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溪公王

鎖定
梅溪公王又稱梅溪聖王,在梅州客家人心目中地位很高,他是福祿神明,是鄉間村民的裁定和守護之神。在文獻記述和民間傳説中均有不少關於“公王顯靈降雨”和“扛公王出巡”、“接公王”的傳説。
本    名
梅溪公王
別    名
梅溪聖王
所處時代
解放前

梅溪公王簡介

據祥雲宮住持釋仕金和長者年伯介紹,解放前,如當地遇久旱無雨,人們便把梅溪公王抬出去,在祥雲宮對面小山平地上設壇作法,虔誠的民眾先後趕到梅溪公王面前燒香跪拜,祈求公王顯靈降雨。還有是每年農曆八月初三,祥雲宮還要舉辦“扛公王出巡”和“接公王”的民俗活動。活動形式是每年輪流由一個村出資,是日扛着梅溪公王從一個村出發,稱之為“出神”,巡遊完各村後最後到出資舉辦活動的那個村裏,由其“接神”並宿夜(俗謂“留神”),晚上還要安排大家宴席並搭戲台請戲班表演“吊木猴戲”(木偶戲)或唱大戲,有些輪到“接神”的較富有的出資村還會熱鬧三天兩夜。
祥雲宮歷史悠久,幾經滄桑。解放初期,該宮興盛時有十多名香花齋姑駐寺,方圓百里不時有人恭請她們為去世親人超度做法事。不久,祥雲宮一度停止宗教活動,“設壇求雨”和“公王出巡”等民俗活動亦隨之銷聲匿跡,而且該宮瓦房簡陋殘敗。改革開放後,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鄉賢餘國春先生、李華揚先生、楊秀蘭女士等熱心人士深明保護文物古蹟之重大意義,先後捐資修繕該宮,仍供奉梅溪公王,香火延續不斷,又成為村落風物文化中心。

梅溪公王梅溪公王原型

梅溪公王又稱梅溪聖王、安濟侯、安濟聖王,是在梅江流域(特別是梅江梅城以下的下游段)最為流行的鄉土神明之一,其廟宇神壇可謂是處處有之。在人們眼裏梅溪公王幾乎無所不能,既是福祿神明,又能興雲致雨,既是航運之神,又是守護之神。 [2] 
古往今來,不單祥雲宮奉祀梅溪公王,乾隆《嘉應州志》記載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有兩座同樣供奉梅溪公王的梅溪宮,一座在今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新墟角北、一座在今梅縣區鬆口下店村。在梅城今梅江北岸梅江橋頭的梅溪宮亦奉祀梅溪公王。在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供奉梅溪公王的還有王明宮、王濟宮等,梅州的不少鄉村的公王壇也奉祀梅溪公王。由此可知,供奉梅溪公王是很普遍的現象,是梅州客家人廣為流傳的宗教信仰。
丙村新圩梅溪宮 丙村新圩梅溪宮 [2]
梅州地區崇祀梅溪公王歷史悠久,但是對於其原型的演變及其由來,歷代以來都是爭論不休,其主要有四種説法,分別是梅鋗説、王十朋(號梅溪)説、水神説、王伉説等等。 [2] 

梅溪公王梅鋗説

最早提出梅溪公王為梅鋗的是清康熙《程鄉縣誌》的執筆者李二何,李二何在《程鄉縣誌》卷一《沿革》中認為,無論是梅溪、梅州還是梅溪公王,他們都與梅鋗有關。 [2]  據清康熙《程鄉縣誌》載:“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曾見《粵東名賢志》:梅鋗,湞水人,漢初,從高祖,破秦有功,封於粵,即今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地。故號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鋗得名也。各鄉祀神有梅溪公王意即其人。雲俗不詳其從,未遂以程俗多樹梅,故名梅溪。又以宋時狀元王十朋號梅溪,梅溪即十朋,皆習而不察,相傳之誤也。今考證以俟後之君子。”梅州城始建於宋朝,命名比“梅口”和“梅溪”等遲了幾十年。從公元945年程鄉在潮州府屬割出,直至設立“嘉應州”(公元1733年)這近八百年中,梅州地方先後五次隸屬潮州府管轄。故清《順治潮州府志》卷七載:“鋗以功最大,最先封台侯二千户,今梅州以鋗得名。”在史上,李士淳、劉廣聰和各種縣誌都明確指出:梅州以梅鋗得名,而奉祀的梅溪公王即是梅鋗。
由此可見,梅州、梅溪與梅鋗緊密聯繫在一起,梅鋗在梅州人心中地位之高。清朝《光緒嘉應州志》又述:“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松源江合大河處,東岸有金盤宮祀梅溪神。”金盤宮又稱梅溪宮,曾於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修建,而始建於何時則無考。在宮的正殿柱聯曰:“漢時功業清時福,當日威儀此日神。”宮內神牌上安放的神牌曰:“敕封梅溪助國安濟侯之神位。”由梅溪宮的名稱、供奉的神明、神位牌和正殿對聯內容,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所長、學者房學嘉在《客家流源探奧》中也推證:“梅溪宮所奉之神梅溪聖王,即秦漢時的梅鋗無疑。” 又傳説公元前196年,梅鋗逝世後,部屬及其家人把他的靈柩運回到餘干縣梅港安葬。後人在他墓地旁建造寺廟,塑其金像供奉,由於梅鋗生前酷愛梅花,故又在廟側種植梅林,以紀念這位一代英雄。其後自漢朝起,越族人供奉他,他曾管轄的漢族移民也虔誠地敬奉他,到處修祠建廟,廣種梅花,一直延續,延綿不斷。
綜上所述,祥雲宮和梅溪宮等供奉梅溪公王是為了紀念漢代“梅王”梅鋗。
梅溪公王
梅溪公王(2張)
雖然古時對漢代“梅王”梅鋗的記載資料不詳,但從其片段描述中亦足見梅鋗有勇有謀和他的豐功偉績,以及重要地位和廣泛深遠的影響力。梅鋗立下功業封侯領梅嶺轄“梅州”,故人們都崇敬他。梅鋗去世後,當地為了紀念梅鋗而到處栽種梅花和修祠建廟,致使又衍生了對“梅溪公王”的崇拜,並把他的姓銘記在城池、村舍和山水之中,由此再得“梅源”、“梅溪”、“梅口”、“梅州”等等名稱和詠梅詩文,從而促使形成了“梅文化”並不斷推動其發展。追根溯源,這是有着極為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藴的。梅山梅水潤梅花,奉祀梅王仰清華。梅州多“梅”名,世人愛梅花。祥雲宮等雕塑“梅王像”奉祀,百姓對“梅溪公王”的頂禮膜拜,這些都是對梅鋗的一種紀念,寄託了對開發嶺南的先驅梅鋗的無限追思,體現了對先賢的尊重和敬仰,是對“梅文化”的鐘愛和弘揚。 [1] 

梅溪公王王梅溪説

另外一種説法是認為梅溪公王是南宋狀元王十朋(號梅溪),這在梅州民間多有流傳。最早的文獻記錄是在雁洋《李氏族譜》中,該族譜中有饒鎮都司李焜在康熙二年寫的《梅溪公王》碑記,其中寫道當時的人認為梅溪公王是南宋狀元王十朋(號梅溪),因為王十朋曾經在年輕時到過潮州地區,而且還留下了讖語,因此潮州各地對王十朋有相關祭祀(清初梅州是屬於潮州所轄),梅溪公王即是王十朋的化身。 [2] 
梅州民間還有與王十朋相關傳説故事。傳説舊時王梅溪在梅州當官,有一年適逢發大水,眼看水災越來越嚴重,王梅溪為了感化水神,決心以自己的性命平息洪水,換取全州人民的幸福。於是,他跳入梅江中,洪水立即消退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各地立壇祭祀,稱之為梅溪公王。 [2] 

梅溪公王本境水神説

本境水神説所見最早的提出者是清代康熙年間翰林李象元,他在《重修梅溪宮碑記》中對上述兩種説法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證批駁,並認為梅溪公王即是本境水神,梅鋗説、王十朋説都站不住腳。其雲:“餘嘗謂梅溪即本境水神,安濟之號似從水生義,凡廟而祀之者,皆在河干水涘。” 而後來的地方誌如乾隆《嘉應州志》、光緒《嘉應州志》的撰寫者也認為李象元的説法有理,並延續了其觀點。 [2] 
梅溪公王是否是本境水神呢?《宋會要輯稿》中將梅溪宮稱為“惡溪神祠”,主要是因為梅溪宮在“惡溪”之上。為何要在惡溪之上建一個梅溪宮呢?那就要先對惡溪做一番瞭解。 [2] 
所謂的“惡溪”,即如今的梅江,舊時也稱“惡水”,據北宋《太平寰宇記·嶺南道四·梅州》記載:“惡水。即州前大江,東流至潮州出海,其水險惡,多損舟船,水中鱷魚遇溪水泛漲之時,隨水至州前。”可見是由於舊時梅江多險灘、鱷魚,因此得名“惡”。 [2] 
然而這個“惡溪”在古代卻是一個聯繫粵東與廣州地區以及江西福建各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貶謫潮州的官員來往的必經之路,如韓愈《刺潮謝表》雲:“過海口下惡水,濤瀧壯猛,是自廣、惠而循、潮,順流而下。”然而此通道卻又非常險惡,險灘眾多,多損舟船,為了祈求在此航行平安,因此便設立了這個“惡溪神祠”,這也是該神祠被賜額“安濟”的由來。南宋《輿地紀勝·梅州·詩》還記載了張志遠的《祭梅溪宮文》一詩,由此亦可佐證“惡溪神祠”在當時的功用,其雲:“四百餘年鱷不歸。七十二灘險莫支。千艘上下無傾欹。波間小艇理筒絲。” [2] 
由此看來,梅溪公王為本境水神無疑,至於其崇拜的最早對象,則或為蛇神。這是因梅州地區古屬閩越地,東漢許慎《説文解字》載:“閩,東南越,蛇種。”按照人類學的觀點,大概可以理解成“閩”是在東南沿海一帶的,以蛇為圖騰崇拜對象的古老族羣,而這個“惡溪神祠”很可能即是當地人祭祀蛇神的遺存,而舊時相關記載南方各地祭祀蛇神的文獻亦比比皆是,如潮州安濟王廟,又稱青龍廟。據考證,舊時該地即為祭祀蛇神之所。 [2] 

梅溪公王王伉説

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還發現有王伉説。在丙村新圩梅溪宮的碑刻《梅溪宮簡介》中寫道,梅溪公王神像為三國蜀都戍邊將領蜀國永昌太守王伉的化身,聯曰:漢時功業清時福,當日威儀此日神。 [2] 
丙村新圩梅溪公王牌位 丙村新圩梅溪公王牌位 [2]
將王伉作為梅溪公王的原型的宮廟只發現丙村新圩梅溪宮,據其《梅溪宮簡介》中介紹,該宮建於明神宗萬曆二年;另外,與梅溪公王有關的潮州安濟侯廟,據考證也認為王伉的入祀是在明代,可見以王伉作為梅溪公王原型或是明代才有的。之所以以王伉作為梅溪公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梅溪公王的名號是“助國宣化永昌王”(該神宮牌位寫作“敕封治國安濟侯永昌王”),而王伉又是蜀漢的永昌太守,因此將其認為是梅溪公王的原型。 [2] 

梅溪公王考證

要弄清楚梅溪公王原型,必須對與梅溪公王相關的文獻進行梳理。梅溪公王舊時稱安濟(王、侯),如今見到最早出現梅州安濟(王、侯)的記載是在《宋會要輯稿》中,據《宋會要輯稿》載:“惡溪神祠。在梅州程鄉縣(原注:舊號助國宣化永昌王),徽宗崇寧三年六月賜廟額“安濟”。” [2] 
由此可知,所謂的“安濟”是御賜的廟額,並非該廟中原來的神名,廟中原來的神名是“助國宣化永昌王”。 [2] 
“助國宣化永昌王”這個名號是所知梅溪公王最早的名號,從這個名號可以對以上幾種説法進行考證。首先,若梅溪公王的原型是梅鋗,那麼根據梅鋗所封的名號“台侯”,或民間給他“梅王”稱號來看,與“助國宣化永昌王”似乎並沒有任何關係,看來梅鋗説非常存疑。而“王十朋”説則更為錯誤,早在北宋以前梅溪公王就已經有了名號,與南宋的王十朋就沒什麼關係了。 [2] 
前述三種説法皆是明代之後才開始出現,這或許是因梅州地區在明之後逐漸儒家化的過程中,為了與儒家正統相接,而將梅溪公王進行儒家化、正統化,把梅溪公王與歷史上與梅州有關或者其神格與梅溪公王相似的歷史人物相連接,也因為各地區的歷史背景不一,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梅溪公王原型説。 [2] 

梅溪公王梅溪公王祖廟

要弄清楚梅溪公王的祖廟,首先要了解《宋會要輯稿》中的所説“惡溪神祠”的所在地。據《輿地紀勝》之《潮州景物上》雲:“鱷溪,以鱷魚得名,舊傳為惡溪。韓公刺潮謝表雲,過海口下惡水,濤瀧壯猛,是自廣、惠而循、潮,順流而下。今程鄉鬆口俗號惡溪廟,安濟廟乃其所也。廟有鱷魚餘骨尚存後人留題有“古廟巖巖鎮惡溪”之句。” [2] 
文中已表明,這個“惡溪神祠”(即惡溪廟)是在程鄉鬆口,而程鄉鬆口即如今的梅縣區鬆口鎮。這個神祠在南宋時廟中還有鱷魚的餘骨,且當時已有“古廟”之稱。由此可知,鬆口鎮安濟廟創建甚早,非常可能是梅溪公王信仰的起源之地。而宋以前梅溪公王的“助國宣化永昌王”的名號,極有可能是南漢劉 來鬆口之時所封賜,據《南漢書》記載:“帝用術者言,幸梅口鎮避災,閩將王延美以兵襲帝,未至數十里,帝偵之,遽還”(據考證梅口鎮即如今鬆口鎮)。 [2] 
《輿地紀勝》中之所以記載鬆口為主廟,而州城之廟反而為行祠,是因為鬆口為梅州與潮州相接之門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宋時鬆口設有鬆口鹽務,地位之重要不亞於梅州城。舊時俗語云:“鬆口不認州”,由此看來,由來甚古。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