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聖枝主日

鎖定
聖枝主日(Palm Sunday),也稱棕枝主日、基督苦難主日(因耶穌在本週被出賣、審判,最後被處十字架死刑),是聖周的開始的標誌。
中文名
聖枝主日
英文名
Palm Sunday
別    稱
棕枝主日、基督苦難主日
節日時間
復活節前一個主日的星期日
節日類型
宗教節日
流行地區
伯達尼
節日起源
起源於東方的耶路撒冷
設定地點
復活大殿
設定時間
一天

聖枝主日基本信息

據新約記載,耶穌基督在這一天被耶路撒冷人民迎進聖城,受到民眾如君王般的歡迎。人們手持棕櫚枝,把衣服和樹枝鋪在地上,耶穌騎在一頭小驢上,披着大紅的斗篷,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走入耶路撒冷
耶穌基督榮進耶路撒冷 耶穌基督榮進耶路撒冷
教會以聖枝主日慶祝耶穌基督榮進耶路撒冷,也以此來紀念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犧牲。各地教會對此日的慶祝,往往以耶穌基督的榮耀為主題,多以棕櫚枝(國內教會多以柏樹枝)裝飾教堂。
聖枝主日並非羅馬教會的傳統禮儀 。它起源於東方的耶路撒冷,後經法國而逐漸於中世紀時傳入羅馬。最早記載在復活節前七天紀念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是約公元四百年的Egeria遊記。

聖枝主日歷史起源

慶祝活動於復活節前一個主日的星期日,信眾先在伯達尼慶祝和紀念耶穌在逾越節前六天到伯達尼……然後主日開始偉大的一週,也就是我們所稱之為的聖周。在復活大殿舉行了一般的主日禮儀之後,約下午1時於橄欖山耶穌講道的山洞聚會,主教和信眾一起詠唱適合此時此地的聖詞、對經和聖經,然後於下午3時去耶穌昇天處舉行適合此時此地的聖經誦讀和祈禱。到下午五時,誦讀“兒童們揮動樹枝,迎接救主……”。隨後高唱“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的福音。主教與信眾隨即起立,信眾走在主教前面,並詠唱聖詩、對經和答唱詠“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附近的兒童也由父母抱來,揮動樹枝與主教同行,如同昔日與救主同行一樣。然後一起下山,進入耶路撒冷,到達復活大殿,此時已經很晚,遂燃燈秉燭舉行晚禱,之後遣散羣眾。
當時耶路撒冷的慶祝活動是非常地方化的, 富有話劇性和朝聖的色彩,但沒有所謂“祝聖樹枝”也不把基督死而復活的整個逾越奧跡分割慶祝,因為遊行終歸都以復活大殿(聖墓大殿)的晚禱為其圓滿
至於羅馬教會, 在第五世紀良一世時仍沒有手持樹枝紀念“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慶祝遊行,而且羅馬教會一直都以逾越前的主日為“苦難主日”而福音也必然是“苦難敍述”直到今日也是如此
到了七世紀後半期, 始於東方教會的樹枝遊行才逐漸進入羅馬禮儀以外的其它西方教會。首先於西班牙,事實上較後期的西班牙禮書已稱這主日為“樹枝主日,祝福花或樹枝”而福音則是若:十一,55;十二,13節,包括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一段,法國也在七世紀後期引進了“樹枝”的慶祝,且非常清楚在八世紀後已有樹枝遊行。
儘管如此,羅馬禮卻仍然保留了“苦難主日”的傳統,沒有引進樹枝的慶祝。750年的羅馬禮書(Sac Gelasianum)雖然已稱這主日為“上主苦難聖枝主日”但是經文內容全部都是傳統的有關耶穌苦難救世及修好。事實上羅馬禮一直以來的傳統(包括1570年和今天的禮書)當天的彌撒經文,特別是福音都是有關耶穌苦難,而沒有提及樹枝。
基督進入耶路撒冷 到了中世紀,羅馬以外的其它地方教會,樹枝的慶祝和遊行逐漸變得五花八門,可能因為是比較大眾化,信眾更容易領會和參與。根據當時的一些禮典所載,樹枝的慶祝和遊行方式大同小異,都是仿效耶路撒冷的傳統,信眾與主教於城外的一座小堂或小山丘集合,喻作耶京的橄欖山,祝聖水和鹽,歡唱“賀三納”,聆聽出谷紀:十五,27;十六,1-10,瑪竇或馬爾谷所記載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福音,然後從多篇禱文中選取其一來祝福樹枝,灑上聖水後加念一篇禱文,就分發聖枝給信眾,開始遊行。遊行時,往往以福音書或十字架以樹枝裝飾代表榮進耶路撒冷的基督,途中詠唱對經,到達矗立了十字架的地方或城門口,兒童把衣服鋪在地上,眾人俯首至地朝拜十字架,唱“賀三納……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的對經,兒童則答唱“上主求主垂憐”且把樹枝投向十字架,唱出“我們來光榮、讚頌、敬拜萬世的君王……”主教以禱文結束遊行,開始當日彌撒,眾人都手持樹枝一起參與。
聖枝主日,在耶路撒冷手持棕櫚技遊行的民眾 聖枝主日,在耶路撒冷手持棕櫚技遊行的民眾
聖枝禮儀自中世紀傳入羅馬後, 漸漸改變了羅馬禮的傳統,到了1570年,羅馬禮彌撒經書把原來750年主苦難聖枝主日的稱呼改為“聖枝主日”,失去了基督榮進耶路撒冷實現逾越奧跡的本意,而只強調聖枝的慶祝。
1951年重整聖周禮儀時, 改稱這主日為苦難第二主日或聖枝主日,聖枝禮儀已簡化為首先以一篇經文的祝福樹枝,分發樹枝,然後誦讀耶穌榮進耶京的福音,接着遊行,詠唱我們來光榮……和讚美基督君王得勝等歌曲,重回聖堂,然後以一個非羅馬經文來結束,跟着舉行當日的苦難彌撒,而不再手持樹枝。
1970年羅馬彌撒書,恢復了羅馬禮於750年對這主日的稱呼“主苦難聖枝主日”,這改變並非為復古,而是把這主日的意義重新正確地表達出來:即基督榮進耶路撒冷的事蹟不是也不能單獨存在,而是與他的救世苦難和復活構成一體,絕對不能分割。
聖枝主日,在耶路撒冷手持棕櫚技遊行的民眾 故此今天, 我們要清楚明白主苦難聖枝主日是神聖的一週的開始,為紀念主死而復活的逾越奧跡,千萬不要在禮節上喧賓奪主,玩弄樹枝的繁文縟節和花樣,最重要的是簡單地舉行聖枝進堂,然後專心聆聽主苦難聖死的福音和舉行主的逾越奧跡。
應按實際環境選用聖枝進堂的方式,使信友容易明白這是耶穌為完成他的逾越奧跡而榮進耶路撒冷的紀念。 應積極糾正聖枝驅魔致福的迷信,樹枝是禮儀上的記號,紀念主榮進耶路撒冷的事蹟。
主受難始末後應該簡短講道和默想,闡明基督承行聖父的旨意,以聖死來拯救世人,寧可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禮節,(或選用“受難始末的短式”)也不可放過在這個重要日子的講道。
要緊握逾越奧跡的完整性,不可太強調聖枝的部分,而忽視了基督死而復活之逾越意義。
主苦難聖枝主日,既是開始聖周的日子,應借當日的慶典(即主榮進耶路撒冷為完成逾越奧跡)來幫助信友進入這聖周的奧跡當中,好能跟隨基督,棄暗投明,承行主旨,並與基督一起逾越進入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