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桂林市廣播電視台

鎖定
桂林廣播電視台為桂林市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歸口市委宣傳部管理,全額撥款副處級事業單位。人員編制51人,在職51人,退休14人,其他人員47人(截至2017年2月)。 [1]  桂林人民廣播電台下設辦公室、總編室、新聞部、技術部、財務室和廣告部等部門,下轄的新聞綜合廣播、旅遊音樂廣播、最愛912生活廣播、新聞綜合頻道、科教旅遊頻道、公共頻道和桂林廣播網、桂視網分別於1994年、2003年和2010年啓播。全套頻率每天從六點開始播音,至二十四點結束,總時長18小時。始終以宣傳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傳遞市民心聲為使命,又根據各自的定位來設置節目。
中文名
桂林市廣播電視台
外文名
GUILIN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
建立時間
1959年3月5日(電台)、1985年11月22日(電視)
上級組織
中共桂林市委宣傳部
地    址
桂林市安新北路1號
旗下頻道
3個廣播頻率、3個電視頻道
成立時間
2019年5月6日
主要媒體
桂林廣播網、桂視網

桂林市廣播電視台歷史概況

1959年3月5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同意建立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同年3月9日,廣西廣播管理處將自治區黨委的建台意見報中央廣播事業局,當年4月11日,中央廣播事業局批准建立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指配頻率1450千赫,11月1日,桂林人民廣播電台開始試播,發射機功率500瓦,12月10日正式播音。每天播音3次,全天播音7小時10分鐘。全台職工28人。
1962年5月31日,自治區黨委精簡小組決定撤銷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改為廣西人民廣播電台轉播台。
1982年10月21日,廣播電視部同意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恢復播音,使用頻率1485千赫,發射機功率1千瓦。
1983年12月30日,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恢復播音時,中波發射機功率1千瓦,播出頻率1485千赫, 調頻發射機50瓦(1986年8月改設1千瓦),頻率105.1兆赫。
1984年至1990年,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斷改革廣播宣傳,加強新聞,緊密配合桂林市黨政中心工作的部署,及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改革開放和旅遊城市建設的成就及新人新事新思想,為桂林市兩個文明建設起了積極的輿論導向作用。該台設置過的主要節目有:《桂林新聞》(後改為《新聞與綜合》)、《簡明新聞》(後改為《新聞短波》)、《報刊集錦》《灕江生活》《農村節目》《生活之友》《科技與生活》《文化城》《文化與旅遊》等。
1989年調整節目時把原有的專題節目全部撤銷,改為板塊節目《今日一刻鐘》,其中設“知識與您”、“為您談話”、“企業萬花筒”、“桂林人”、“八一紅星”、“大廈小屋”、“神聊桂林”、“百家談”、“現代風”、“理論信箱窗”、“購貨指南”、“桂林作家”、“牯牛山邊”等欄目;文藝性節目有《小説連續廣播》《廣播影劇院》《音樂》 等。
1990年平均每天播音11小時50分鐘,其中轉播中央和廣西電台節目4小時20分鐘,佔36.62%;自辦節目7小時30分鐘,佔63.38%。自辦節目時間中,新聞節目時間45分鐘,佔10%;教育性節目時間30分鐘,佔6.67%;文藝性節目時間5小時15分鐘,佔70%;服務性節目時間1小時,佔13.33%。
1991年設置的節目有:《桂林新聞》《灕江生活》《法制園地》《旅遊天地》《小説連播》《綜合文藝》《音樂節目》《每週一歌》,還開辦主持人板塊節目《快樂時光》 ,每週星期日10:00、21:30各播出1次,每次60分鐘。
1992年11月至1994年2月5日開辦服務娛樂型板塊節目《空中大雜院》,每週一、四12:00播出,每次60分鐘。
1994年2月6日開始主持人板塊節目直播,每天播音18小時,設置的板塊節目: 《灕江晨曲》《調頻977》《午間快餐》《午後新地帶》《七彩生活流》《繁星點點》《象山夜話》《假日大放送》《環球列車》《空中娛樂城》《今晚你和我》《彎彎月亮船》。
1995年5月1日調整節目設置,設《您早桂林》《調頻977》《東山時空》《城市經緯》《假日大放送》《繽紛陽光雨》《午後班車》《生活頻道》《星光同路人》《青春立交橋》《相伴到午夜》。1995年,平均每天播音18小時,其中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廣西人民廣播電台節目1小時15分鐘,佔6.94%;自辦節目16小時45分鐘,佔93.06%。 自辦節目時間中,新聞節目2小時5分鐘,佔12.44%;教育性節目5小時30分鐘(包括專題節目4小時30分),佔32.84%;文藝性節目7小時40分鐘,佔45.77%;服務性節目1小時30分鐘,佔8.96%。1986年至1995年錄製廣播劇《遠山沒有雪》。
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在1988年9月至1993年5月,其機構與桂林電視台合併為“桂林廣播電視製作中心”和“桂林廣播電視發射中心”,桂林廣播電視製作中心設總編室、新聞部、專題部、文藝部、經濟信息部、技術製作部、播音部、羣工部、行政保衞部。
1995年,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台內機構設新聞部、節目部、廣告部、技術部、發射部。全台職工,1983年恢復播音時58人,1986年52人。1990年,桂林廣播電視製作中心83人,桂林廣播電視發射中心59人。1995年,全台45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員3人,佔6.67%,採編播人員21人,佔46.67%;技術人員13人(包括技術工人4人),佔28.89%;其他人員8人,佔17.78%,台址原在桂林市民主路5號,1993年1月遷到桂林市安新洲。
2015年3月23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覆同意桂林市人民廣播電視台開辦第三套廣播節目生活廣播,節目採用無線調頻方式傳輸,生活類節目在日播節目總量中佔比不低於60%。

桂林市廣播電視台電台簡介

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是桂林市的廣播媒體。
桂林市廣播電視台 桂林市廣播電視台
FM97.7新聞綜合廣播堅持“新聞立台”的方針,以新聞和服務類節目為主,新聞類節目放在早、中、晚的黃金強檔時段,全力打造精品新聞節目,主要的受眾羣是政府官員、企業主、知識分子及大量的中、老年聽眾。
飛揚調頻 飛揚調頻
FM88.3旅遊音樂廣播突出資訊、交通、音樂,定位是輕鬆、動感、服務,主要的受眾羣是都市白領、駕車人士、時尚人羣及大中學生。目前,兩套頻率覆蓋桂林市區和所轄12縣以及周邊的柳州市鹿寨縣,賀州市的昭平、富川,湖南省的永州市等相鄰市縣。桂林市區由建於桂林市區最高峯的堯山上的廣播電視發射塔以3KW覆蓋。並通過光纖網將兩套廣播信號傳輸到12縣的十個廣播電視發射台轉播,各縣發射台發射功率為500W,能覆蓋全縣,同時通過有線網絡數字機頂盒傳送廣播節目。總覆蓋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600多萬,廣播人口覆蓋率90.8%。
最愛912 最愛912
FM91.2桂林生活廣播,我是一個和潮流賽跑的調頻;我是一種活力的聲音、一股麻辣鮮香的味道、我還是一份勇往直前的精神;我有着和年輕人一樣的性格:時尚、快樂、麻辣、堅韌;【我的能量】我以鮮明的快樂風格和講究品位的內容生產為己任,打造“策略先行”、與新媒體融合相生的廣播頻率,充分利用移動網絡的互通互融,體現912獨有的“隨時互動、時時創新”特性。
頻道名稱
播出頻率
新聞綜合廣播(第一套節目)
FM97.7MHz
飛揚調頻(第二套節目)
FM88.3MHz
生活廣播(第三套節目)
FM91.2MHz

桂林市廣播電視台設備改進

桂林人民廣播電台現有直播室兩個,錄音室三間。直播室經過歷年的資金投入與改造,數字化和自動化程度逐步提高,錄音間都配備錄製編排工作站,具有較強的節目製作能力。音頻工作站具備播出站、錄製站、漫錄站、廣告管理站等9個站點和服務器一台,實現了節目、廣告的製作、編排和自動播出。文稿、辦公網絡初具規模,發稿、編稿、審稿、發送稿件都方便快捷,實現了無紙辦公。同時擁有現場擴音、現場直播設備,能完成中大型活動的現場音響和直播任務。

桂林市廣播電視台電台榮譽

[1]  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高雅,抵制低俗,一直致力於優質原創欄目和品牌影響力的打造,以新聞、交通、時尚三大內容特色彰顯頻率追求,藉助廣播傳播的優勢擴大知名度,成為廣西乃至中國較具影響力的地市級電台之一。
國內外大獎
50年來,桂林人民廣播電台已有30多個節目和欄目獲國內外大獎,其中新聞系列報道《咱當兵的人》獲中國抗洪救災優秀報道一等獎、中國新聞獎廣播專題二等獎,新聞專題《區域經濟戰略在桂林的實踐》獲全國城市廣播電視學會協作會廣播社教節目一等獎,連續報道《從灕江走向世界的藍精靈》獲中國廣播獎系列(連續)報道二等獎,少兒節目《陽光好少年》先後榮獲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優秀少兒廣播欄目”專項基金評審一等獎、2008—2010年度自治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10年5月《節約用水,從點滴做起》獲全國城市電台公益廣告一等獎。
多年來,桂林人民廣播電台有200多個作品和欄目分獲各類省級新聞獎和廣播電視優秀作品大獎,其中1986年-1993年調幅廣播時,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5個;1994年調頻廣播開播後至2009年,共獲廣西新聞獎、廣西廣播電視優秀作品獎廣播類一等獎42項、二等獎67項、三等獎98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