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櫚

(中國美術館藏作品)

鎖定
《棕櫚》作者是潘天壽,該作品創作於1954年,現藏於中國美術館。
中文名
棕櫚
作    者
潘天壽
創作年代
1954年
分    類
中國畫

目錄

棕櫚作品賞析

這幅作品應是 1962 年 9 月底“潘天壽畫展”在新落成的中國美術館舉辦後由藝術家本人挑選並捐贈給國家的,彌足珍貴。
從款題和畫面內容來看,作品作於 1954 年初夏,描繪的是西湖靈峯道中常見小景:一株含苞吐蕊的棕櫚樹和一株昂首綻放的龍爪花(又叫彼岸花,學名石蒜),純以指墨畫法為之。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在新的時代環境和文藝方針下,潘天壽通過寫生和題材擴展開始自覺地探索花鳥畫的新變,並逐漸達到藝術創作的高峯。此幅具有寫生性質的作品正繪於這一轉變時期,同年還有“寫蘇州道中所見”“寫西鄰園中所見”“寫西子湖上所見”等。
以指作畫最早見於《歷代名畫記》記載,謂張璪作畫時“或以手摸絹素”;清初,鐵嶺高其佩大量嘗試,使之正式成為一種獨特的畫法;至近現代,則以潘天壽先生最擅此道,並將之推至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中年之前,潘先生於此偶有所作;抗戰期間,由於條件限制,便重新研究這一畫法;抗戰勝利後,日益成熟,形成指筆並行、互相補益的獨特創作路徑。
潘先生曾言:“餘作毛筆畫外,間作指頭畫,何哉?為求指筆間運用技法之不同,筆情指趣之相異,互為參證耳。運筆,常也;運指,變也。”可見,指畫的探索不僅是因生拙異趣與自身個性相關,而且也是其思考“常”與“變”辯證關係的自覺實踐。此作以指當筆,充分調動手與指的各個部位,靈活多變,曲盡其態:樹幹之樸拙,棕衣之毛澀,枝條之勁挺,葉片舒展的潑辣縱逸,花苞初綻的老嫩相間,指下的物形、物態與墨色質性完美契合,體現出潘先生指畫技法的高超嫺熟。一枝獨秀的龍爪花刻畫得尤為精美嬌豔,令人稱絕。
此作的匠心獨運還體現於章法佈局上,若以右下樹幹為起勢,至幹末則一分為二,一枝上挺為承,一枝下垂為轉,迎上的龍爪花及左下精心安排的款題則暗相圍合,形成通透嚴密而又穩定天成的整體架構。同時,鈐印位置與色彩呼應也都有着極為縝密和巧妙的安排。如此尋常之景,卻能在潘先生的苦心經營中架構出骨力強健、野逸蓬勃的氣勢與格局,真可謂小中見大、盡精至廣。(文 / 鄧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