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苓甘朮湯

鎖定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桂苓甘術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中文名
桂苓甘朮湯
總 結
痰飲
編 號
003
組 成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中藥出處
《金匱》
方 名:桂苓甘術湯(除痰之劑)
主 治: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歸 經:足太陰藥。
方 義: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飲,伐腎邪,滲水道。桂枝通陽氣,開經絡,和營衞。
白朮燥痰水,除脹滿,治風眩。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滿,故本草曰:
『甘草能下氣,除煩滿。』此證為痰飲阻抑其陽,故用陽藥以昇陽而化氣也。」八、便秘
周鳳梧醫案:陳某某,女,52歲。大便秘結,五六日一行,堅如羊屎。伴有口乾渴,但又不能飲,自覺有氣上衝,頭暈,心悸,胸滿,每到夜間則上衝之勢更甚,而頭目眩暈亦更甚,周身有輕度浮腫,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虛浮,目下色青,舌胖色淡,苦水滑。此心脾陽虛,水飲上乘,津液不行之證。治以温通陽氣,伐水降衝。處方:
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朮6克,炙甘草6克。
服2劑,頭暈心悸及衝氣均減,反映了水飲得温則化。乃於上方加肉桂3克,澤瀉12克,助陽消陰,利水行液。又服2劑,口乾去,大便自下,精神轉佳,衝氣進一步好轉。轉方五苓散與真武湯合方,取其助陽消陰,淡滲利水,以行津液。(山東中醫學院學報)
按語:本案便秘伴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小便不利,舌胖苔滑,乃心脾陽虛,水氣內停所致。水氣不化,津液不布,則上而口渴,下而便秘。治當從本以温陽化飲,待陽復飲化,津液布達,則便秘自行,口渴自除,此化陰霏為甘露之法也。若誤用攻下,則勢必雪谷冰川,穀道不行矣。
【組成】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朮三兩 甘草三兩 以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則利。
【集註】趙良曰:靈樞謂心胞絡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於心胞,其病則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精於上也,茯苓淡滲逐飲出下竅,因利而去,故用以為君,桂枝通陽輸水走皮毛,從汗而解,故以為臣,白朮燥濕,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滿,甘草補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夫短氣有微飲,此水飲停蓄,呼吸不利而然也,金匱並出二方,妙義益彰:呼氣之短,用苓桂術甘湯之輕清以通其陽,陽化氣則小便能出矣,吸氣之短,用腎氣丸之重降以通其陰:陰氣通則關門自利矣。
【按】風水陽水也,石水陰水也,陽水多實,陰水多虛,陽水在上,故多喘,陰水在下,故多滿,所以治陽水用散用攻,治陰水用温用補,然陰中必有陽,此方治陰水之在陽而上者也,腎氣丸治陰水之在陰而下者也,於此推之,陽中亦必有陰,故有小青龍湯五苓散之治法也,今舉世不分陰陽虛實,皆以金匱腎氣湯治之,服之不效,終不改轍,每至吐血而死,良可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