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州市山歌劇團

鎖定
梅州山歌劇的專業劇團成立於20世紀五十年代,是在客家山歌、小調、宗教音樂、客家歌舞、竹板歌説唱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融合多個外來劇種的表現手法而形成的地方戲曲劇種,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擅演現代戲。
劇種分佈於廣東梅州、河源、福建龍巖、江西興國、廣西賀州等廣大客家地區,傳播至東南亞等海外華人聚居地。梅州山歌劇是廣東客家語系中的代表性劇種, 2017年被列入第七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8年12月7日至9日,客家山歌劇劇種藝術研討會暨紀念梅州山歌劇建團六十週年活動在梅州舉行。 [1] 
中文名
梅州市山歌劇團
屬    性
劇團
主要成就
獲得了文華優秀劇目獎
成立時間
1958年

梅州市山歌劇團早期經歷

梅州市山歌劇團 梅州市山歌劇團
梅州客家山歌劇萌芽於明、清時期粵東提線木偶戲中的“耍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形成了“山歌演唱劇”“客家方言歌劇”等稱謂的舞台演出形態,1951年正式命名為山歌劇。
1958年,主要演出山歌劇的梅縣民間藝術團調往汕頭成立汕頭專區山歌劇團。

梅州市山歌劇團更名經歷

1965年分專區,該團更名為梅縣專區山歌劇團,後來“專區”改“地區”再轉“市”,劇團隨之更名,現為梅州市山歌劇團。成立初期僅靠20多人組建起業餘文工隊,主要是配合中心搞宣傳工作,經常到大隊、公社、部隊演出小歌劇、小話劇、舞蹈等內容。到了改革開放初期,隊伍已經壯大到七八十人,表演也更加豐富精彩,其中有些作品更是登上了全國舞台,收穫了大批觀眾。鼎盛的時候,有市直(原汕頭專區)和梅縣區、興寧縣、蕉嶺縣、平遠縣5個專業山歌劇團,後因文化衝擊、發展困境、體制改革等因素,平遠縣山歌劇團退出歷史舞台。” [2] 

梅州市山歌劇團作品介紹

梅州山歌劇團成立前期,先後推出一大批觀眾喜愛的大型劇目,《彩虹》《挽水西流》《風雨亭》《螺螄姑娘》等;改革開放後,更是迎來了山歌創作的春天,《長泉情》《相思豆》《虹橋風流案》《漂流的新娘花》《啼笑冤家》《山稔果》等,一步一腳印將劇種推向一個新的階梯;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全國戲劇不景氣的背景下,梅州山歌劇逆流而上,《等郎妹》《圍屋舊夢》《山魂》《桃花雨》《閤家福》《紅婚紗》《風從中原來》《古寨牛人》《圍屋月光光》,在廣東省藝術節上實現了“五連金”,為梅州贏得了“得獎大户”的美稱。

梅州市山歌劇團獲獎經歷

《等郎妹》參加了中國戲劇節,獲得了“曹禺劇目獎”;《桃花雨》參加了中國藝術節,獲得了文華優秀劇目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