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腹藍仙鶲

(鶲科仙鶲屬動物)

鎖定
棕腹藍仙鶲,Niltava vivida(Swinhoe,1864),鶲科仙鶲屬的一種小型鳴禽,善在空中飛捕昆蟲,中等體型18釐米,上體藍,下體棕色,具黑色眼罩,胸橘黃漸變成臀部的皮黃色。國內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和台灣等地。國外分佈於印度阿薩姆、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和越南。棲息於海拔1200-2300米的林中。主要以昆蟲為食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棕腹藍仙鶲
拉丁學名
Niltava vivida(Swinhoe,1864)
別    名
棕腹藍仙鶇
外文名
Small Vivid Niltava [5]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仙鶲屬
棕腹藍仙鶲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鳴禽亞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鶲亞科
亞    種
2亞種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棕腹藍仙鶲形態特徵

雄鳥前額基部、眼先、頭側黑色。頭頂至後頸、腰、尾上覆羽、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輝鈷藍色;中央一對尾羽輝藍色,其餘尾羽黑色,外翈綴輝藍色。背、肩、頸側和翅上其餘覆羽深藍色,飛羽黑褐色,外翈輝藍色。頦、喉深藍色或黑色而具藍色光澤,胸、腹等其餘下體橙棕色或棕栗色,尤以胸部較深,胸以下稍淡,胸部棕栗色與喉部黑色連接線 不平直,胸部棕色向喉部突出,腋羽和翼下覆羽橙棕色或栗色。雌鳥前額、眼先、頭側棕色具褐色斑點和橫斑,頭頂、枕、後頸、頸側灰褐色,到背、肩變為橄欖黃褐色。腰、尾上覆羽以及兩翅和尾表面棕褐色或慄褐色。頦和上喉與前額、頭側相似,亦為棕色具褐色斑點或橫斑,下喉有一大的淡皮黃色斑,其餘下體污灰色或灰色,胸沾皮黃色較暗,腹較淡,腋羽、翅下覆羽和尾下覆羽淡皮黃色。虹膜慄褐色或深褐色,嘴黑色,腳褐色或黑褐色。
棕腹藍仙鶲(♂雄性) 棕腹藍仙鶲(♂雄性)
棕腹藍仙鶲(♀雌性) 棕腹藍仙鶲(♀雌性)
大小量度:體重♂30-34克;體長♂181-190毫米;嘴峯♂13毫米,♀10-11毫米,翅♂94-102毫米,♀93-94毫米;尾♂74-95毫米,♀70-95毫米;跗蹠♂18-20毫米,♀18-19毫米。 [2]  (注:♂雄性;♀雌性)

棕腹藍仙鶲棲息環境

棕腹藍仙鶲
棕腹藍仙鶲(5張)
夏季多棲息於海拔1200-2300米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偶爾也到針葉林、次生林以及人工林中活動,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腳地帶的常綠闊葉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也常出入於居民點附近的果園、菜園和地邊小樹叢或灌木叢中。 [2] 

棕腹藍仙鶲生活習性

棕腹藍仙鶲圖冊圖片
棕腹藍仙鶲圖冊圖片(12張)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既在樹頂枝上,也在林下或林緣灌木上活動和覓食。性安靜而大膽,不甚怕人,非繁殖期少鳴叫,常長時間地守候在開闊的、毫無隱蔽的樹枝頭或電線杆上,伺機捕捉空中的昆蟲,也能沿着粗的樹側枝奔跑。繁殖期間長時間的站在枝頭鳴叫,鳴聲悦耳動聽。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2] 
〔附註∶棕腹藍仙鶲圖冊圖片來源 [3] 

棕腹藍仙鶲分佈範圍

中國分佈
分佈於四川中部峨眉山、西南部甘洛,雲南西北部、西部、南部西雙版納和東南部蒙自,西藏東南部察隅、拉隆、東北部昌都地區和台灣等地。 [2] 

棕腹藍仙鶲繁殖狀況

未有研究。 [2] 

棕腹藍仙鶲亞種分化

棕腹藍仙鶲指名亞種〔拉丁學名:Niltava vivida vivida
棕腹藍仙鶲西南亞種〔拉丁學名:Niltava vivida oatesi〕。 [4] 

棕腹藍仙鶲保護等級

棕腹藍仙鶲
棕腹藍仙鶲(5張)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5]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