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棘螈

(現存珍稀兩棲動物)

鎖定
棘螈是屬於蠑螈科的一種動物。棘螈是現存最古老的兩棲動物之一,它的每隻腳上都長有八腳趾。這種動物是從魚類進化到兩棲類的過渡產物,它們具有更魚類的特徵,如有鰓和鰭等。科學家們認為,棘螈可能無法在陀行走,因為它的腿部沒有像腳踝或膝蓋這樣的真正關節。種羣數量堪比大熊貓(1590只)、新疆北鯢(不足4000尾)。
中文名
棘螈
動物界
有尾目
蠑螈科
棘螈屬
食    物
小型無脊椎動物、昆蟲及其幼蟲

棘螈基本簡介

Acanthostega(棘螈)是現存最古老的兩棲動物之一 [1]  。這種生物已經演化出前後肢,但每肢都有8趾。這種生物是從魚類進化到兩棲類的過渡產物。而且,它具有更多的魚類特徵,如有鰓、鰭和只能在水中起作用的感官。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珀·阿爾博格説,Acanthostega也許一生很少會離開水。但是化石研究表明、棘螈可以用前肢撐起頭部進行呼吸,就像娃娃魚[大鯢]。
棘螈 棘螈

棘螈形態特徵

鎮海棘螈屬兩棲綱,有尾目,蠑螈科,棘螈屬,是我國僅有的1種棘螈,只分布在北侖區九峯山風景區海拔100 - 200米的丘陵地帶,專家稱它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它白天很少活動,晚上出來覓食,以蚯蚓、蝸牛、小型螺類、蜈蚣等為食,每年11月下旬至第二年的3月份為冬眠期,4—5月份是棘螈的繁殖期。卵孵化所需的時間為40天左右,從卵膜孵化出來的幼體必須在水中生活58-88天,直至四肢腳趾發達,鰭鰓蜕變,皮膚粗糙後上岸,從此永遠不再入水。

棘螈種羣現狀及分佈

按照國際公認標準,一個物種的數量少到以百計算時,即為瀕危物種。而今鎮海棘螈僅存有300多尾,它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環境壓力。其種羣數量比大熊貓(1590只)、新疆北鯢(不足4000尾)等極度瀕危的物種數量還少。
由於氣候急劇變化,人類經濟活動日益頻繁,使該物種越來越難以發現。寧波北侖是鎮海棘螈的重要棲息地,但當地人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在保護區裏,人們種植茶樹、橘樹,大量佔用了棘螈的生活空間,種植過程中農藥的使用導致棘螈的生活生態環境變得極為惡劣。近幾年,棘螈的數目更是急劇下降,形勢不容樂觀。這使我們研究性學習小組就鎮海棘螈的瀕危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並對此提出了積極可行的保護建議。

棘螈生活習性

棘螈生活於林中,靠近耕作區一帶較集中。在非繁殖期成年棘螈喜陸地生活。白天隱藏於落葉、木或石塊下休息。夜間或陰雨天外出捕食,通常以小型無脊椎動物、昆蟲及其幼蟲為食。

棘螈琉球棘螈

形態特徵:成螈全長130~190mm,尾長短於頭體長。頭體寬扁,頭大而扁平,頭長寬幾乎相等(頭骨寬明顯大於頭長),無唇褶,口角後方有個三角形突起;無囟門,犁骨齒列呈“∧”形。軀幹扁平。尾側扁,末端鈍尖。體背面皮膚粗糙,滿布大小疣粒:頭側稜脊不發達,枕部“V”形稜脊明顯,背部中央脊稜顯著;體兩側各有瘰粒2~3縱行,外側1行有瘰粒13~17(15.2)枚,肋骨末端可穿過瘰粒到體外,內側一行或兩行,各有瘰粒8枚左右,分別位於每一肋骨部位;無頸褶。後肢略長於前肢,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重疊;無掌、蹠突;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或第五趾缺失趾基部具蹼跡。體尾背面黑褐色,僅口角處突起背部脊稜和瘰疣為橘黃色,掌、蹠、指、趾腹面和肛周圍以及尾下緣均為橘黃色;體腹面較背面色略淺 [2] 
生物學資料:該螈生活於100~200m的山區,常棲於森林內的陰濕地帶,多隱匿在落葉層中或石塊下,陰雨天夜間外出活動。2月初至6月底為繁殖期,繁殖盛期在3月中旬至4月初。卵產在鄰近水塘的腐殖質土壤或腐葉上。卵單粒,卵羣呈堆,常被落葉所遮蓋。幼體孵化後以彈跳方式或雨水衝擊進入水塘內生活,從孵化到變態完成需要55-100天,水温高生長期較短,反之則長。
參考資料
  • 1.    (英)丹尼爾·吉爾平著;趙華譯,動物的秘密檔案 黏糊糊的兩棲動物 樹蛙、斑泥螈及其他兩棲動物,黃山書社,2013.05,第13頁
  • 2.    費梁,葉昌媛,江建平編著,中國兩棲動物及其分佈彩色圖鑑,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2,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