非常完整,發現於中國的山東省萊陽。
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這具舉世聞名的鴨嘴龍是根據了幾近完整的骨架,總長約6.6米,而命名的。它最特徵處在於頭顱前方有一個長而中空的管棘垂直矗立。這個長棘除了一些推斷的功能(如,中央神經系統冷卻功能)而外,可能是用來抵抗侵略的裝備。然而Taquet曾經指出這個管棘或許是一個移位了的(或者復原過程錯誤擺置的)鼻骨,被誤放在頭骨的前方垂直立起的位置。若果真如此,那麼青島龍可能就屬於一隻扁平頭顱的鴨嘴龍類了。

棘鼻青島龍命名來源

對於楊鍾健以“青島龍”命名在萊陽發現的恐龍的原因,楊鍾健的弟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枝明教授,解釋説:“當時楊教授發掘大本營就在青島,在三個多月的發掘過程中,楊教授經常奔波在青島與萊陽之間,他的一些研究工作則是放在青島做的,展覽也放在了青島”,而且當時山東大學所在地也在青島,楊鍾健念周明鎮博士等人首發之功,諸多因素使楊鍾健將“萊陽龍”命名為“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
1950年春季,周明鎮博士指導山東大學地礦系學生在萊陽呂格莊金崗口村將軍頂與金崗口進行野外地質訓練時,意外發掘到骨骼與蛋化石。1951年,中國古生物學奠基人、恐龍研究之父楊鍾健與地質學者到萊陽和山東大學地質系合作,終於發掘出中國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棘鼻恐龍化石骨架,他將其命名為“青島龍”(“青島龍”頭上有荊鼻,所以又稱為“青島荊鼻龍”)。1958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考古人員,在萊陽金崗口村西溝又發現一條完整的“青島龍”骨架。

棘鼻青島龍生活習性

棘鼻青島龍是一種植食性恐龍,它們主要以樹葉、果實和種子為食。棘鼻青島龍主要以四足行走,但在遭遇獵食者襲擊的時候,棘鼻青島龍會依靠粗壯的後足快速奔跑。除此之外,棘鼻青島龍也會以集羣生活的方式來抵禦獵食者的攻擊 [2] 

棘鼻青島龍藏品信息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一)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一)
圖片描述:此圖為1958山東萊陽市金崗口村西北約1公里的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Young, )化石標本照片。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二)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二)
圖片描述:同圖一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三)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三)
圖片描述:同圖二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四)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四)
圖片描述:同圖三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五)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五)
圖片描述:同圖四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六) 中國古動物博物館棘鼻青島龍藏品圖片(六)
圖片描述:此圖為1958山東萊陽市金崗口村西北約1公里晚白堊世(距今約7千萬年前)恐龍類正模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Young)的標本照片
保存單位: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棘鼻青島龍研究進展

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4張)
2020年3月19日,Historical Biology(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首次利用CT掃描棘鼻青島龍奇特的頭飾組成部分——鼻骨內部結構及頭飾重建的最新研究成果。 [3] 
棘鼻青島龍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發現的第一具完整恐龍化石骨架,被稱為新中國第一龍,也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鴨嘴龍類恐龍之一,正型標本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這一重要恐龍化石於1951年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楊鍾健帶領的考察隊,包括劉東生和王存義等在山東萊陽上白堊統王氏羣金崗口組的陸相地層中被發現並採集(現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1號地點),是萊陽鴨嘴龍動物羣的代表物種。1958年,楊鍾健在《山東萊陽恐龍化石》一書中對棘鼻青島龍進行了詳細描述,因其最重要的特徵為鼻骨呈空心棒狀向前上方伸出,組成棘狀的頭飾,據此將其命名為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並歸入賴氏龍亞科。棘鼻青島龍化石包括兩個不完整的頭骨及多個個體的頭後骨骼,正型標本(IVPP V 725)是一具相對完整的綜合骨架,副型標本(IVPP V 818)是一個更年輕個體,僅保存頭骨的後半部分,同一地點還有一些零散的頭部骨骼和大量頭後骨骼也被歸入這一屬種。
由於頭飾的不同,鴨嘴龍類被分為賴氏龍亞科和櫛龍亞科兩類,其中賴氏龍亞科的頭飾均由前上頜骨和鼻骨共同圍成中空的鼻腔,並向後上方伸展,形成較大的像頭盔狀或冠狀的頭飾;而櫛龍亞科大部分是平頭的(沒有頭飾),部分具有較小的實心頭飾主要由鼻骨構成,向後上方延伸。楊鍾健最初的研究認為棘鼻青島龍具有中空的呈棒狀且頂端分叉並向前上方伸展的特殊頭飾,這與其他鴨嘴龍科成員的頭飾明顯不同,所以,自棘鼻青島龍被研究報道以來就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其頭飾的有無、形態特徵、是否中空及其屬種的有效性等存在較大爭議。部分學者懷疑其主要以鼻骨形成的頭飾並非空心結構,認為可能屬於櫛龍亞科並質疑其屬種是否有效;還有一部分研究者支持棘鼻青島龍具有空心頭飾,並根據其他一些頭骨及頭後骨骼具備賴氏龍亞科的特徵,將棘鼻青島龍作為一個有效的分類單元歸於這一亞科。
2013年, Prieto-Márquez和Wagner對棘鼻青島龍的頭飾進行了重新研究,認為棘鼻青島龍具有賴氏龍亞科典型的由鼻骨和前上頜骨共同構成的向後上方延伸的空心頭飾,但由於鼻骨狹小不適於氣流通過,鼻骨腹側並沒有氣流出口與顱內相通,因此對於這一棒狀鼻骨是否為空心結構仍有疑問。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汪筱林研究團隊重點首次對棘鼻青島龍向前上方伸展的鼻骨進行了CT掃描和三維重建,在無損狀況下對鼻骨內部結構進行重新觀察和研究。CT掃描的結果顯示,棘鼻青島龍鼻骨內部不是中空的管狀結構,而是實心的類似“三明治”結構,即鼻骨內部由中部條帶狀的高密度部分和兩側的低密度部分構成。從CT掃描的橫截面觀察,在棒狀鼻骨的大部分區域,這一中間高密度部分始終前後貫穿於鼻骨,而兩側低密度部分無法合圍形成空心的管狀。研究者認為中部高密度部分代表內鼻骨關節,而兩側低密度部分代表一對鼻骨壁。中部密度較高部分是由於鼻骨癒合用以加強對頭飾的支撐作用。CT掃描和外部形態觀察均顯示棘鼻青島龍棒狀鼻骨有多處斷裂,尤其是鼻骨棒狀部分根部的斷裂最為嚴重,中間充填石膏修補,如將石膏去除骨骼斷裂面重新拼合復原,則鼻骨更向前傾。同時,棘鼻青島龍與其他賴氏龍亞科基幹成員相似,其下顳孔背緣與眼眶背緣等高,顱頂後部相對水平,研究者支持楊鍾健最初描述的鼻骨向前傾斜,而不是Prieto-Márquez和Wagner認為的鼻骨後傾。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棘鼻青島龍的頭飾進行了重新復原重建,認為棘鼻青島龍鼻骨內部雖為實心結構,但其與上頜骨共同組成了比目前正型標本所顯示的更大的向前上方伸展的中空頭飾,與典型的賴氏龍亞科向後上方伸展的頭飾不同。
此次研究還發現了棘鼻青島龍鼻骨的另外一個形態學特徵,在鼻骨根部也分成兩支,有一個窄條狀結構夾於其中,無論外部觀察還是CT掃描均顯示這一結構與周圍的鼻骨和額骨均有明顯界限,且密度也有所不同。CT掃描還顯示其矢狀面向腹側變小,近似於半圓形,其尾部與棘鼻青島龍更年輕的副型頭骨的兩個額骨的鼻骨關節面中間的裂隙相似,認為這一結構為一個被沉積物填充的窄溝,是從鴨嘴龍超科基幹類羣和一些較原始的賴氏龍亞科成員所具有的額骨鼻骨囟(frontal-nasal fontanelle)演化而來,而並非此前學者認為的額骨前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