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棒槌

(山名)

鎖定
棒槌是山名,1702年康熙皇帝以該峯狀似磬錘,將此山賜名為“磬錘峯”。
中文名
棒槌 [1] 
別    名
磬錘峯

棒槌地名介紹

磬錘峯國家級森林公園內的高山崗上,上粗下細,形似棒槌,故俗名“棒槌山”。該山上部直徑15.04米,下部直徑10.7米,高38.29米,連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

棒槌山中景點

磬錘峯半腰長着一株高約3米的桑樹,名蒙桑(也稱崖桑),結桑葚。據測這株桑樹與磬錘峯一起已經三百年了,據傳為我國最早之桑樹。峯下有一平台,東面斷崖有清代密宗雕像。經實測,從台基到峯頂高59.42米,棒錘本身高38.29米,體積為6,508.68立方米,重量為16,200噸。罄錘峯與避暑勝地內的“錘峯落照”亭遙遙相對。峯北部300米處有一寺廟,廟內石壁上有摩崖石刻,從北至南依次是:彌勒佛、七世達賴(格桑嘉錯)、宗喀巴、五世班禪、不動金剛、米拉日巴、吉祥天母。到棒槌山遊覽,可在山下乘索道直達,也可經由普樂寺步行登山。

棒槌名字來由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以該峯狀似磬錘,將此山賜名為“磬錘峯”。磬錘峯孤立於平緩的山巒之上,猶柱擎天,那上部略粗下部略細的自然造型很容易開啓人的想象力,説它可與納米比亞的“上帝的姆指”相媲美,説它狀若磬錘、棒槌,都是印在文字上的文雅表述,在當地人的心中它更象採天地之精華的陽具,那些不會生育的婦女踩着虔誠的步履(雖有纜車也不能坐),就為了到峯頂摸一摸它,感覺一下它的陽剛氣息。或許真有婦人因此而得螟蛉之子,否則這種近乎於宗教儀式的習俗就不會沿襲至今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