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棘鯊

鎖定
棘鯊(學名:Echinorhinus brucus)是棘鯊科、棘鯊屬一種鯊魚。體長最大達3.1米。身體粗壯,柔軟而鬆弛,軀幹呈圓柱形。吻短而凹陷,鰓口大,尤其是第五鰓。較大的細齒覆蓋在鼻子的腹側。嘴巴寬弓形,有短唇褶。鼻孔間隔較大,前瓣短。尖刺出現在眼後。有兩個大小相等的,無刺的背鰭位於身體的後面,剛好在腹鰭的起點後面。前尾坑存在;尾鰭缺少近端缺口。沒有肛門鰭。體色呈深灰色、橄欖色、紫色、黑色或棕色,背部有金屬反光。偶爾會有較深的斑點。腹側淺棕色或灰白色。體覆有小而尖的齒狀發光的鱗片的,但是沒有特殊的發光器官。
棘鯊是一種生活在海底的深水鯊魚,棲息於大陸架較深處和上坡。記錄的深度範圍為18-900米,但在200米以上的深度更為常見。反應相當遲鈍。主食硬骨魚、小鯊魚和螃蟹等。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在北大西洋西部地區,從美國科德角、弗吉尼亞海岸附近到墨西哥灣北部。在大西洋東部,從北海向南到象牙海岸,包括地中海。在南大西洋,從西部的阿根廷和納米比亞到東部的好望角。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棘鯊
拉丁學名
Echinorhinus brucus
別    名
棘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角鯊目
亞    目
角鯊亞目
棘鯊科
棘鯊屬
棘鯊
命名者及年代
Bonnaterre,1788 [2] 
外文名
Bramble Shark
保護級別
(IUCN2003年 ver 3.1)——數據缺乏 [3] 
同義學名
Squalus brucus Bonnaterre1788

棘鯊動物學史

棘鯊最初是由博納泰爾(Bonaterre)於1788年描述並命名為Squalus brucus,後來更名為有效學名Echinorhinus brucus(Bonaterre 1788)。屬名Echinorhinus源自希臘語“echinos”(意為“海膽、刺蝟”)和“rhinos”(意為“鼻子”)。 [4] 

棘鯊形態特徵

棘鯊
棘鯊(7張)
棘鯊的體長最大達3.1米。身體粗壯,柔軟而鬆弛,軀幹呈圓柱形。吻短而凹陷,鰓口大,尤其是第五鰓。較大的細齒覆蓋在鼻子的腹側。嘴巴寬弓形,有短唇褶。鼻孔間隔較大,前瓣短。尖刺出現在眼後。有兩個大小相等的,無刺的背鰭位於身體的後面,剛好在腹鰭的起點後面。前尾坑存在;尾鰭缺少近端缺口。沒有肛門鰭。 [4] 
體色呈深灰色、橄欖色、紫色、黑色或棕色,背部有金屬反光。偶爾會有較深的斑點。腹側淺棕色或灰白色。體覆有小而尖的齒狀發光的鱗片的,但是沒有特殊的發光器官。 [4] 
棘鯊皮薄而細膩。身體和鰭不規則地覆蓋着大小不等的扣。單扣具有圓形底座和散熱脊,並且呈圓錐形。通常,一系列的兩個或多個曲扣會聚在一起,形成帶有多個尖端的大板(15-25毫米)。大的細齒位於鼻子的腹側。雙顎的多尖牙相似。每個都用一個尖點和三個尖點進行強力壓縮。這些尖牙在幼魚中缺乏。牙齒向顎角彎曲,形成一個切割刀片。上顎的齒數為20-26,而下顎的齒數為22-26。 [4] 

棘鯊生活習性

習性:棘鯊是一種生活在海底的深水鯊魚,棲息於大陸架較深處和上坡。記錄的深度範圍為18-900米,但在200米以上的深度更為常見。反應相當遲鈍。主食硬骨魚、小鯊魚和螃蟹等。 [4] 
天敵:潛在的掠食者包括大型魚類和與棘鯊生活在同一棲息地和深度的鯊魚。 [4] 

棘鯊分佈範圍

海域: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在北大西洋西部地區,從美國科德角弗吉尼亞海岸附近到墨西哥灣北部。在大西洋東部,從北海向南到象牙海岸,包括地中海。在南大西洋,從西部的阿根廷和納米比亞到東部的好望角。 [4] 
國家: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澳大利亞、塞浦路斯、科特迪瓦、埃及、法國、希臘、印度、意大利、日本、利比亞、摩洛哥、莫桑比克、納米比亞、新西蘭、塞內加爾、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羣島)、突尼斯、土耳其、英國、美國。 [3] 

棘鯊繁殖方式

雄性體長為1.50-1.74米時性成熟,雌性體長為2.13-2.30米時性成熟。卵胎生,胚胎依靠卵黃囊獲取營養。雌性每窩有15-24只幼鯊,每隻幼鯊的總長為40-50釐米。該物種的生殖週期和妊娠期未知。 [4-5] 

棘鯊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3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3] 

棘鯊主要價值

棘鯊有時被垂釣者當作獵魚捕獲。在南部非洲,它可以用於傳統醫學,也可以被加工成魚粉。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