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棘頭梅童魚

鎖定
棘頭梅童魚,又名饅頭魚、大頭梅、梅頭魚,是鱸形目石首魚科梅童魚屬近海小型經濟魚類。體延長,側扁,背部呈淺弧形,腹部平圓,尾柄細長;頭大而鈍短,額部隆起,頭骨鬆軟,黏液腔發達,枕骨棘稜發達;吻短而圓鈍,眼小,眼間隔寬凸,口大,兩頜等長,兩頜具絨毛狀牙帶;背鰭連續,胸鰭尖長,腹鰭胸位;尾鰭尖形;頭、體均被薄圓鱗,側線明顯,前部稍彎曲;體背側面灰黃色,腹側金黃色,鰓腔灰白色或白色,各鰭淡黃色,尾鰭末端黑色。 [5] 
棘頭梅童魚主要分佈於中國沿海、朝鮮西海岸和日本, [5]  棲息於泥沙底質海域,可進入河口。 [6]  棘頭梅童魚屬次級消費層的低級肉食性魚類,以捕食底棲生物和小魚和糠蝦為主,有自食幼體現象。棘頭梅童在朝鮮西岸的產卵期為5-6月,在黃、渤海的產卵期為5-7月,在東海的產卵期為4-6月,在南海的產卵期為3-5月,在長江口的產卵期為4-6月為產卵期。個體生殖力為3504-22258粒。 [5] 
棘頭梅童魚具有滋補強壯、健脾開胃的功效,可用於小兒夜尿、貧血、消化不良。肉質細嫩、味美,肉呈蒜瓣狀,可鮮食,亦可加工成罐頭食品。 [7]  棘頭梅童魚是長江口的小型經濟魚類之一,由於傳統的經濟魚類資源衰減,敵害魚類減少,棘頭梅童魚得到了充分繁殖與生長,資源量呈上升趨勢。 [5] 
中文名
棘頭梅童魚
拉丁學名
Collichthys lucidus
別    名
梅童
外文名
light maigre,croaker、Big Head Croak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鱸形目
石首魚科
梅童魚屬
棘頭梅童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鱸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Richardson,1844
保護級別
(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1] 

棘頭梅童魚形態特徵

棘頭梅童魚成魚

棘頭梅童魚
棘頭梅童魚(7張)
背鰭Ⅷ,Ⅰ-24~25;臀鰭Ⅱ-11~12;胸鰭15;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49~50,側線上鱗8~10,側線下鱗9~10。鰓耙10+17~19。椎骨28~29個。 [2] 
體長為體高3.1~3.3倍,為頭長2.9~3.1倍。頭長為吻長3.6~4.1倍,為眼徑7.0~7.8倍,為眼間隔2.8~2.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2.7~2.9倍。 [2] 
體長橢圓形,側扁,背部淺弧形,腹部平圓;尾柄細長。頭大而圓鈍,額部隆起,高低不平,黏液腔發達,頭部枕骨棘稜顯著,除前後兩棘外,中間有2~3小棘,形似小鋸齒,此棘在體長為100毫米以下的魚甚顯著,突出皮外,而體長為130毫米以上的魚則埋於皮下。吻短鈍。吻褶完整,不分葉;吻上孔3個,不顯著;吻緣孔5個,中吻緣孔1個,圓形;側吻緣4個,裂縫狀。眼小,上側位,在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寬凸,大於眼徑。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大,圓形;後鼻孔裂縫狀,接近眼緣。口大,前位,口裂寬大而深斜。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後端伸達眼中部下方。下頜縫合處有一突起,與上頜中間凹陷相對。上下頜齒絨毛狀,列成齒帶,上頜外行齒及下頜內行齒稍大,略向後彎曲。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舌發達,遊離。唇薄。頦孔4個,細小。無頦須。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前鰓蓋骨邊緣具細鋸齒。主鰓蓋骨後上方具一柔軟扁棘。鰓蓋條7。具假鰓。鰓耙細長。 [2] 
頭及體部被薄圓鱗,鱗小,易脱落;背鰭鰭條部及臀鰭自基部向上約1/3~1/2處均具小鱗。皮腺體極少,限於腹部。側線發達,略呈弧形,向後幾伸達尾鰭。 [2] 
背鰭連續,鰭棘部和鰭條部之間具一深凹,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鰭棘細弱,第-鰭棘短小,第二鰭棘最長。臀鰭起點在背鰭第十至第十一鰭條下方;具2鰭棘、11~13鰭條,鰭棘細弱,第二鰭棘最長,大於眼徑。胸鰭尖長,伸越腹鰭末端。腹鰭起點在胸鰭基底下方稍後。尾鰭尖形。 [2] 
鰾大,亞圓筒形,前端弧形,端側不突出成側囊,後端尖長;鰾側具21~23對側肢,各側肢分為背分支和腹分支,背分支在鰾的背部中央與對側之背分支幾相遇,腹分支也分出許多小支,在腹壁下方與對側的腹分支幾相遇。耳石近盾形,背面隆起或具顆粒狀突起;腹面有一蝌蚪形印跡。“頭”區昂仰,圓形,伸達前緣;“尾”區為一T字形凹溝,“尾”端擴大,中央有一圓形突起,邊緣溝寬而明顯,位於腹面裏側緣。 [2] 
背側面灰黃色,腹側面金黃色;鰓腔白色或灰白色。背鰭鰭棘部邊緣及尾鰭末端灰黑色;各鰭淡黃色。口腔橙黃色,鰓腔金黃色。 [2] 

棘頭梅童魚幼魚

全長3.28毫米的仔魚,頭圓而大,卵黃囊已大部分消失,口裂達眼後下緣,尾部腹緣,自肛門至尾部有1行小星狀褐色素胞肌節21~25對。當全長17.8毫米時,形態與成魚相似,頭部顯著大,頭背雞冠狀骨突呈鋸齒狀。 [3] 

棘頭梅童魚近種區別

該種近似黑鰓梅童魚Collichthys niveatus),黑鰓梅童魚與該種區別是鰓腔上部黑色,鰾具14~15對側肢。 [3] 

棘頭梅童魚生活習性

棘頭梅童魚為暖水性近海底棲小型魚類。主要棲息於河口及深度可達90米之砂泥底質中下層水域,羣聚性較弱。對温度、鹽度的適應能力較強,在這個長江口、杭州灣等河口海灣內側沿岸江河淡水注入海區均有分佈,有向深淺水間移動和發聲習性。捕食底棲生物和小魚、蝦和糠蝦為主,有自食幼體現象。 [3]  [4] 

棘頭梅童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菲律賓、越南、中國、朝鮮、韓國及日本等沿海。 [1]  [4] 
棘頭梅童魚分佈圖 棘頭梅童魚分佈圖

棘頭梅童魚繁殖方式

產卵期朝鮮西岸為5~6月,中國黃、渤海為5~7月,東海為4~6月,南海為3~5月。長江冂4~6月為產卵期,5月為盛期,產卵場在南匯和崇明的潮間帶灘塗和淺灘處。浙江中心產卵場主要集結在島礁、10~20米等深線之間,底質為沙泥質,產卵水温為18.0~24.0℃,鹽度20~30‰,春夏季產卵期為4月下旬至7月初,盛期為5月下旬至6月中旬,秋季產卵期為9~10月,產卵雌雄比約為6:4。 [3] 
個體生殖力為3504~22258粒,個體絕對生殖力明顯地隨年齡的增大而提高。卵球形,彼此分離,浮性,無色透明,卵膜薄而光滑。卵徑範圍為1.10~1.20毫米。油球1個,球徑0.46~0.53毫米,克氏泡消失後,嗅囊、視囊內兩側,延腦外兩側及背面出現2行不規則星狀小褐色素胞,在第7~9對肌節處有數個點狀褐色素粒,肌節8~14對。 [3] 

棘頭梅童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1] 

棘頭梅童魚主要價值

棘頭梅童魚肉質幼嫩,肉味鮮美。一般多用於鮮食,清蒸或油炸,肉香骨脆,稍配佐料,為家庭佐餐佳品。 [2] 
參考資料
  • 1.    Collichthys lucidu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1]
  • 2.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556-557頁
  • 3.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332-334頁
  • 4.    Collichthys lucidus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3-21]
  • 5.    棘頭梅童魚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6]
  • 6.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 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94頁
  • 7.    石瓊,範明君,張勇主編,中國經濟魚類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1,第3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