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棕喉雀鶥

鎖定
棕喉雀鶥(學名:Schoeniparus rufogularis)是雀眉科、擬希鶥屬小型鳥類,體長11-12釐米。頭頂至枕棕褐色,頭頂兩側有寬闊的黑色側冠紋和白色眉紋,上體和兩翅橄欖褐色沾棕。喉白色,下喉有棕栗色橫帶在白色與灰白色的喉胸之間極為醒目,憑此特徵,野外不難識別。虹膜淡褐色,嘴褐色,腳淡黃色。 [1] 
棕喉雀鶥主要棲息於低山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常成對或3-5只成羣活動。多在林下灌叢和竹叢上、有時也到地上活動和覓食。性懼生隱秘。邊活動邊嗚叫,鳴聲清脆悦耳,其聲似“欺哩、欺哩”或“欺-球-”。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印度(阿薩姆、錫金)、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在中國分佈於勐臘、勐侖等西雙版納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棕喉雀鶥
拉丁學名
Schoeniparus rufogular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雀眉科
擬希鶥屬
棕喉雀鶥
亞    種
6 [3] 
命名者及年代
Mandelli,1873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棕喉雀鶥形態特徵

棕喉雀鶥
棕喉雀鶥(6張)
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枕棕色或鏽褐色,頭側有一寬闊的黑色側冠紋向前延伸至額基,向後直達後枕;眼先、眼周白色,一條長的白色眉紋緊鄰黑色側冠紋下,極為醒目;頰和耳覆羽赭褐色或紅褐色、有的微沾黑色。上體橄欖褐色沾棕,尤以腰和尾上覆羽較紅。尾褐色或橄欖褐色、表面亦沾棕色、與背相似;兩翅表面亦與背相似。下體從頦到腹大都白色。胸綴有灰白色,下喉有一棕栗色橫帶橫跨下喉向兩側延伸至頸側形成一半領環狀,兩脅赭褐色或黃橄欖色,尾下覆羽棕褐色。 [1] 
虹膜淡褐色,嘴褐色,腳淡黃色。 [1]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12克
116毫米
11.5-13毫米
56-58.5毫米
50-52毫米
22-25毫米
雌性
-
-
11-11.5毫米
53-57毫米
44-51毫米
21-23毫米 [1] 

棕喉雀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主要棲息於低山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常成對或3-5只成羣活動。多在林下灌叢和竹叢上、有時也到地上活動和覓食。性懼生隱秘。邊活動邊嗚叫,鳴聲清脆悦耳,其聲似“欺哩、欺哩”或“欺-球-”。甜美的chi-chu-one-two-three,最後三聲上揚。悦耳的chip-chur聲。 [1]  [4]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1] 

棕喉雀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印度(阿薩姆、錫金)、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在中國分佈於勐臘、勐侖等西雙版納地區。 [1] 
棕喉雀鶥分佈圖 棕喉雀鶥分佈圖

棕喉雀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於低山常綠闊葉林中,巢多置於林下地上或灌叢基部。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草、根和細枝等材料構成。每窩產卵3-4枚,卵灰色、微具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7-21毫米×14-15.7毫米。 [1] 

棕喉雀鶥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Schoeniparus rufogularis stevensi
Kinnear,1924
分佈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老撾東北部、越南北部和中部以及柬埔寨等地。
棕喉雀鶥指名亞種
Schoeniparus rufogularis rufogularis
Mandelli, 1873
分佈於東喜馬拉雅山區至印度阿薩姆北部。
棕喉雀鶥盂印亞種
Schoeniparus rufogularis collaris
Walden, 1874
分佈於孟加拉國和印度阿薩姆東部。
棕喉雀鶥緬泰亞種
Schoeniparus rufogularis major
E. C. S. Baker, 1920
分佈於緬甸東部、泰國東部和北部、老撾北部。
棕喉雀鶥越南亞種
Schoeniparus rufogularis kelleyi
Bangs & van Tyne, 1930
分佈於越南中部。
棕喉雀鶥泰柬亞種
Schoeniparus rufogularis khmerensis
Meyer de Schauensee, 1938
分佈於泰國東南部和柬埔寨西南部。 [1]  [3] 

棕喉雀鶥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5]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