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桐貴村

鎖定
桐貴村,隸屬於安徽省銅陵市郊區老洲鎮
中文名
桐貴村
別    名
竹園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徽省銅陵市郊區老洲鎮
面    積
4.96 km²
電話區號
0562
郵政編碼
246720
人口數量
4490人
著名景點
龍潭
紀家龍窩
車牌代碼
皖G

桐貴村地理環境

桐貴村宣傳欄 桐貴村宣傳欄
桐貴村位於安徽省銅陵市郊區老洲鎮中南部,東邊與陶圩村相鄰,南邊與王套村緊依,西邊是老灣村,北邊是下圩村,全村共有11個自然村,總户數1113户,總人口4490人,有黨員97名。全村行政區域面積4.96平方公里,有旱地2978畝,水田446畝,水域面積65畝,村級收入8.4萬元,人均純收入3560元,經濟發展穩步。桐貴村多次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是全鎮的“文明村”“示範村”,新農村建設標準、規範,有線電視入户率84%,自來水入户率97%,電話裝機96%,電氣化、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快步推進中。水泥路連接各個自然村,交通便利,能滿足老百姓需要。今日桐貴:鄰里和睦,社會穩定 。

桐貴村歷史沿革

據説南朝梁武帝時,老洲此地為武梁州,經木鵝漂流定界後,武梁洲歸屬南江貴池縣。歷經數百年,武梁洲南崩北長,由江心漸向北移,東與北岸相連。1937年國民黨省政府命令將其劃歸桐城縣,縣界劃定後,為便利南北交通,造一木橋聯結,人稱桐貴橋。解放後,區劃調整,老桐城之東南部劃歸樅陽縣,武梁洲成了後來老洲鄉西部的行政村,桐貴橋所在地為桐貴村。

桐貴村村名由來

桐貴橋 桐貴橋
桐貴村歷史上有一座橋叫桐貴橋,桐貴橋的由來主要是因為在歷史上,桐貴村當時是屬於貴池和桐城的交界區,一半屬於貴池,一半屬於桐城,當時是兩個自然村。後來當地村民為了在兩城交界區的河上建一座橋,為了爭得這座橋的名字,大家互不不相讓,後來由當地兩方長者裁定。當時有人提出在河中間放一紙船,看紙船飄向哪邊,就以哪邊為主,然而紙船一直徘徊在河中間,後來有人就提議就將此橋名為桐貴橋。解放以後,重新劃分村落後,該村就命名為桐貴村,現在的桐貴村包括之前的竹園村和桐貴村。

桐貴村政府概況

政府領導 政府領導
全村設有桐貴村黨支部,現任黨支部書記林清波,林清波同志多年被評為優秀黨員,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書記,在任10餘年,帶領全村老百姓向小康生活邁進,林書記作風正派,為官清廉,艱苦樸素的作風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林書記的身影,現任村委會主任曾照勇,支委高雙珠、紀飛彪。

桐貴村基礎設施

1、道路交通
村域內有老普公路3.2公里,柏油路面4米寬,砂石路4公里,4米寬,等級不高,交通主要以陸路為主。
可愛的學生們 可愛的學生們
2、文教、衞生
村內有2所小學,施家小學和桐貴小學,在校生210人,教職工20餘人。個體診所2所,主要疾病依靠老灣醫院和桐貴村衞生所就診,高文達醫生負責全村醫療衞生,村域內為血吸蟲流行區。
3、電力、電信
全村共有變壓器8台,分別為60kva2台,30kva4台、120kva1台,80kva1台。村高壓線路3公里,380V/220V低壓線路約10公里。全村電話電纜線總長約6公里,已安裝程控電話1000門,移動電話約400户。
4、供水、排水
全村100%用户用上自來水,水源均取自長江水,本村有自來水廠1個,日產100噸,水質尚可,淨化條件一般。排水為明溝和自然排水,水田、旱地排水為電排站排灌。
5、防洪、排澇
全村有電排站二座,排澇主要依靠保成圩電站和餘墩電站,農業抗旱用水主要依靠紅旗閘放水。

桐貴村自然資源

桐貴村沿長江一帶,農產品資源豐富,主產棉花、水稻[3]、山藥、花生、菱藕、辣椒、綠頭野鴨、螃蟹、土雞、甘蔗等農特產品享譽周邊省市,特種水產品有鱖魚、鏝魚、青蝦、蟹、鱉等。

桐貴村民俗民風

四年一度的舞龍燈 四年一度的舞龍燈
桐貴村村民鄉風淳樸,崇尚傳統文化,保留很多傳統習俗,重禮節,紅白喜事都搞的很隆重,清明冬至有祭祖習俗。
四年一度的舞龍燈:
桐貴村紀家龍窩龍燈又舞動起來。關於此龍燈是怎麼來的,眾説紛紜。已有多人用文字述説,我曾經聽紀姓兩位老人是這樣説的。
紀家龍窩附近共有四大姓,分別是:紀、胡、方、曾。一位老人説,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紀家胡家各有一位老人在上江(好像是九江附近)打漁,夜間泊船在江邊歇息,半夜聽見有哼哼聲。天亮後繼續搖漿往上游去,船後有一棵粗木頭跟隨船尾上行(一説是許多木板隨其船後)。長江水是往東流的,船往上游去,而木頭也隨船上行,聯想到夜間聽見哼哼聲,便覺奇異,於是撈起木頭(一説木板)。回家後經過求神占卜,原來是真龍附在木頭上。也有傳説是一百三十八塊龍板,有説是一百一十塊龍板。兩位老人撈回來後一直放在家裏,因為沒有那麼多的人手,無法舞動。若干年後,紀姓某人非常聰明,他想,沒有那麼多人手,可以將龍改短呀。於是便改成了後來的十一板。 人數夠了,紀姓人就獨自舞動。胡姓人沒有辦法,但這條龍還記得胡姓那位撈她的老人,每次出巡之前,必先拜老人墳塋。我很小的時候,一塊田地中間有一墳丘,沒有墓碑,後來不知什麼回事,墳丘不見了,只是一片田地了,但老龍出巡,還是在那田地裏轉上一圈,以示不忘打撈之恩情。
另一位老人是這樣説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南九華山下有九條龍,這九條龍中有一條龍特別爭強好勝,人們向它求風,它便給風,向它求雨,它便給雨,求財給財,求子給子。引起其他八條龍妒忌,上奏至天庭,玉皇大帝聽信讒言後,也非常生氣。便拍着桌子説:“ 你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如此好出風頭。看你究竟能發幾家。”此龍見玉帝責備它,心裏很是不快。聽見玉帝説“幾家”(紀姓的“紀”音幾),一怒之下,便從九華山直奔江北紀家龍窩。從此在此落地,不曾他去。四年或五年出巡一次,龍要出巡之前,便學雞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