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皮紫萁

(紫萁科紫萁屬植物)

鎖定
桂皮紫萁(Osmundastrum cinnamomeum (L.) C. Presl)是紫萁科紫萁屬陸生蕨類植物。根狀莖粗健、直立,形體矮小,植株高可達60釐米,頂端有葉叢簇生。葉片長圓形或狹長圓形,漸尖頭,二回羽狀深裂;向基部多少變狹,裂片長圓形,圓鈍頭;下部的對生,平展,上部的互生,向上斜,披針形,漸尖頭,基部截形,無柄,中脈明顯,側脈羽狀,每脈二叉分歧,纖細,兩面可見,不明顯。葉為薄紙質,幹後為黃綠色,孢子葉比營養葉短而瘦弱,裂片縮成線形,背面滿布暗棕色的孢子囊。
分佈於中國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黑龍江、湖南、江西、吉林、四川、台灣、雲南、浙江;印度北部、日本、韓國、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越南;北美也有分佈。通常在生長在海拔600-2600米的山區沼澤地帶的人口稠密地區,成羣叢。
桂皮紫萁拳卷的嫩葉乾製後作為蔬菜食用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長白山產區的“紅薇菜乾”以質優、道地聞名,一直是出口日本、韓國的免檢農副產品,除日本、韓國食用外,英國作為觀賞蕨類在園林中應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1] 
中文名
桂皮紫萁
拉丁學名
Osmundastrum cinnamomeum (L.) C. Presl [7]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7] 
紫萁目
紫萁科
桂皮紫萁屬 [7] 
桂皮紫萁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C. Presl,1847

桂皮紫萁形態特徵

桂皮紫萁
桂皮紫萁(6張)
陸生植物。根狀莖粗健、 [2]  直立,或成粗肥圓柱狀的主軸,形體矮小,植株高40-60釐米,頂端有葉叢簇生。葉二型;堅強,幹後為淡棕色;葉片長40-60釐米,葉片寬約10釐米,長圓形或狹長圓形,漸尖頭,二回羽狀深裂;向基部多少變狹,中部羽片長5-7釐米,寬的1釐米左右,裂片長圓形,圓鈍頭;下部的對生,平展,上部的互生,向上斜,相距的2.5釐米,披針形,漸尖頭,長8-10釐米,寬1.8-2.4釐米,基部截形,無柄,羽狀深裂幾達羽軸;裂片的15對,長圓形,圓頭,長約1釐米,寬的5毫米,開展,密接,全緣。中脈明顯,側脈羽狀,斜向上,每脈二叉分歧,纖細,兩面可見,但並不很明顯。葉為薄紙質,幹後為黃綠色,幼時密被灰棕色絨毛,成長後變為光滑。
孢子葉比營養葉短而瘦弱,遍體密被灰棕色絨毛,葉片強度緊縮,羽片長約2-3釐米,裂片縮成線形,背面滿布暗棕色的孢子囊 [3] 

桂皮紫萁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黑龍江、湖南、江西、吉林、四川、台灣、雲南、浙江;印度北部、日本、韓國、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越南;北美也有分佈。通常在生長在海拔600-2600米的山區沼澤地帶的人口稠密地區,成羣叢。 [3-4] 
桂皮紫萁 桂皮紫萁

桂皮紫萁生長習性

桂皮紫萁在接種約20周開始形成幼孢子體,子葉伸出頸卵器,繼續伸長,頂端拳卷,長約1毫米,直徑為0.6毫米,隨後拳卷展開為深綠色的棒狀結構,棒狀結構頂端扁化為一淺綠色的楔形葉,最終長度為14毫米,分化出3個羽片,羽片的邊緣不整齊,葉脈分離。第2葉產生初期也為深綠色短棒狀結構,長約2毫米,直徑約0.8毫米,頂端拳卷,並在拳捲過程中扁化。 [5] 

桂皮紫萁繁殖方法

桂皮紫萁有性繁殖

  1. 孢子採集與保存:5月中下旬採集淡黃色孢子穗,備用;播種孢子時間以採集後15天內最佳,也可將收集好的孢子穗冷藏或冷凍保存。
  2. 播孢前準備:將孢子穗用5%洗衣粉溶液沖洗3分種,然後用無菌水沖洗5-8次,晾乾備用;以森林原土與草炭土(1:1混合)過細篩作為栽培基質,基質經高壓蒸汽滅菌處理20分種,裝置育苗盆(30釐米×20釐米×20釐米)容量的2/3,澆透水待用。
  3. 播種:孢子將處理好的孢子穗切成1釐米×1釐米大小的小塊,直接接種在準備好的育苗盆中;或將孢子穗用雙層紗布袋包住,輕輕拍打使孢子粉從內均勻灑在育苗盆中;播孢量為1克/平方米,播種後用塑料薄膜蓋好。 [6] 

桂皮紫萁無性繁殖

桂皮紫萁無性繁殖一般為挖取野生母蔸(根狀莖)進行移栽繁殖,主要分為整株移栽和分株移栽。整株移栽即挖取野生植株:長13釐米、粗5釐米以上根狀莖,直接移栽至栽培地;分株移栽則在保證野生紫萁每株具有2個以上芽頭,且每個芽頭直徑不少於3釐米的情況下,用快刀或枝剪分割根狀莖,並保護芽頭和鬚根完整,分別定植即可。
  1. 選地:選擇土壤濕潤、疏鬆、肥力較強且pH5.6-6.0(可使用硫酸亞鐵或硝基腐殖酸進行土壤pH調節),排灌方便的地塊作為栽培地。
  2. 整地:整地前應深翻細耙,以腐熟有機農家肥20-30噸/公頃作基肥。溝寬25-30釐米,畦寬120-130釐米。
  3. 定植:株距25-33釐米,移栽深度10-15釐米開穴,準備定植,隔壟移栽,另一根壟上種植黏玉米,前期可為桂皮紫萁遮擋部分光照、收穫後割除玉米利於秋季其積累光合產物。

桂皮紫萁栽培技術

無性繁殖後的栽培管理
  1. 播孢後:桂皮紫萁孢子生長對環境要求較為嚴格,一般温度保持在白天/夜間為25/15℃左右,光照強度為2000勒克斯,光照週期為12小時/天,空氣濕度保持在80%以上,每隔7天噴施1次全營養液;播孢後40天左右原葉體逐漸形成,後每天噴霧1次,保持土壤含水量80%以上,注意通風、控温;待原葉體形成後期可少量噴施多菌靈或惡黴靈及農用鏈黴素防治細菌或真菌等雜菌的危害。
  2. 移栽養護:幼孢子體初期生長髮育較為緩慢,當孢子體幼苗長出3片以上葉片,葉長5釐米左右時將進入快速生長期,此時需將孢子體幼苗移栽。移栽時先將幼孢子體取出,分成3-5株1叢,按行、株距10釐米×10釐米栽到苗牀上。覆以塑料薄膜保濕,注意遮光,15天后把薄膜打開1/3,再過7天可揭掉薄膜,嚴防積水,定期施肥。 [6] 
有性繁殖後的栽培管理
  1. 栽培後:每年在紫萁萌芽前15天左右進行一次中耕除草,中耕深5-8釐米,合理進行水肥管理,以保持田間土壤濕潤;雨季注意保持排水暢通,嚴防積水;在生育期內進行追施1-2次人糞尿或沼氣發酵肥料1500-3000千克/公頃,以後每年秋季倒秧前清除地上老葉,並施1次腐熟農家肥,然後翻耕。
  2. 採收:移栽前兩年不宜採摘或可少量採摘,第三年或第四年進入豐產期。採收時間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株高不少於30釐米,葉柄長到18釐米以上時,採集未伸展開的幼葉,採收時注意不要傷到根部,每年可採2-3茬;當葉片卷鈎時,葉柄從基部木質化時,應停止採摘。 [6] 

桂皮紫萁病蟲防治

桂皮紫萁整個生長期內病蟲害較少,但易受環境因子(如水分、農藥化肥等)影響,應使用有機農家肥代替農藥化肥,以免破壞其正常生長,發生藥害;另外,在人工栽培過程中,桂皮紫萁白粉病發病率較高,其發生程度與温度、光照、經營水平等環境因素有關,應採用綜合防治技術措施防治白粉病。首先加強經營管理,冬季清園並施3-5Be石硫合劑消滅越冬病原;初春展葉後施1%等量式波爾多液;病害發生期,交替施用0.3-0.5Be石硫合劑,15%粉鏽寧WP和撲菌特WP1500倍液,間隔期7-10天,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6] 

桂皮紫萁主要價值

桂皮紫萁拳卷的嫩葉乾製後作為蔬菜食用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長白山產區的“紅薇菜乾”以質優、道地聞名,一直是出口日本、韓國的免檢農副產品,除日本、韓國食用外,英國作為觀賞蕨類在園林中應用。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