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鱗短腸蕨

鎖定
棕鱗短腸蕨(Diplazium forrestii (Ching ex Z. R. Wang) Fraser-Jenk.)常綠大型林下植物。根狀莖斜升,黑褐色,直徑達5釐米,先端密被蓬鬆展開的鱗片;鱗片黃褐色,略有光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1-1.5釐米,邊緣有小齒;葉簇生。
中文名
棕鱗短腸蕨
拉丁學名
Diplazium forrestii (Ching ex Z. R. Wang) Fraser-Jenk.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2]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雙蓋蕨屬
棕鱗短腸蕨

棕鱗短腸蕨形態特徵

棕鱗短腸蕨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達2米;葉柄長達1米,直徑達8毫米,基部黑褐色,密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黃褐色,疏被線狀披針形至線形黃褐色鱗片;葉片闊卵狀三角形或三角形。長達1米,寬達90釐米,二回羽狀;側生羽片達14對,互生,斜展,下部的矩圓闊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達50釐米,寬達25釐米,柄長達3釐米,頂部淺羽裂漸尖,其中部以上兩側淺鋸齒狀,上部羽片漸縮小至披針形,淺羽裂或幾全緣,形態及大小與下部羽片三小羽片相似;側生羽片達13對,互生,近平展,矩圓披針形,長達12釐米,寬達2.5釐米,頂部漸?飠虺そゼ葉幹後厚紙質,綠色,下面色略淺,葉軸、羽軸下面疏被線形黃褐色鱗片,小羽片中肋及主側脈下面略有細小黃褐色膜質鱗片。孢子囊羣線形,成熟時常呈粗短線形,在每組小脈上1-6條,大多雙生於小脈上下兩側,沿小脈基部向上達小脈長度的2/3,小羽片兩側有明顯的不育帶 [1] 

棕鱗短腸蕨孢子形態

囊羣蓋與孢子囊羣同形,黃褐色,膜質,邊緣早期全緣,其後漸破損呈齧蝕狀或淺撕裂狀。孢子近腎形,周壁明顯而透明,有少數褶皺。

棕鱗短腸蕨生長環境

棕鱗短腸蕨生長於海拔1400-2100米常綠闊葉林下。

棕鱗短腸蕨分佈範圍

棕鱗短腸蕨分佈於雲南西部(騰衝)及西北部(福貢貢山)、西藏(墨脱)。緬甸北部及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及大吉嶺)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西藏(墨脱)。

棕鱗短腸蕨相似植物

羽片邊緣缺刻狀或淺圓裂或近全緣,孢子囊羣大多雙生於小脈下部,小羽片外側有明顯不育帶,故易區別。另一個相似種是格林短腸孢 A. glingensis Ching et Y. X. Ling(模式標本也採自西藏墨脱縣),區別在於該種的鱗片有極狹的黑邊,小羽片均全緣。
與採自雲南西北部(福貢、貢山)較豐富的標本對比研究,可以看出該種的模式標本是較小的植株,其小羽片及上部羽片均近全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