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棗鐮翅小卷蛾

鎖定
棗鐮翅小卷蛾(學名:Ancylis sativa),俗稱棗粘蟲或棗小蛾等,屬於鱗翅目卷蛾科鐮翅小卷蛾屬的一種昆蟲。此昆蟲廣泛分佈於我國除西部外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北方。主要為害冬棗。以幼蟲為害幼芽、花、葉,並蛀食果實,還吐絲粘合葉、果,啃食果皮,蛀入果內繞核取食。為主要農業害蟲。
中文名
棗鐮翅小卷蛾
外文名
Zizyphus leafroller
別    名
棗粘蟲
棗小蛾
棗實蛾
棗卷葉蟲
貼葉蟲 展開
別名
棗粘蟲
棗小蛾
棗實蛾
棗卷葉蟲
貼葉蟲
包葉蟲 收起
二名法
Ancylis sativa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有顎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鱗翅目
卷蛾科
鐮翅小卷蛾屬
棗鐮翅小卷蛾
分佈區域
國內:除西部外的絕大部分地區
生殖方式
卵生
主要為害
冬棗
保護等級
無危

棗鐮翅小卷蛾危害特點

以幼蟲為害幼芽、花、葉,並蛀食果實,除嚴重為害棗葉外,幼蟲還吐絲粘合葉、果,啃食果皮,蛀入果內繞核取食,將糞便排出果外,不久被害果即變紅脱落。常導致棗花枯死和棗果脱落。

棗鐮翅小卷蛾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6~7毫米,翅展13~15毫米,體和前翅黃褐色,略具光澤。前翅長方形,頂角突出並向下呈鐮刀狀彎曲;前緣有黑褐色短斜紋10餘條,翅中部有黑褐色縱紋2條。後翅深灰色。前、後翅緣毛均較長。
扁平橢圓形,鱗片狀,極薄,長0.6~0.7毫米,表面有網狀紋,初為無色透明,後變紅黃色,最後變為桔紅色。
幼蟲
初孵幼蟲體長1毫米左右,頭部黑褐色,胴部淡黃色,背面略帶紅色,以後隨所取食料(葉、花、果)不同而呈黃、黃綠或綠色。成長幼蟲體長12~15毫米,頭部、前胸背板、臀板和前胸足紅褐色,胴部黃白色;前胸背板分為2片,其兩側和前足之間各有2個紅褐色斑紋,臀板呈“山”字形。
體長6~7毫米,細長,初為綠色,漸呈黃褐色,最後變為紅褐色。腹部各節背面前後緣各有1列齒狀突起,腹末有8根彎曲呈鈎狀的臀棘。繭白色。

棗鐮翅小卷蛾生活習性

年發生3代區翌年3月下旬越冬蛹開始羽化,4月上、中旬達盛期,5月上旬為羽化末期。一日內成蟲羽化高峯在8~10時和16~20時,一般雄蛾羽化早於雌蛾,雌雄性比0.86~1.19:1。羽化後1天交尾,多在早晨進行。雌雄蛾均有重複交尾現象,平均雌蛾交尾1.48次,雄蛾3次。成蟲壽命一般1周左右,雌蛾壽命略長於雄蛾。第一代成蟲發生的初、盛、末期分別在6月上旬、6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中、下旬。越冬代雌蟲平均產卵量4粒,平均卵期13天;第一、二代平均產卵量分別為60粒和75粒,卵期為6~7天。
第一代幼蟲發生於棗樹發芽展葉階段,取食新芽、嫩葉;第二代幼蟲發生於花期前後,為害葉、花蕾、花和幼果;第三代幼蟲發生於果實着色期,幼蟲還有吐絲下垂轉移為害的習性。第一、二代幼蟲老熟後在被害葉中結繭化蛹,第三代幼蟲於9月上旬至10月中旬老熟,陸續爬到樹皮裂縫中作繭化蛹越冬。

棗鐮翅小卷蛾生長繁殖

棗鐮翅小卷蛾在我國山東河南山西河北陝西等北方棗區一年發生3代,江蘇4代左右,浙江5代。以在棗樹主幹、主枝粗皮裂縫中越冬,其中以主幹上蟲量最大。

棗鐮翅小卷蛾防治方法

棗鐮翅小卷蛾人工防治

利用冬棗休眠季節,人工刮除樹幹、枝叉處的粗皮和翅皮,事先在樹下鋪好塑料布收集樹皮及蟲繭,集中澆掉。黑光燈誘殺成蟲:於成蟲發生期,設置黑光燈(殺蟲燈)誘殺成蟲。於5~6月份,對藥劑遣漏防治的黏蟲包進行摘除。9月上旬起,在樹幹枝叉處綁草把,誘蟲化蛹,再取下燒掉。

棗鐮翅小卷蛾化學防治

關鍵要抓好第一代幼蟲防治,基本與棗盡蠖同步進行,所用藥劑也相同。第二代幼蟲的防治正值花期前後,此時天敵生物大量發生,藥劑選擇時應防止害天敵與密蜂,如20%殺鈴脲懸浮劑8000~10000倍液,持效期可達15天以上,也可選用5%卡死克(氟蟲脲)乳油1500倍液兼治紅蜘蛛類害蟎

棗鐮翅小卷蛾生物防治

在保護天敵的條件下,可選用赤眼蜂防治 ,在第二代成蟲產卵期(7月中、下旬開始),每株釋放松毛蟲赤眼蜂3000~5000頭,在田間卵調查的基礎上,於卵的初期和盛期各釋放1次(每次間隔約4天)最好,田間卵被寄生率可達85%以上。利用微生物殺蟲劑:噴灑Bt(100億活芽孢/克)乳劑500倍液,或白僵菌普通粉劑(100億活孢子/克)500~600倍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