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核工記

鎖定
《核工記》是清代文學家宋起鳳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寫了一個“長五分許,橫廣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風景,主體部分按照由上至下、由內及外、由中心至邊緣的空間順序來寫,體現了該桃刻工藝的傳神、精細和複雜,以及工匠高超的刻技。文章説明順序井然,雜而不亂,條理清晰,描述生動。
作品名稱
核工記
作    者
宋起鳳
創作年代
清代
出    處
虞初新志
作品體裁
散文

核工記原文

核工記
季弟獲桃墜一枚,長五分許,橫廣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歷歷可數。城巔具層樓,樓門洞敞。中有人,類司更卒,執桴鼓,若寒凍不勝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隱蔽三章。松下鑿雙户,可開闔。户內一僧,側首傾聽;户虛掩,如應門;洞開,如延納狀,左右度之無不宜。松外東來一衲,負卷帙踉蹌行,若為佛事夜歸者。對林一小陀,似聞足音僕僕前。核側出浮屠七級,距灘半黍。近灘維一小舟,篷窗短舷間,有客憑几假寐,形若漸寤然。舟尾一小童,擁爐噓火,蓋供客茗飲也。艤舟處當寺陰,高阜鍾閣踞焉。叩鐘者貌爽爽自得,睡足餘興乃爾。山頂月晦半規,雜疏星數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取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
計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宮室器具凡九:城一,樓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閣一,爐灶一,鐘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灘石四,星、月、燈火三。而人事如傳更,報曉,侯門,夜歸,隱幾,煎茶,統為六,各殊致殊意,且並其愁苦、寒懼、凝思諸態,俱一一肖之。
語云:“納須彌於芥子。”殆謂是歟 [1] 

核工記註釋譯文

核工記詞句註釋

①季弟:最小的弟弟。
②桃墜:桃核做的墜子。
③雉(zhì):城牆垛子。
④具:有。
⑤司更卒:更夫。司,管理。
⑥桴(fú):鼓槌。
⑦不勝:受不了。
⑧章:棵。
⑨應門:應聲開門。
⑩延納:請進。
⑪衲:和尚穿的衣服,這裏指代和尚。
⑫卷帙(zhì):書卷,這裏指佛經。
⑬佛事:和尚給人唸經。
⑭小陀:小和尚。
⑮浮屠:寶塔。
⑯半黍:半分長。
⑰維:用繩栓着。
⑱噓火:吹火。
⑲艤(yǐ):攏船靠岸。
⑳高阜(fù)鍾閣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個鐘閣蹲在那裏。阜,土山。
㉑睡足徐興乃爾:睡足以後慢慢起身之狀。興,起身。乃爾,如此這般。
㉒半規:半圓。
㉓“姑蘇”二句:是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句。
㉔招提:寺。本義是四方,僧為四方僧,住處為招提僧坊。
㉕隱(yìn):靠着。
㉖殊致:不同的情趣。
㉗納須彌於芥子:佛家語有“芥子納須彌”,比喻諸相皆非真,鉅細可以相容。須彌,佛教中傳説的山名。芥子,芥的種子,比喻極微小。
㉘殆謂是歟:大概説的就是這種情形吧。是,此,這種情形。 [1]  [2]  [3] 

核工記白話譯文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墜子,它長五分左右,橫寬四分。整個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窪處插出一座城來,城牆垛子分明,可以計算數目,城頂有高樓,樓門大開。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這寒冷的天氣一樣。靠近山腳有一座寺院,隱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樹。松樹下面開了兩扇門,可以打開和閉合。門裏面有一個和尚,側着耳朵專心致志地聽着外面的聲音,門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誰應聲開門。把門打開,好像在請誰進去的樣子,以上兩種情況反覆揣測沒有不合適的。松樹東面來了一個和尚,揹着佛經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剛參加完佛教活動晚歸的人。對面的樹林裏有一個小和尚,聽到了腳步聲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邊露出七級寶塔,距離河灘有半分遠。靠近河灘繫着一條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間,有一個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樣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個小童,抱着爐在吹火,大概是燒水給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對着寺院的背面,高處的土山上有敲鐘的閣樓蹲在那裏。敲鐘的人神色飛揚,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這樣的。山頂月亮昏暗呈半圓形,夾雜着稀疏的星星有幾點。山下面則是波紋漲起來了,顯示出大潮要來的徵兆。整個桃墜的創意取自於唐朝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句子。
計算整個桃墜,人總共有七個:分別是四個和尚,一個船客,一個小童,一個兵士。宮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個:分別是:一座城,一座樓,一座寺院,一個寶塔,一條小舟,一個閣樓,一個爐灶,鍾和鼓各一個。景緻共有七處,分別是:山、水、林木、四塊河灘石頭,星星、月亮、三盞燈火。而人的活動例如傳遞更次,報知天亮,候門等人,夜晚歸來,靠着茶几,燒製茶水,總共有六樣,各自神情態度都不相同,並且具有其愁眉苦臉、畏懼嚴寒、凝聚神思各種神態,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語説:“容納高山於芥菜子。”大概説的就是這種情形吧! [2] 

核工記創作背景

微雕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是中國歷史悠久的雕刻工藝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一個不大的桃核上,展現出人間萬象、山水景物、以及不同格調的各式建築,並把傳神、精細、複雜這三大特點融為一體,也即所謂的“納須彌於芥子”,便是中國微雕工匠們世世代代極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作者的季弟得到了一件桃核微雕工藝品,作者有感於其雕刻的精湛,創作了此文。 [4] 

核工記作品鑑賞

核工記整體賞析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首飲譽古今的七絕《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描寫了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城外楓橋和寒山寺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表現出一種寂寞的情調,渲染了作者旅途的孤愁情懷。而此文所記桃核工藝品的微雕世界則是張繼詩之意境的再現,是詩之意境的具體化、形象化,並賦予其以更豐富的內涵。
但是,微雕世界的重心卻凝聚在兩處:一是寒山寺,一是小舟,扣住了詩的題意。先看寒山寺,依傍山麓,古松掩蔽。房門虛掩,一僧於屋內側首傾聽。他是聽松濤聲,或是聽潮漲聲,然而都不是。他是傾聽人的足音,在等人。這樣,僧的焦急之心不言而喻。這由“松下東來一衲,負卷帙踉蹌行,若為佛事夜歸者。對林一小陀,似聞足音僕僕前”可知。在這深夜,“踉蹌行”、“僕僕前”正説明情事非同一般。再看另一個畫面:“近灘維一小舟,蓬窗短舷間,有客憑几假寐,形若漸寤然。舟尾一小童,擁爐噓火,蓋供客茗飲也”。寫客伏在小桌上小睡,像是要醒來的樣子,點明瞭行客心事重重,揭示了行客愁悶落寞的情懷,以至在這夜半三更,難以安眠。而殘月半彎,疏星數點,潮聲陣陣,無疑又為行客添了幾多愁緒。這樣,文中所介紹桃核微雕世界的兩個主要畫面,都突出一個“愁”字,完美地完成了詩的意境的體現。
在行文間,作者時而插入一句傳神的描寫句,如“若寒凍不勝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興乃爾”,避免了枯淡,使文章顯得生動感人。另外,文中記敍井然有序,由上至下,由內及外,由中心向邊緣,雜而不亂,條理清晰。至於第二段,決不是前文的簡單重複。前文是以事件為主進行介紹的;而此段卻是按類而分,是對前文的總括,有助於人們對前文的介紹有一更清晰的回味和認識。這也是這類記文所必需的。 [5] 

核工記名家點評

貴州師範大學中國詩詞韻文研究所所長汪泰陵:文章不僅寫出了這枚桃核上身份地位各各不問的傳更、報曉、候門、夜歸、隱几、煎茶等七個人物愁苦、寒懼、疑思的諸種意態情趣;同時還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山、水、林木、灘石,以及城、樓、閣、招提、浮屠、舟船、爐灶、鐘鼓等九件宮室器具。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寫時,並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點聚焦在兩個中心上:一是寒山寺,一是水邊的小舟。這樣,不僅使文章層次清楚,而且上面所提到的人物、景物、宮室器具,便有了中心,而不會各自為陣,沒有輕重主次之分了。另外,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記敍的景然有序,從山頂到山腳,再到水邊,由中心到邊緣,由宮室器具、人物、山水林灘,到最後點出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的詩意,都顯得雜而不亂,從容自如,條理非常清晰,亦可看出作者文筆的高妙。應該説,這篇文章與明末魏學洢的《核舟記》,都可視為以描寫微雕工藝品為內容的散文中的珍品。(《清文選》) [4] 

核工記作者簡介

宋起鳳(生卒年不詳),字紫庭,號弇山,自署蘭諸,浙江餘姚人。生活於順治、康熙年間。順治八年(1651)副貢生。授靈丘知縣、後調樂陽知縣。曾有人薦舉他去應博學鴻詞科的考試,他未去。喜歡遊歷,足跡遍及南北。在金陵(今南京)時,交林茂之、薛千仞、宋子健、劉純之、蕭尺木,在都門與陳默公、白仲倜、宋既庭等結文會,皆一時名士。其詩逼近晚唐,才豐詞沛,隨物賦情。文善於序記。撰有《大茂山房合稿》六卷。 [4] 
參考資料
  • 1.    貝建輝編.文章雅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02:39
  • 2.    肖淑琛著.中國古詩詞精讀趣賞 唐詩宋詞明清小品 名篇解讀 下: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11:193-195
  • 3.    朱自清,葉聖陶,呂叔湘編.文言讀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04:108
  • 4.    汪泰陵選注.清文選:貴州教育出版社,2002.07:212
  • 5.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 下 第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1790-1791