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桲欏村

鎖定
桲欏村隸屬鋼城區黃莊鎮,位於鋼城區政府以東、黃莊鎮政府西4公里處。西鄰鋼城區政府,北靠萊鋼,東與丈八丘村接壤。發源於歷山、旋崮的汶河三條支流在村東彙集,沿村南青楊崮之陰西流而下。960口人,300畝耕地,500畝山灘,以經營農業為主。
中文名
桲欏村
行政區類別
鄉村
所屬地區
鋼城區黃莊鎮
地理位置
鋼城區政府以東

桲欏村歷史沿革

據《鞠氏家譜》載:“清乾隆年間由蒙邑遷居此處。”另據《王氏家譜》載:“吾王氏原籍冀州棗強縣,於明洪武年間遷居蒙邑桲欏莊。”村邊生長一種灌木,葉似簸蘿,當地稱簸蘿葉,藉以名村簸蘿,後諧音為桲欏。
據史料記載:桲欏村明清時代屬蒙陰縣所轄;1940年先後劃歸新蒙縣、博萊縣;1944年5月復歸蒙陰縣;1945年7月劃歸沂源縣;1991年劃歸萊蕪市;1993年歸萊蕪市鋼城區所轄2020年。同年桲欏村改稱桲欏居委會。
桲欏村地處萊鋼腹地,兩條沿河公路橫貫東西,府前街穿村而過。東接萊鋼新興路,西通205國道,交通十分便利。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集商貿、飲食服務、旅遊、房地產開發於一體的好地方。這裏物產豐富,盛產小麥、玉米、穀子、地瓜,蘋果久負盛名。石灰石、河沙是萊鋼建築業主要原料產地。地下水資源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含多種微量元素,是萊鋼生活用水的主要產地之一。
1954年由村黨支部書記王道星、村長王京思等人組成互助組。1955年進入初級社。1957年進入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為生產大隊,一直延續到“文革”後至改革開放前。村中最初王姓居多,張孫兩姓已無後人。今全村共有18姓,以王、鞠兩姓人口最多。

桲欏村人文自然

桲欏村風景
桲欏村風景(3張)
桲欏坐落汶河之陰,形似飛燕,頭南尾北,如向汶河銜水。進村南有一圓形荷塘,名叫團團汪,佔地約2畝。西有長形荷塘叫長長汪,佔地約10畝。長長汪已填塘還田,成為菜園,而團團汪卻越來越美,池塘周圍碧柳成蔭。當地有詩曰:“夏曆四月清荷天,小荷仰首望柳間,黃鸝垂柳映池內,鯽兒嬉戲柳蔭邊。大暑六月白蓮開,碧盤銀珠撒滾來,蛙兒俏皮蹲盤內,錯把銀珠當球玩;八月仲秋好風光,農家採蓮出藕忙,沙底紫泥汶河水,槨欏白蓮脆又香。”槨欏荷塘是村中一大景觀,初夏到盛暑引來了無數遊人、畫家、攝影愛好者。特別是白蓮藕,遠近聞名。前幾年,銷往顏莊、寨子、黃莊,一開攤,不放秤,立馬售光。它質地優良、脆嫩、細膩無碴,也算得當地一大特產。荷塘以北有一座飛檐鬥角宮殿式建築,坐北向南,廟內正門上方懸一方形匾額,上書“關帝廟”三個鎦金大字,今人書楹聯一副,上聯為“智在春秋功在漢”,下聯是“心同日月義同天”,橫批為“治國安邦”。原有兩塊石碑,均於“文革”中被毀。現存廟內壁中石碑兩塊,西壁刻有雕塑泥瓦工匠之名,東壁石碑為修建關帝廟之因由及首領、款項的來源,碑中雲:“以村紳齊泰為倡者,以賣官木為資,以修關帝廟。”落款日月為“嘉慶拾捌年歲次癸丙立”。可見廟歲之久遠,村民尊崇忠厚信義之深。關帝廟為槨欏村一大名勝古蹟。據老人傳,修建其廟宇以鎮汶河洪水氾濫,已毀石碑中有所記載。
汶河 汶河
汶河這條潤澤齊魯大地的河流,在解放前也給兩岸人民帶來無數災難。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根治汶河,變害河為利河。在治理汶河的過程中,出現了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原桲欏河段彎曲、奇險、美麗並存,河水從丈八丘河段西去直逼槨欏北嶺,折回向南,飛撞石崖,迴轉西去,流經槨欏2公里,經傅家橋北,直插艾山龍珠嶺,山洪暴發,波濤洶湧,聲聞十里,尤為壯觀。1966年前,由於河牀高,僅低於兩岸田地0.3米左右,一旦洪水暴漲,山洪爬上兩岸,便吞噬良田莊稼和村莊。據史料記載,1933年大水進村,直逼關帝廟腳下;1957年又一次進村,兩岸良田全被洪水吞沒,所積泥沙足有半米之厚。1960年,村黨支部書記王道明帶領全村人民採石築堤,南岸從東嶺腳下至傅家橋村東,北岸從村北北嶺嶺根西至原副業廠(現工程團團部),用長條石砌起了兩道沿河大堤,並在村東村南出口處築起兩座石壩,一擋洪水,二為交通;同時,在兩岸沙灘植樹造林。後來,由於萊鋼建設,砂子作為一大建材,需用量大增。由於取砂的原因,整個河牀2001年至2002年下挖10米左右,水患雖無,交通不便,為此,村裏又修築了兩條寬10米、長300米、高4米的攔河大壩,攔腰截住了西去的汶河洪水,阻隔南北、東西交通的大壕溝填平了,天塹變通途;險河成了人工湖,瀑布飛濺,高達5米;壩裏水平如鏡,遊船行於碧波之上,兩岸遊人如織,為萊鋼人創設了一個休閒的好去處,也為桲欏人開發了一項旅遊資源。由於水勢減緩,下河道筆直寬闊,水面平穩,清可見底,一到下午,夕陽斜照水面,波光鱗鱗,再加上岸芷汀蘭,北桃南楊,上下輝映,真是美不勝收,讓人叫絕。天下之水東流去,唯獨汶水迎夕陽,夕陽斜照桲欏河段景色最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