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棒狀桿菌屬

鎖定
棒狀桿菌屬指的是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因其成員的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而得名。多形態,排列不規則,常呈柵欄狀或V字狀等;染色不均勻,兩端有着色較深的異染顆粒。無芽孢,大多數菌株無動力。需氧或兼性厭氧,營養要求特殊,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52~68%。胞壁多糖主要是阿拉伯糖和半乳糖。與分枝桿菌屬、奴卡氏菌屬和放線菌屬相似,有交叉反應。分類學上認為本屬與放線菌屬關係尤為密切。
中文名
棒狀桿菌屬
別    名
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
拉丁學名
Corynebacterium
形    態
多形態,排列不規則
種    類
需氧或兼性厭氧
營    養
要求特殊
領    域
生命科學

棒狀桿菌屬簡介

棒狀桿菌屬細菌種類較多,其中白喉棒狀桿菌(C.diphiheriae)致病性強,可引起白喉( diphtheria)。此外,還有假白喉棒狀桿菌、結膜乾燥棒狀桿菌、陰道棒狀桿菌、痤瘡棒狀桿菌等,一般統稱為類白喉桿菌(diphtheroid bacilli)。這些菌分別寄生於人鼻腔、咽喉、眼結膜、外陰和皮膚等處,一般無致病性,多為條件致病菌
白喉棒狀桿菌俗稱白喉桿菌,是人類白喉(diphtheria)的病原體。白喉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病理特徵是在咽喉等處形成灰白色假膜 [1] 
白喉棒狀桿菌又名KLB,是人類白喉的病原菌。菌體大小(0.3~0.8)×(1~8)微米,異染顆粒明顯,無動力,適温為37℃,普通培養基上能生長,但形態不典型,於呂弗勒凝固血清或雞蛋培養基上迅速生長,且菌形典型,異染顆粒明顯。在含有0.04%亞碲酸鉀血瓊脂培養基上,白喉棒狀桿菌菌落呈黑色。根據在亞碲酸鉀培養基上菌落的特點和生化反應特性分為重型、輕型和中間型,3型的產毒株對人類均有致病作用。對熱或常用消毒劑敏感,對乾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較一般無芽孢細菌強,在兒童玩具和生活用品上留存數日後,仍具有傳染性。
致病物質主要是外毒素,只有攜帶β棒狀噬菌體的菌株才產生外毒素。病後因機體產生抗毒素抗體而有堅強免疫力。患者可用白喉抗毒素和青黴素等治療。
還有一些生物學特性與白喉桿菌類似的細菌,稱為類白喉棒狀桿菌。常存在於人類或動物的鼻腔、咽喉、外耳道、眼結膜外陰中以及皮膚的表面。多數對人類不致病,其中一些可能是條件致病菌。還有一些對動物致病。致家畜疾病的棒狀桿菌均無運動性,大多引起化性疾病。疾病的發生常與創傷或動物的免疫力低下有關。

棒狀桿菌屬培養特性

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温度為37℃,普通培養基上能生長,但形態不典型,於呂弗勒( Loeffler)凝固血清或雞蛋培養基上迅速生長,且菌落形狀典型,為圓形、灰白色、光滑濕潤的小菌落,異染顆粒明顯。在含有0.04%亞碲酸鉀血瓊脂培養基上,白喉棒狀桿菌菌落呈黑色。根據在亞碲酸鉀培養基上菌落的特點和生化反應特性,可將該菌分為重型、輕型和中間型,三型的產毒株對人類均有致病作用 [1] 

棒狀桿菌屬致病物質

主要是外毒素,病菌通常在咽喉部粘膜上生長繁殖並分泌外毒素,可引起局部炎症,形成灰白色假膜。外毒素入血後引起全身中毒症狀,常損害心肌與外周神經等。使家畜致病的棒狀桿菌均無運動性,大多引起化膿性疾病,如化膿棒狀桿菌、假結核棒狀桿菌(羊棒狀桿菌)、腎棒狀桿菌、馬棒狀桿菌、牛棒狀桿菌、豬棒狀桿菌(厭氧)等。

棒狀桿菌屬分類

可分為3類:
1.人類及動物寄人或病原性棒狀桿菌;
2.植物病原性棒狀桿菌;
3.非病原性棒狀桿菌。如白喉棒狀桿菌,又名KLB, 是人類白喉的病原菌 。菌體大小(0.3~0.8)微米×(1~8)微米,異染顆粒明顯,無動力。

棒狀桿菌屬防治原則

(一)人工自動免疫
應用白喉類毒素百日咳菌苗破傷風類毒素的混合製劑(DPT混合疫苗)。嬰兒滿月即可接種白百破疫苗,以後在3-4歲和6-8歲時各加強注射一次。錫克試驗陽性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也需接種白喉類毒素。
(二)人工被動免疫
對白喉患者及密切接觸的易感者肌注白喉抗毒素進行緊急預防。對白喉患者的治療要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注射前做皮膚試驗,陽性者應採取脱敏注射。
(三)抗菌治療
對患者採取隔離,並同時應用抗生素,還應注意繼發感染和帶菌者的出現 [2] 
參考資料
  • 1.    王桂琴,強華主編,醫學微生物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09,第144頁
  • 2.    本書專家組編,口腔醫師應試指導 2016,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6.01,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